古代重要关隘—函谷关和潼关

<div>函谷关和潼关在古代的功能都是戍边御敌,分别位于一条长约六十公里的峡谷的两头。函谷关在东边,潼关在西边,是长安城和洛阳城之间的咽喉要塞,也是我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两个关隘。在历史上,函谷关比潼关更早,也可以说,函谷关卸任后,关口改至潼关。</div><div>我们于2021年4月19日至20日参观了函谷关和潼关古城景区。</div> 从视频中可以清楚地了解函谷关和潼关的关系,视频来自于网络。 <div><b>函谷关</b></div>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函谷关镇王垛村,该关南倚秦岭,北临黄河,地处“两京古道”,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 函谷关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同为我国古代的重要关口。 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曾于此著述五千言《道德经》。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这里朝圣祭祖。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的雕像。 老子所著的道家学派开山巨著《道德经》就是在此完成的,所以这里是道家文化的发祥地。正是这个《道德经》才使得函谷关留芳青史,名扬海内外至今不衰。 鸡鸣台,又叫田文台。成语“鸡鸣狗盗”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重建的鸡鸣台传说就是当年田文食客学鸡叫的高埠。<div>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好客喜贤名声很大,秦昭襄王早有所闻,想让孟尝君来秦共图大谋。派其弟泾阳君到齐国为人质,请孟尝君入秦为相,孟尝君到秦后,遭到丞相樗里疾的忌妒。樗在秦王面前进言陷害。后秦王反悔,欲杀害之,又恐遭人唾骂,暂将孟尝君囚禁起来。回国后的泾阳君闻听此讯,欲救孟尝君去求燕姬。燕姬提出要孟尝君已赠给秦王的狐白裘衣。后一门客从狗洞进入库房,巡夜人听有动静,门客学狗叫,骗走巡夜人,盗得狐白裘衣,送给燕姬。燕姬才帮忙弄到出关文书,孟尝君一行慌忙逃至函谷关,正值半夜,当时关规是“鸡鸣开关,日落闭关”。后边追兵将至,形势危急。此时有一门客站在土阜上学鸡鸣叫,周围雄鸡齐鸣,关吏忙开关门,孟尝君一行匆匆出了函谷关。后来樗里疾追到此处,孟尝君已出关多时了。<br></div> 关隘上的瞭望台 古代,函谷关处于洛阳至西安故道中间的崤山至潼关段多在涧谷之中,深险如函(图片来自于网络,目前已经拍不到凸显地形险要的照片)。战国时秦惠文王从魏国手中夺取崤函之地,在此设置函谷关。 此关关城东西长7.5公里、古道仅容一车通行,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 陕西中部的八百里秦川人称关中,就是因为它的周围有四个大关口。西边为大散关,东边的是函谷关,北边是萧关,南边是武关。四大关将秦川围了起来,就成了关中。而函谷关是连接西安和东都洛阳的咽喉要道和必经之路。合纵攻秦、楚汉相争、安史之乱等古代著名战争都发生在这里。因此函谷关就成了众关之首。 函谷关不仅是一处军事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要点。围绕着这座重关名城流传着“紫气东来”、“鸡鸣狗盗”、“公孙白马”、“玄宗改元”等历史故事和传说。 <p class="ql-block">函关古道城门</p> 函谷古道,东起弘农涧西岸的函谷关东门,横穿关城向西,由王垛村的果沟、黄河峪、狼皮沟至古桑田,全长15公里,是这一带唯一的东西通道。谷深50~70米,谷底宽10米左右,窄处只有2、3米,谷岸坡度40~80度,谷底有蜿蜒道路相通,崎岖狭窄,空谷幽深,人行其中,如入函中,关道两侧,绝壁陡起,峰岩林立,地势险恶,地貌森然。古书上说函谷关道“车不分轨,马不并辔”,“一泥丸而东封函谷”。 紫气东来。公元前491年,函谷关令尹喜,清早从家里出门,站在一个土台上看见东方紫气腾腾,霞光万道,观天象奇景,欣喜若狂,大呼:“紫气东来,必有异人通过。”忙令关吏清扫街道,恭候异人,果然,见一老翁银发飘逸,气宇轩昂,并且倒骑青牛向关门走来。尹喜忙上前迎接,通报姓名后,诚邀老子在此小住。老子欣然从命,在此著写了彪炳千秋的洋洋五千言《道德经》。以后,函谷关一带的门楣或春联都刻写“紫气东来”,流传至今,表示吉祥 。 在时间的洪流中,黄河逐渐改道,函谷关的险峻地势逐步变迁。这时候,位于崤函到另一端的潼关逐渐显现出重要作用,它代替了函谷关。 <b>潼关<br></b>东汉末年,为了防备西来之敌,曹操修建了潼关,并将函谷关废弃。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是关中的东大门,也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素有“第一关”的美誉。 <p class="ql-block">潼关被称之为雄关虎踞,峻险异常,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进关时,需沿着东门外陡坡道拾级而上,举目仰望关楼和巍峨的麒麟山,恰如一只眈眈雄视的猛虎,守卫着陕西的东大门,它以威严雄险著称。</p> 向关楼攀登的过程中,放眼四周山高地险,正在大兴土木,估计是为完善潼关景区的而建。 关楼侧面的角楼 仰望关楼,巍峨壮观。 关楼下是黄河与渭河交汇而成的汪洋一片 关楼因疫情关闭,未能继续登高远望。 潼关设于东汉末,当时关城建在黄土塬上,隋代南移数里,唐武则天时北迁塬下,形成潼关城旧址。因为潼关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进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br> 潼关的形势非常险要,南有秦岭,东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连城;北有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近华岳。周围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狭,中通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往来仅容一车一马。过去人们常以“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关险”来比拟这里形势的隆要。 现在这里已建成一座公园,人们可以登高远眺周边风景,还可以休闲锻炼。 河伯广场非常大,也在完善之中。 潼关城上有座女娲山,这里的女娲雕塑非常壮观。 女娲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女娲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 ,是一位美丽的女神。传说这里是女娲在潼关黄河边抟土造人的宿居地。 女娲在潼关创造了人类,又在此群居生息,最终还长眠在了东山脚下的黄河岸边。 潼关东山也因女娲的传说而被历朝历代视为风水宝地。 <p class="ql-block"><b>潼关古城</b></p><p class="ql-block">东汉末,潼关作为一处关隘,诞生了。潼关城三易其址。汉代在南边的塬上,隋代到禁沟口,唐武则天时期,将城址挪到了黄河边,从此直至明清、民国,关城位置一直没变。有关隘就有守兵,也就有城池。古建筑早已不复存在,目前的建筑大多是根据史料记载并配合景区而建。</p> 明代中期以前,潼关城里基本没有普通居民,全是驻守关城的士兵。这些士兵退役后,就分给他们关城附近的土地,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朝。 古代,作为一处重要的关隘,潼关城的通行制度非常严格,进出关中,潼关是必经之处。 每天早上太阳出来时,城门打开。等到太阳一落山,就要关城门,禁止通行。所以,许多途经这里的人都要在潼关城里住一晚上,这便使城中的商贸繁华起来。 想必没有疫情,这里依然 十分繁华。虽然没有了通关的必要,但游客完全可以替代。 但现在人去楼空,只剩下空房、鲜花迎接寥寥无几的游客。 这里的建筑很别致,拍拍照也很漂亮。 <p class="ql-block"><b>潼关古渡口</b></p><p class="ql-block">潼关古渡口既是渭河与黄河交汇的地方,也是晋陕豫三省漕运的集散地,极具商业与军事价值。眼下,古渡口早已没有了往日的森严,变得异常冷清。</p> 央视星光大道曾在古渡口举办活动 渡口人家,门前的牌子写着“用心送三餐,情暖吃饭人,吃黄河鲤鱼,来渡口人家”。 通往渡口的栈道,可以乘船或冲锋舟在水上游玩。 潼关渡口,是古代的风陵渡。风陵,神话传说中的女娲氏之墓。潼关地处黄、渭、洛三河交汇处,早在春秋时代就是交通枢纽,水路要冲。清朝淡文远有诗为证:<div>《风陵晓渡》</div><div>洪波一片接天时,几叶扁舟渡晓晴。</div><div>秦晋漫云南北限,此陵自古达潼城。</div> 古渡口风陵亭 中条雪案,指中条山清幽的雪景。在当时,潼关正是军事重镇,设防范围北跨黄河,在蒲州境内筑守御城,设千总,总辖蒲州一些关津渡口。潼关故城处正是欣赏雪案的最好位置。<br>大雪纷飞,苍翠的中条山换上了银装素裳。站在潼关城头北眺,但见“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满目皑皑,银为树,玉做峰,粉塑栏杆,素裹山川。倘好雪后清新,则银光四射,琼瑶失色,云游雾荡,令观者恍惚置身于险境之中。 现在这里已成为潼关金三角黄河风景区。 我们在黄河岸边的“依水阁”品尝了黄河鲤鱼,鱼做得非常好吃,特点是没有土腥味,辣椒香而不辣,与鱼肉同吃非常合口。小河虾也很新鲜,值得推荐。 <p class="ql-block">因游客少,我们两人,也可以选紧邻黄河的大桌。吃着黄河鱼、聆听黄河的波涛,很是惬意。</p> <p class="ql-block">晚上住在了这里,建筑古色古香,又有点像是招待所,大概是保留着当年驿站的样子。</p><p class="ql-block">在函谷关展有很多道德经,感觉非常有哲理,作为结束语摘录于此:</p><p class="ql-block">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p><p class="ql-block">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