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了凡四训》读过很多遍,每一遍感受都不一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寒假期间,学校又让每一位老师写一篇读书笔记,首先想到的还是这本《了凡四训》。看完之后又在网上搜了一部《了凡四训》的电影来看,说实话这部电影无论从色彩、情节上来看,都显得粗糙简陋,但却能够吸引你想看第二遍,看完之后久久不能平静,并且还能引发思考,不得不说也是及其神奇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了凡四训》是明代袁了凡所著训子善书,阐明“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思想,书中有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分,故曰“四训”。在这本书中了凡先生指出一切祸福休咎皆自当人掌握,行善则积福,作恶则招祸;并现身说法,结合儒释道三家思想以自身经历体会阐明此理,鼓励向善立身,慎独立品,自求多福,远避祸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了凡四训》自1602年成书以来,流行甚广,影响较大,备受中外各界人士推崇,同时也影响了很多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例如:晚清名臣曾国藩看了《了凡四训》,拍案叫绝,大彻大悟后,还把自己改号涤生。并曰:“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曾国藩还将此书列为子侄必读的第一本人生智慧之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如: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胡适先生,认为《了凡四训》是研究中国中古思想史的一部重要代表作。鲁迅、毛泽东等人,也都在青少年时期受到这本书的影响,该书奉为书香门第的传家之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例如:日本汉学大师安冈正笃先生,对本书推崇备至,他建议日本天皇及首相都应该把这本书当作“治国宝典”。称赞此书为“人生能动的伟大学问”,可以说这本书早就是日本精英阶层的枕边书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如:民国初年,净宗印光大师,对这本书极力提倡,印送百万册以上送给众生,使得《了凡四训》不是佛经,胜似佛经,成为佛学院中必读的经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要知道《了凡四训》这本书不过是把立身、处世、为学、修德、立业的经验总结,可这样一本家书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魔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从了凡的传奇人生开始讲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袁了凡,原名袁学海,字坤仪,又名袁黄,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佛学家文学家以及军事家。他通音律、懂阴阳、明经史、精历法;在医、农、水、田、役各个方面都有所建树,是全能且不可多得的奇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了凡身世却很凄凉。很小的时候,他就失去了父亲。母亲养育他长大,一直希望他能学医,觉得有一门技能可以安身立命,同时还可以治病救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自带仙气的长者,感觉有点像我们今天遇到的那种“算命先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位姓孔的老先生告诉了凡,说他适合去考取功名,学医并不会有什么大的出息。走上科举这条路,会取得不错的成绩。还说了凡这一辈子,子女缘比较浅,没有孩子,寿命大概会终结在53岁的时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了凡将信将疑的“弃医从文”,结果发现自己人生的每一步,都被这位姓孔的老先生说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了凡本以为自己的人生,就会按照这样的运势,一直走下去。他平静的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没有任何特别的想法和做法,毕竟自己的人生基本上就定型了,早知道了结局,也没有什么特别奋斗的动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有一次,了凡遇到了云谷大师,大师发现他,无所欲无所求,很是好奇。</p><p class="ql-block">问他年纪轻轻怎能修炼到这样的心境?了凡就说自己的命运早就定了,人生也没有什么可以改变的了,自然无欲无求。他把自己小时候遇见智者的事情,告诉了云谷大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云谷大师却哈哈大笑说:“我以为你是英豪,没想到也只是一个凡夫俗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了凡不理解云谷所言为何,便追问原因。云谷说:“凡人都有一颗妄想的心,因此会受到阴阳之气的拘束。如此一来就会存在数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过,也就只有凡人才会有数理。因为如果一个人极善,那么他不会受到数理的拘束。</p><p class="ql-block">这二十年来,你都被孔先生给算死了,都没能转变什么,你这样不是凡夫俗子又是什么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了凡认真思考后,觉得云谷大师所言极是。他想,如果自己从现在起就开始做善事,没准真的能改变自己的命运。</p><p class="ql-block">也正是了凡开始积极行动之后,他发现孔老先生给他算的命,真的和自己渐渐改变的命运完全不同了。</p><p class="ql-block">了凡不仅有了儿子,最后还活到了万历三十四年,七十多岁才离世。这在明代,绝对称得上长寿之人。</p><p class="ql-block">命运真的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这是了凡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儿子的第一个重要的生活态度。选择用自由的心和不断行善的力量,就能够向着自己想要的人生不断前进。</p><p class="ql-block">了凡还通过很多故事,用很独特的人生智慧,传递着处事哲学。</p><p class="ql-block">有时候一些故事,表面上看是好事,但是了凡总能看出不好的一面;同样坏事也不完全是坏事,总有积极的一面。</p><p class="ql-block">这就让儿子从小学会了现在我们很流行的“逆向思维”的深刻思考方式。</p><p class="ql-block">比如说,了凡会给儿子讲孔子和弟子的故事:</p><p class="ql-block">“鲁国有法律规定,如果鲁国人把在他国做奴隶的人赎回来的话,可以向官府领取赏金。但是子贡赎人后却不愿意接受政府的赏金。</p><p class="ql-block">孔子得知后并不高兴,批评子贡:“你这样的做法,失策了。圣人做事是可以改变一地的风俗习惯的,也可以将这些道理传授给百姓们;做事不能只图着让自己感到舒服。</p> <p class="ql-block">现在鲁国国内富裕的人很少,贫穷的人还这么多。你这么做,不就是向众人表示收了赏金就是贪财吗?那以后别人又怎么去赎人呢?最不好的结果,是可能以后大家都不会去赎人了。</p><p class="ql-block">而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那个人为了表达感谢,就送了子路一头牛,子路接受了这头牛。</p><p class="ql-block">孔子得知后,很高兴地说:“从此以后,鲁国就会有很多人,去拯救那些溺水的人了。”</p><p class="ql-block">了凡接着给儿子讲:“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子贡拒绝了赏金是好的行为,子路没有拒绝接受牛的礼物,是不好的。孔子却夸了子路,责备子贡,这是为什么呢?</p><p class="ql-block">要知道人做善事,是不应该只看眼前的好处的,而是要看长远的利弊的。不谈论一时而谈论长远,不谈论一个人而谈论全天下。</p><p class="ql-block">现在的行为虽然看起来是好的,但长此以往,慢慢地会伤害到别人。虽然看起来是好事,但是实际上并不是。</p><p class="ql-block">现在的行为虽然看起来不好,但是长此以往,可以慢慢地救济他人。虽然看起来不是好事,但是实际上是。</p><p class="ql-block">所以说,有时候看起来不道义反而是道义,看起来不符合礼节反而符合礼节,看起来不诚信反而诚信,看起来不仁慈反而仁慈,这些都应该有正确思考和分辨的智慧。”</p><p class="ql-block">可见,了凡从小启迪孩子的哲学智慧,是能够让其有更长远的眼光看待事物。</p><p class="ql-block">了凡先生通篇都在讲与人为善,尤其在第三篇中更是系统论述了积善之方。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开篇,而后列举十个“祖上积善,子孙获福”的实例来论证,随后又告诫儿子要明辨善的真假、端曲、阴阳、是非、偏正、半满、大小、难易,最后总结了在生活中的十大善行:分别是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p><p class="ql-block">这十大善行分别从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个方面体现了我国的传统美德。</p><p class="ql-block">人与人的方面包括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敬重尊长。与人为善在这里有扶危济贫的意思,并且了凡先生认为,不仅要自己做到与人为善,还要积极引导身边的人做到与人为善,如何创造一个人人相亲相爱的理想社会呢,袁黄先生认为要“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要利用赞美的力量“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翻然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述之”。</p><p class="ql-block">爱敬存心是指要有博爱精神,要一视同仁,泛爱众,“盖人有亲疏贵贱,有智愚贤不肖;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孰非当敬爱者?”。成人之美指对于那些心存善念或者有向善潛质的人,要帮助他,使他有所成就。</p><p class="ql-block">人性本善,但是人生活在尘世中,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而迷失方向,我们在遇到这样的人时,要及时提点他,解其迷惑,这就是劝人为善。</p><p class="ql-block">类似于这样的智慧,书中可以说是处处闪耀,真的值得仔细品读,一读再读。</p><p class="ql-block">愚者认命,庸者拼命,智者改命。</p><p class="ql-block">这是了凡先生的一个观点,他认为决定一个人富贵贫贱的关键因素,并不是风水、星座、命数所决定的,决定一个人高度的只有自己的心。</p><p class="ql-block">善改过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p><p class="ql-block">这还是了凡先生的观点,他认为犯了错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错在哪里,这样才能保证不会犯同样的错误。记得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言:“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我们犯错误,就像走在迷途上一样。知错不改,则是在迷途上越走越远;知错能改,猛然醒悟,一切歧路都变成了归家的路。</p><p class="ql-block">改过,从心开始。</p><p class="ql-block">了凡先生思想中,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p><p class="ql-block">稻盛和夫早年读到《了凡四训》后,就将其所为人生指导。</p><p class="ql-block">他后来也在他的著作中说道:我邂逅了袁了凡的《了凡四训》,顿悟时得到了顿悟的感觉,原来人生是这样的。我们的人生可能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经历,在遭遇到每次经历的时候,你的心中怎样去想,怎样去描绘自己的愿望,这些想法和信念,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你心里都是美好,你做的是善事,肯定会有好报,相反,你每日居心叵测,做恶事,肯定会有恶报,从此以后,我就认为:必须要美化,净化自己的心灵。</p><p class="ql-block">我最受感动的就是日本稻盛和夫先生一生用来管理企业和激励员工的重要思想,就是从了凡思想中得到的启示:“工作场所有神灵”。</p><p class="ql-block">稻盛和夫在整个工作环节中,容不得一丝马虎,真的是把每个环节做到了尽善尽美。曾经有人不理解,觉得差不多就行了。</p><p class="ql-block">可稻盛和夫说:“工作场所是有神灵的,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就算别人没有看见,可是神灵都会看见。</p><p class="ql-block">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能自欺欺人,人一定要有敬畏之心,不做恶,不管有人没人的时候。</p><p class="ql-block">把自己应该做的每一件事情,尽心尽力地做好。他不仅自己带头这样做,还激励所有的员工都要有所敬畏,才能一天天的有所进步。</p><p class="ql-block">了凡先生还特别强调越有智慧的人越谦虚,把谦虚作为一个人的基本修养。</p><p class="ql-block">就像麦子熟了的时候才会低头,越有智慧的人,越能看见自己的无知,这也的确是真正的人生大智慧者。</p> <p class="ql-block">新年伊始,如果能够翻开这本古老而又智慧的家书,一定是开卷有益的,如果能实践书中一些特别有共鸣的做法,经过时间的积淀,我相信一定就会有福报的。</p><p class="ql-block">这样的经典家书,您怎能错过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