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摄影与欣赏》随笔之68

鸟路心语

<h3>鸟类摄影的艺术与非艺术<br><br> 什么是艺术?恐怕连艺术家都难以说明白,他们说的多半是关于如何创造艺术作品的过程或方法。下面是中央美术学院艺术传播学方向教研团队提供的观点。<br>  “关于艺术的观念,并没有普遍认同的定义,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框架下,艺术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事物,属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以自身独有的方式能动地认识世界。在中西方古代社会,艺术一词指向各种技术活动。这种技术,乃是以人的道德目的为导向,根据对物之正确、理性、真实的知识而进行实践生产的一种独特形式。现在普遍流行的艺术观念,采用了欧洲18世纪以来的分类,即以“美”的范畴统摄各门类,指绘画、雕刻、建筑、诗歌、音乐、舞蹈等活动。纵观历史上关于艺术的观念,可以总结出艺术具有技术性、审美性和形式性的特征。从艺术涉及的对象来看,艺术创作的主体是艺术家,接受者是社会各层人士,艺术表现的客观对象是社会和自然,艺术的创作活动的结果是艺术作品。”<br>中央美院以集体名誉给出艺术定义,说明这概念是多么难以表达,可见要分清什么是艺术什么不是艺术是件很难的事。不过在艺术哲学家眼里这是一个很明白的概念。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设有艺术哲学系,如果连艺术的定义都无法确定,还建什么艺术哲学系呢?岂不以其昏昏令学生昭昭吗?<br>当然我一个鸟友是没有能力讲清这个问题的,但好在有一个辨别什么是艺术作品的简易方法,虽不严谨,但还靠谱。简言之:艺术作品是创造出来的。创造的含义是指真实世界中没有的,通过艺术手段创造出来的,是虚的幻象。例如,张大千的山水画,并不是客观世界中的实体,仅仅是宣纸上用颜料线条勾画出来的。再如朗静山的集锦摄影,也是通过暗室技术创造出来的,而非真实世界中的景象。如此思考本篇标题,似乎问题简单多了。<br>凡所摄即所见,不属于艺术作品。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摄影刚问世,西方艺术界不认为摄影是艺术的道理。也可理解直到出现朗静山的集锦摄影之后,西方才认可中国在摄影艺术界的地位。<br>按此思路,在微信上发布的鸟片大多数属于非艺术。如肖像片、行为片、环境片、科普片等。如下多列:<br><br>肖像片<br><br><br><br><br><br><br><br><br><br><br></h3> <h3>行为片</h3> <h3>环境片</h3> <h3>下面两片如不作说明很难理解为科普片。</h3> <h3>这些片子虽然作了后期处理,但无非是裁剪、调整明暗亮度,等等。其内容仍属于客观事物的记录,而非创造出的幻象。只有经过重新构图,得到的不再是真实世界的记录,才称得上创造。如下几图:</h3> <h3>上面图片仅在原图上重新构图。</h3> <h3>上例在原图上添加少量元素。<br></h3> <h3>把多张照片叠加。<br>这张是鸟友CJA湖北的作品,犹如绣品。</h3> <h3>下面是鸟友杨正旺(微信名一指禅)的作品,典型的一幅中国画。</h3> <h3>还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摄影技术获得艺术效果。<br><br>把鸟片分为艺术与非艺术片,玩微信时没多大意义。本篇本意在于,既然玩摄影,就有必要遵循摄影规则。目前摄影界公认的观点是照片要有主题,好的照片更要能传达摄影者的情感。而后者恰恰在鸟类摄影中难以体现,主要原因是鸟类摄影受客观条件制约太大,能遇到合适场景的机会很少,鸟友们自然将关注点放数毛和飞行上。但在当下数码技术大量渗入摄影领域的环境下,以照片为素材,利用数码技术进行再创作(其作品被称为新画意摄影,以对应朗静山的集锦摄影),为鸟类摄影提升创作空间打开方便之门。运用数码技术鸟友们得以克服客观条件的限制,按自己的情感创造出有质量的鸟类摄影作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