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冬已尽,春可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回望三年的抗疫之路,大家勠力同心,家校携手全力筑牢防疫屏障,共渡道道难关。我们线上线下、守望相助,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衷心感谢所有家长一直以来的理解、信任和支持!疫情防控我们一直在路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学校既是孩子们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疫情防控的重要阵地,在此通过一封信的形式提醒各位家长朋友们和同学们紧绷疫情防控这根弦,不放松警惕、不麻痹大意、不消极应付,坚持做好常态化防疫工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2022年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是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不再实行隔离措施。不再判定密接和次密接。检测策略调整为愿检、尽检等等。不是对新冠肺炎放任自流,也不是对感染人群置之不理。管理管控仍然要进行。不能有丝毫的疏忽大意和麻痹懈怠。</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下面普及一下传染病类别和具体的防护措施。我们对乙类乙管这个概念的认识将会有很大帮助,也将会对我们选调各项疫情防控工作的准备推进,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能认识到乙类乙管的传染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传染病包括三类,甲类、乙类、丙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1.关于甲类传染病,国家规定的法定的甲类传染病有两种,即鼠疫和霍乱。甲类传染病属烈性传染病,病死率高,容易发生疫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在生活中,为了预防甲类传染病,我们要求是经常洗手,在接触呼吸分泌物如打喷嚏,打喷嚏之后要马上洗手。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打喷嚏时要用纸巾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时要洗手,同时避免用手接触眼睛、鼻子和嘴。增强身体素质和免疫力,均衡饮食,适当锻炼,有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维持环境整洁,通风良好,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那么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主要措施。包括对疑似病人要进行单独隔离,加强卫生,及时上报职业防护。</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通过对甲类传染病这个解读,新冠肺炎在防控是按照甲类传染病去防控的,所以说这个所有的防控的措施。包括具体的要求,都是我们在几年新冠肺炎防控当中经历过来的,走过来的,我们不陌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2.关于乙类传染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乙类传染病有27种,从法律规定来说,即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菌病等,还有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等疾病。这些都和乙类乙管新冠肺炎属于同类传染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乙类传染病传播速度较快,感染率高,而且治疗难度大,所以一旦发现有感染者,必须及时向管理部门上报,按照乙类传染病标准强制管理。乙类传染病是临床上比较严重的疾病,会广泛传播和流行,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对传染病要严格控制,发现后要及时报告。还需要及时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出门的时候及时佩戴一次性无菌口罩,以免将疾病传染扩散。乙类传染病管理措施是城镇要求发现六个小时内上报,农村不可以超过12个小时,还需要强制隔离治疗,强制卫生免疫检疫,控制疫情蔓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3.关于丙类传染病,我国法定的丙类传染病有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水痘、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以及手足口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丙类传染病为监测管理的传染病,要求发现后24小时之内上报,对传染病患者以及接触者应分别按具体情况采取检疫措施,密切观察并适当给予药物预防和预防接种,尽可能的在人群当中检出病原携带者,进行治疗和隔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请全体家长、学生密切关注学校发布的疫情动态和疫情防控工作要求,随时关注班级的各类防疫通知。学生于开学前 7天返回居住地并进行健康自测,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应经抗原或核酸检测,结果异常的要如实上报,延迟返校,学生不得带病入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学校实行封闭管理,外来人员非必要不入校,师生非必要不出校,执行领导审批,签字登记,测温检测,还有戴口罩,这些我们缺一不可。请家长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返校后一周内连续七天的健康检测,严格执行日报告、因病缺勤缺课追踪登记制度,建立学生健康信息电子台账,学生自觉主动监测上报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密切关注、同学间互相监督提醒多方位监测制度。当学生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时,无带病到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强化个人防护。学生上学期间,学生和共同居住人在疫情流行高峰期间,坚持家校两点一线通勤,在校内除就餐、体育活动外,全程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另外,同住人员如果出现感染,学生及其他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加强症状检测,抗原或核酸检测,如出现症状及时居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家长接送孩子上、下学时段,请全程佩戴好口罩,保持一米以上间距,不拥挤,在规定区域内有序接送孩子,不聚集、不逗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增强免疫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1. 要注意科学饮食、营养均衡,保证足够的杂粮、蔬果以及蛋白质的摄入,食用肉类和蛋类要煮熟、煮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2.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适度运动锻炼,坚持规律作息,不熬夜,保证睡眠充足和良好心态,有效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抗病毒能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3. 勤洗手,勤洗澡,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保持环境卫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1. 提倡勤开窗通风,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20-30分钟,温度适宜时,可使窗户常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2. 日常保持房间整洁。及时打扫卫生、清理垃圾,做到垃圾不过夜,处理进口冷冻食品的餐具和台面,病人及访客使用的物品和餐饮具,要及时做好清洁消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坚持健康检测。做好家庭成员日常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咳嗽、腹泻、乏力、嗅味觉减退等症状时,请及时佩戴口罩前往发热门诊就诊,并第一时间向学校报备,就诊途中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在疫情防控的新形势新要求下,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让我们从自身做起,警惕传染病,防疫不放松,健康防护,开心返校!</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