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青菱寺,有名无实,早已化作了路边的林荫和风尘,不熟悉的人都是坐公交车看到青菱寺站才知道有这个地方的,其实当地的年轻人也不知道具体的位置了,看来只有附近七老八十的人才能扒出些历史的尘烟了!青菱寺的具体位置应该是现在的青菱小学,我也只能是人云亦云着青菱寺的过往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青菱寺本名云隐寺,坐落在青菱湖东北岸。相传,青菱寺经常有祥云缭绕,古寺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蔚为壮观,故名云隐寺,又因它位于青菱湖畔,人们通常又称之为青菱寺。据传,明代的建文帝和清朝太平天国的东王杨秀清都曾到过这里。</p><p class="ql-block"> 历史的烟云越飘越远,青菱走过漫长的渔耕年代,大发展的春天悄然来临,青菱片区作为武昌的南大门,系统规划、整治开发--建大学城、建大市场、建大社区、建工业园、立交地铁、修路筑堤、疏河浚湖、设景造林,二十年来搞得热火朝天,一直处于兴奋状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与青菱二十年的情缘,我感觉青菱人大多是淡然的、温婉的,就像青菱湖一样,养在深闺人未识,野趣盎然;有时更像那消失得无影无踪的青菱古寺,悠哉游哉茫茫然!</p><p class="ql-block"> 远逝的青菱寺是青菱人文生态持续发展的深深缺憾,没有暮鼓晨钟的声声警醒,人们总是有点患得患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百年前的北大校长蔡元培,虽然提出过以美育代替宗教,但是三十年前余秋雨在敦煌莫高窟却看到最高的美育也有宗教的风貌,还预言人类的将来会产生美的宗教;就在2020年5月,新时代领路人走进大同云冈石窟,一路凝望,一路追寻,凝望代代相传的精神家园,追寻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天地万物是教化人类的大熔炉,只有更多的道法自然、因材施教、求同存异,才能更好地继往开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地的哺育,人文的滋养,一片沃土化为热土,老百姓安居乐业,心有所向,是要几代人的积累传承,不是一蹴而就的。</p><p class="ql-block"> 大自然是一片片淡雅的画幅,你的心才是灵动的画笔,滋养性灵,才能满纸烟霞。用心点染,漫漫勾勒出青菱寺祥云缭绕的古朴安详,我宛若听到了暮鼓晨钟的悠鸣,闲看白鹭翩翩飞,不辜负青菱湖的一湖淡墨、满湖柔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