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杏月:仲春月,万杏初荣,杏花闹枝头,因此又被称之为杏月。杏花开,如胭脂万点,占尽满园春色,见此如见烂漫的大好春光。宋代叶绍翁有诗:“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二月红杏闹枝头,正值杏花怒放,二月有了美丽的别称“杏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仲春:古人将春天称为三春,即正月孟春、二月仲春、三月季春。农历的二月,因为处在春季中间,故有此称呼。</p><p class="ql-block"> 夹钟、丽月、令月:古人将古乐分为十二律,从低到高分别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又将其与农历的月份相对应,二月即为夹钟。南朝梁萧统有《锦带书十二月启》一文,其中这样写夹钟二月:伏以节应佳胡,时登令月。和风拂迥,淑气浮空。走野马于桃源,飞少女于李径。花明丽月,光浮窜氏之机;鸟弄芳园,韵响王乔之管。令月、丽月,均指二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如月:《尔雅·释天》中说“二月为如”,如,有顺从、随从之义,农历的二月,“万物相随而出,如如然也”。因此又被称为如月。</p><p class="ql-block"> 竹秋:将二月称为竹秋,是以竹之幼苗笋的生长为依据的。在古人看来,“凡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若笋,以鞭行时分芽、露白月为春……及乎外苞内实,冒土而生,当二三月为秋。”因此就称二月为竹秋。</p> <p class="ql-block"> “绀香”是中国农历月份二月别称之一,而且在古代“绀”是一种颜色,既甘也就人工种养后甘蓝,给人一种清新优美的感觉,并且,一说到这个代称,也会让我们联想到贺知章在《咏柳》诗中写到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二月是一个草长莺飞的季节,那巧如剪刀的春风裁制出丝丝碧柳,给大地披上新妆。因此,“绀香”是一个很美的代称。</p> <p class="ql-block"> 闰二月,即农历一年中出现两个二月,则第二个二月为闰二月。闰二月的出现频率仅次于闰三月,在21世纪前后出现的频率中等,一般每隔19年(如2004年、2023年)出现一次。此后,闰二月的出现频率逐渐下降,成为罕见闰月。中国农历将朔日定为每月的第一天,即初一。</p> <p class="ql-block"> 二月初七,在民间说法中这一天是水龙王的生日,许多人也将这一天称之为“龙王诞”。这一天的节日可不是地方说法,从唐朝开始的时候就有流传。人们纷纷向这位掌管水的最高神仙献上自己心底的那份诚意,祈祷在新的一年里可以有好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花朝”是古老的民俗,因为仲春百花次第,百草出芽,且天气晴和温暖,不太冷也不太热。历史上有定为农历二月二日,二月十二,二月十五的,这是惊蛰春分时节,花事繁荣。唐朝的“花朝”又叫“落花朝”,因为张若虚一首《春江花月夜》,可以得出唐朝的花朝,基本在仲春二月十五左右,明月当空,桃李飞花。宋朝南北不同,有定为二月十二,有定为二月十五的,但诗词中的花朝节,往往固定在农历二月十五,因为这天还有最圆的月亮。作为富庶的宋朝,民间经济繁荣,每个月都有节日,给踏青一个最美的理由,当然是花朝节有花有月。</p> <p class="ql-block"> 古代望是指阴历每月十五,既望是指小月农历十六日,大月农历十七日。</p> <p class="ql-block">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斗指丁,太阳到达黄经345°,于公历3月5-6日交节。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p><p class="ql-block"> 公历 2023年3月6日 04:36 惊蛰。农历 癸卯(2023)年二月十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