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亭将军:戎马人生唱大风

小城书训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治亭将军:戎马人生唱大风</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08年5月,我在青岛市南区金口路李治亭将军的寓所,采访了这位传奇色彩的英雄老战士,采访后撰写了这篇报告文学,发表在2008年《山东文学》第八期。</p><p class="ql-block"> 2023年1月9日,李治亭老将军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病逝,享年97岁。</p><p class="ql-block"> 戎马人生唱大风。李治亭,这位人民的儿子,从普通士兵,到共和国将军,一步一个脚印完成了当代革命军人庄严的洗礼!</p><p class="ql-block"> 谨以此文,缅怀李治亭将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8年5月一个周末的下午,笔者在李治亭将军家的小院里,一边品茗,一边聊天,听这位老人讲那过去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今年82岁、从某军政委岗位上离休的老将军,离休后不但成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将军辅导员”“慈善爱心大使”,更以惊人的毅力,先后推出了《烽火人生》《血肉长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六军征战纪实》等大部头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共和国的大厦是怎样建成的,感受到闪耀着时代风采的子弟兵英雄人物高尚的情操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吹尽黄沙始到金。让我们满怀崇敬的心情,走近这位可敬可亲的老将军,去领略他博大的胸怀和传奇的人生吧。</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战斗中成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治亭,1926年出生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源泉镇西高村一个普通的农户家中,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靠着几亩薄田勉强度日。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空前的灾难迅速地蔓延到了李治亭的家乡。李治亭从小眼见着日寇残酷的暴行,小小的年纪便立志当兵打鬼子。1940年深秋,年仅13岁的李治亭从家乡参军,来到了驻泰山地区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四支队第一军分区八路军战地宣传队,从此开始了战斗岁月的生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战地宣传队中的人员都是年纪轻轻的青少年。他们同李治亭一样,怀着满腔抗战的热情,走进了民族救亡的行列。他们的宣传队,在艰苦的环境中,为战士和群众上演了大量的抗日节目。尽管环境艰苦,物资缺乏,但是抗战的激情和崇高的责任感支持着他们这支文艺队伍,不管环境怎样艰辛,他们总是能够克服困难,出色地完成宣传演出任务。虽然时光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老人回忆起当年的演出情况,依然充满了怀念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叫什么演出啊,哈哈!他滔滔不绝地讲述当时在艰苦的环境中演出的故事。在战斗空闲的间隙,宣传队就在根据地的田间地头,在老百姓的麦场、场院,在一切可以演出的地方,教部队和老乡大唱抗日歌曲,并组织文艺演出。记得当时曾经上演了《归队》《血海仇》《奇袭鬼子兵》等大量的剧目节目,这些剧目大多都是自己编写的。那时候道具也十分简单可笑:凡士林和着锅底灰化妆,胶水粘上染黑的麻丝就成了胡子。至于服装,心灵手巧的队员们,总能从现有的衣服中巧妙剪裁,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扮演鬼子的服装,就采取拿来主义,直接使用战利品了。在特定的年代特定的环境中,每场演出都能引起强烈的共鸣。特别是反映抗战以及军民生活的节目大受欢迎,往往台上台下群情激昂,人们高呼号子,排山倒海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说到这里,我们敬爱的李将军不无得意地说,“我今天的歌声之所以洪亮清晰,就是得益于当年练就的用丹田之气发声的技巧!”还真别说,李老将军的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声确实令人钦佩,至今能清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等难度较大的歌曲。我们都惊异于八十多岁高龄的老将军,在高音区的出色表现和不减当年的激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治亭所在的战地宣传队,平时是宣传队,战时就是战斗队了。当兵不久,李治亭他们一帮红小鬼即刻经受了残酷战争的考验。当时宣传队随总部机关活动,住在莱芜的一个村庄,正遇上鬼子大扫荡围剿,部队决定连夜急行军跳出鬼子的包围圈。行军转移,对于野战部队乃是家常便饭,然而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形势是何等的严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是日,月黑风高,四周响着枪声,李治亭跟着部队踉踉跄跄地一路小跑着,一夜行军60多公里。天刚刚麻亮,李治亭跟着部队在一个小山村休息。疲劳极了,迷迷糊糊地就睡过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然而这只是艰苦考验的开始。拂晓时分,村外突然枪声大作,原来还在敌人的包围圈内。警卫队即刻掩护部队突围。此刻的部队已经化整为零,李治亭和宣传队共6个小战友向村南的大山转移。当他们气喘吁吁地刚爬到半山腰,突然山顶上发现了敌人。上有敌兵往下冲,后有鬼子伪军的追击,枪弹在他们四周响成一团,形势十分危急。他们6个小八路沿着半山腰的石堰子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着腰猛跑。一路上被乱石荆棘扎得满身是伤,奇怪的是他们当时竟然一点也没有感觉到痛楚,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摆脱敌人,冲出包围!六个人跑散了三个。李治亭同孙立芳和小银磊三个战友互相鼓励着一路往西跑,但四面都是敌人,眼看就要与几百米开外的敌寇相遇了!然而命不该绝,他们无意之中突然在杂草后面发现了一个只能钻进单人的山洞。于是慌不择路地顺势就钻了进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洞子里面还挺大,藏十人八人没问题。敌人走近了,已经听见他们哇哇乱叫了。三个小八路怀揣手榴弹,屏住呼吸,已经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好了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准备。苍天保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离他们只有一步之遥的敌人,竟然没有发现他们藏匿的山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敌人已经走远了,饿坏了的三个小八路从山洞里钻出来,向山下的村子跑去,想找点东西垫垫肚子。然而远远地看见老乡们惶惶地从村子里往外跑,一个老乡向他们喊着,鬼子进村了,快跑吧。于是三个小八路只好改道向另一个村子跑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里的状况更加糟糕,敌人已经渐渐地逼近了。他们精疲力竭地敲开了一户老乡的门,这户夫妇带着他们的女儿正准备外逃,听了三个小八路的情况,那位大娘二话没说,立刻把他们带到村头,藏进了小山坡的地瓜窖子,还给他们留下了一罐水和一些地瓜干,嘱咐他们一定别出声,敌人撤退后来接他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天黑后敌人撤退了,老乡把他们接回家。山村那简陋的茅草农舍,对于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一天一夜的三个小八路来说,简直就是人间天堂!在这里,李治亭第一次深深地感受到了人民对子弟兵淳朴的感情和对日本鬼子的刻骨仇恨。热汤热水的粗茶淡饭,闪闪的小油灯,老乡率直朴素的叮嘱,使得三个小八路热泪盈眶,就像回到久别的家里见到了爹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按照老乡的指点,他们恋恋不舍地告别了乡亲,经过千辛万苦的寻找,三个小八路终于回到了部队。至今回忆起走失的小战友,真是痛到心里了!回忆当时的那顿晚餐,老将军还记忆犹新,“那顿晚餐不过是开水咸菜地瓜干,但是胜过今生我所吃过的所有大餐!”也就是在这天晚上,小小年纪的李治亭,立下了永远不忘父老乡亲、永远不改理想信念的誓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以后艰苦的战斗岁月中,老百姓无私支援人民子弟兵的件件往事,深深地打动着李将军的心灵。经历过生死考验的李治亭,不久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记得那是1943年10月的一天夜晚,在一户老乡家的院子里,部队举行了庄严的入党仪式。面对着门楣上鲜艳的党旗,李治亭和他的两位战友,攥紧拳头庄严宣誓,这时的李治亭已经成为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入党后的第十天,已经担任特务连指导员的李治亭,带领他的战友打了一场漂亮的阻击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是一个深秋的夜晚,庄稼地里的粮食大部分收割完毕,八路军部队悄悄地接近了鬼子盘踞的费县白马关据点。这个据点是出入白马关的喉要地,易守难攻,十分险要。驻在这里的鬼子兵和伪军,不但平时作恶多端欺压百姓,而且经常组织对根据地的大扫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军制定了夺取据点的计划。部队趁着夜色迅速形成攻击阵势,战斗打响了。激烈的战斗进行了一天一夜,敌人凭借坚固的工事和猛烈的火力一面负隅顽抗,一面又从30里开外的据点派出了援兵,支援白马关据点。部队为了阻止敌人的增援,李治亭带领他的连队连夜奔赴阻击阵地,经过一夜的急行军,拂晓时分进入阵地,立即就与援助据点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战斗中,李治亭指挥一个小分队绕到敌人背后,打掉了敌人的机枪手。这一仗打得十分激烈,李治亭指挥部队奋勇作战,直杀得敌人抱头鼠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到下午战斗结束,那边据点也被我军攻克。此后不久,周边的据点便被我军一个个相继攻克。白马关战斗结束后,李治亭和他的部队受到了上级的表彰嘉奖,这一年李治亭十八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人在回忆这段往事时,充满了自豪和骄傲。他说,战争时期部队生活十分艰苦,常常是居无定所,战斗十分激烈,如果那时有任何一个闪失,我们都得去见马克思。今天我们就不可能在这里喝酒吃肉了,岂不痛哉!我的不少战友都在战斗中牺牲了,我命大啊,所以今天还能与大伙快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说到这里,李将军心情沉重起来。忘记昨天就意味着背叛,我要尽可能地记录和书写我所熟悉的英雄模范,他们虽死犹荣,是永远的丰碑。他啜了一口茶喃喃地自语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军旅中采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白马关战斗后不久,李治亭奉命调到鲁中军区前卫报当战地记者,从此他拿起笔来,随军采访,写出了篇篇充满战场硝烟和反映部队生活的新闻报道,也记录了那段革命战争血与火写就的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与新闻搭界当战地记者,还得从刚刚参军时说起。小时候李治亭只在家乡上过四年小学,参军后在宣传队工作时,就开始拿起笔来,试着从编写宣传节目入手,与文字打上了交道。后来调到连队担任文化干事、指导员。在激烈的战斗中,残酷的场面和战友的勇敢精神,无不鼓励着这位青年战士。于是战斗间隙,他写了许多身边的典型事例和新闻稿件投给军区小报。至今他清楚地记得,1941年他写的一篇关于战地宣传队带着节目到农村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年,宣传军民鱼水情的稿子,居然变成了铅字,在军区小报刊登了,这是他发表的第一篇稿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再后来,一连有三篇稿子见了报,一时间,李治亭成了部队的大秀才。个人的努力加上领导的鼓励,他写稿子的积极性就更加高涨了。这时候他利用工作学习和战斗间隙,写出了更多的好文章。不断的努力很快收到了丰硕的成果,先是军区前卫报聘请他当了党报的通讯员,1944年10</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月,治亭正式成为军区前卫报的记者,从此走上了战火中采访的道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刚到报社后,他一边向老记者学习,一边在战斗的实践中探索采访写作的技巧。残酷的战争中我军将士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成为鼓舞李治亭这位年轻记者奋发努力的强大动力。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年代,他写下了大量有关我军攻打敌人据点、粉碎敌人围剿侵犯根据地战斗的报道。其中反映鲁中军区著名劳动模范陈善的事迹、山东军区部队爱兵模范陈双太的事迹以及总结的团结抗战军民鱼水情、部队行军打仗、政治工作经验等,经过李治亭报道发表后,在部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特别是他发表的陈双太的事迹,受到了鲁中军区的高度重视,鲁中军区政治部专门做出了“学习战斗英雄爱兵模范陈双太活动”的决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为战地记者的李治亭,在战火中一手拿枪、一手拿笔,锻炼了战斗意志,迅速提高了写作水平,成为一名经验丰富、小有影响的年轻记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抗日战争胜利后,李治亭作为一名战地记者,又随军参加了解放淄博、沂蒙山战役、沙土集会战、攻打开封等战斗,并随军写出了一批精彩的战斗报道。这时随着我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于战略反攻的形势,战场上的局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骄横跋扈的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我军发动的以大兵团、大战役为特征的正义战争,摧枯拉朽无坚不摧,南京国民党政府已经无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摆脱土崩瓦解的历史命运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这场历史性的较量中,李治亭先后参加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等战役,作为一名战地记者,置身于激烈的战斗现场,他亲眼目睹了我们的战士在一幕幕血与火的残酷战斗中惊天地、泣鬼神的英勇悲壮的镜头,一腔热血在沸腾,于是在李治亭这位战地记者的笔下,一篇篇战地采访频频见诸报端,那些饱蘸激情的文字,无不充满着革命的激情和正义的讴歌,一个个英雄战士血肉丰满呼之欲出跃然纸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时由新华社主编的战地通讯集,收入了一批优秀的战地采访通讯报道,李治亭采访撰写的淄博天台山英雄李干排、独胆英雄刘光荣、张胜怀,开封攻占古龙亭、淮海战役突破碾庄芋、进军江南突破长江天堑等文章,都收编在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海解放后,26军新华支社、战旗报社在总结解放战争时期新闻报道经验时,李治亭畅谈了自己在战火中采访的体会:“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个战地记者,就是一名战士,一名心中有英雄、笔下写英雄、不怕苦、不怕死、具有大无畏牺牲精神的战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今天当他谈到这一段经历时,感触万千仍然充满着感慨,战火中采访的日日夜夜,采访对象的英雄事迹,至今还令他念念不能忘怀。“他们中的不少战友兄弟姐妹,在共和国黎明前英勇地死去,他们虽死犹生,令人刻骨铭心啊。”李将军笔下的不少英雄人物,都曾经是战火中采访的对象。历史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但是这些共和国的英雄们,却永远活在老将军的著作中,这是一名老战士对祖国对人民的奉献,也是他人生不断升华的锤炼。那些报道文字不但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正义解放事业的热情讴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此时的李治亭已经荣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26军报社的总编辑了,他随第二批入朝部队,悄悄地渡过鸭绿江,在朝鲜战场上进行着战火中的采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将军回忆说,抗美援朝之战是异常残酷激烈的。在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中,敌我双方在上甘岭三平方公里的高地上,展开了43个昼夜的攻防争夺战。美军进攻的目的是首先夺取上甘岭,再夺取五圣山,企图打开我军战略防守的缺口。然而令美军万万没想到的是,尽管美军朝阵地发射了190多万发炮弹和重磅炸弹,上甘岭主峰标高被削低整整两米,岩石被炸成1公尺多厚的粉末,随手抓把土,都能数出三十多粒弹片,一面红旗上有上百个弹孔,一截不到一米的树干上,嵌进了一百多个弹头和弹片。但在我军顽强的防守面前,美军遭到了彻底的失败,最后这支帝国主义的王牌军,不得不在停战协议书上签了字。抗美援朝尽管以我军的胜利而告终,但是我军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李将军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志愿军阵亡总计14.86万人,伤员38.3万人次,死亡11.4万人,至今我军不少将士的忠骨还埋在异国他乡,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对世界和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事业伟大贡献的历史见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治亭在朝鲜战场上的日日夜夜,亲眼目睹了我们的志愿军战士面对美军飞机的狂轰滥炸和坦克步兵的猛烈进攻,踏冰卧雪,浴血奋战。在前沿阵地,上有敌机横扫,前有敌方坦克装甲车猛烈地进攻,周边则是天寒地冻冰天雪地,战斗异常的残酷。我们英勇的志愿军、这些“最可爱的人”,他们是何等的英勇无畏!就在这炮火连天的战场上,李治亭他们这支新闻采访队伍,肩负着历史使命,到前沿阵地、隐蔽战壕、前线防空洞采访报道。战地采访的稿子写好后,立即由报社的电台,通过通讯员用老式的按键式发报机,发往新华社和前线通讯社。他冒着炮火硝烟,先后采访了清川江大捷、上甘岭战役、反坦克英雄班、七峰山独胆英雄王延吉、不朽英雄陈继中、鸡雄山阻击战等战地采访报道,李治亭主编的《英雄的三十八昼夜》抗美援朝战场通讯集,真实地记录了战场上我军战士与美军英勇作战的壮烈场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回忆着抗美援朝的历史,我面前的这位80多岁的老人,仍然充满着当年的豪情。“那不但是一场现代化战争、钢铁的较量,更是一场心理的较量、真理与邪恶的较量。结果证明美帝不过是纸老虎而已!”抗美援朝,使得骄横一世的美军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再次成为中国人民的手下败将。“历史证明,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李将军斩钉截铁地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老战士情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1961年开始,李治亭担任了济南军区《前卫报》总编辑、报社社长的职务。军人出身的李治亭,时刻不忘使命,仍然以普通一兵的新闻工作者身份,在《前卫报》一干就是20年。其间又亲身经历并采访报道了共和国部队建设的不少重大历史事件,使他的人生再次充实和升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将军珍藏的像册中,笔者看到了一张张微微发黄的珍贵照片,其中有受到毛主席、邓小平、胡耀邦、迟浩田等亲切接见以及战争年代经历的照片,这些珍贵照片记载了老人值得骄傲的日子。笔者从中挑出了毛主席接见的照片,请他介绍当时主席接见的盛况。于是在他的客厅里,品着当年的崂山绿茶,李治亭给笔者讲述了三次受到毛主席接见的盛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一次受到接见,是1958年济南军区党代会,毛主席坐在中间,这就是我啊!”他指着后排右侧的自己自豪地说。须知,在那个年代能与毛主席合影,那是多大的荣誉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记得那天接见前,在会客厅里毛主席在杨得志上将、袁升平中将陪同下,接见了曾多年给他当过警卫员的陈昌奉同志。陈昌奉十分激动地给主席敬礼,主席对他说:“几十年过去了,你还是很有精神,工作干得不错嘛,光荣传统可不能丢啊!”说到此,毛主席转向杨得志,他风趣地对杨得志说:“你是长征过来的老同志,现在是将军得志了。”接着又指着袁升平说:“你也是老同志,现在升平了。”说得在场的人都笑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二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是1959年12月广州全军政治工作会议。那天下着毛毛细雨,毛主席在广州市市长朱光和国防部副部长廖汉生等领导陪同下,面带笑容,挥着手向全体代表们走来。廖汉生副部长向主席说:“今天主席接见,正巧遇上下毛毛细雨啊。”毛主席诙谐地说:“天要下雨是自然规律,谁也管不了,搞政治工作也有规律,就是管人、教人,谁也不能违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三次见到毛主席,是在1968年6月24日,李治亭作为全军团以上干部代表在北京参加了毛主席接见,回忆起来至今仍然难以忘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时作为《前卫报》总编辑的李治亭,工作是紧张忙碌的。既要抓好一班人的队伍建设,更重要的是要将部队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宣传报道。记得《前卫报》曾经在第一时间宣传报道了由毛主席题词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先进典型王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王杰是山东籍的一位年轻的战士,在一次部队训练中,他英勇地扑向一颗即将爆炸的手榴弹,为抢救战友而英勇牺牲。他的事迹经报社宣传后,立即在部队引起了强烈反响,特别是毛主席题词后,全社会掀起了学习王杰的高潮,促进了部队“学英雄、做英雄”活动的开展和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当时报纸还在第一时间里有分量地报道了济南军区杨得志上将、李耀文、陈美藻、何柱成等少将下连当一个月列兵、保持普通一兵本色的新闻报道。这些新闻报道有力地促进了官兵的政治觉悟和部队革命化建设,进一步发扬了官兵一致、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然也有走麦城的时候。李治亭回忆说。“文革”期间《前卫报》报社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军内文职造反派冲击,成为“文化大革命”的批判单位,李治亭首当其冲作为走资派成为批斗对象。在那个狂热的年代,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于是没完没了地批斗,没完没了地检查。“想想吧,连当时的老帅们都面临着严重的困难,我这点苦衷算得了什么。”于是他们这些“走资派”整日乐呵呵地接收着批斗,日子倒也过得相安无事。直到以后的一天,忽然又官复原职,于是时光照例流逝,李治亭又以新的面貌投入到了工作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治亭将军离休后,既没有因离开火热的部队生活而感到失落,也没有居功自傲安享晚年,而是继续发挥着余热,用一名老战士的情感与胸怀,书写着感人至深的生命赞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治亭十分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心军地两用人才培养、关心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按照这“三个关心点”,他热心于校外辅导活动,担任了十多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他的辅导引经据典、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成为深受孩子们欢迎和喜爱的“将军辅导员”,不少小学、中学和青岛市职业中专,还聘请他当了他们的名誉校长。后来他又被国家聘请担任了青岛市军地两用人才培养学院院长。李治亭同志还十分热心于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亲任青岛市南区慈善总会会长,积极参与社会募捐活动,为社会弱势群体募捐善款,又成为一名德高望重的“爱心大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离休后的李治亭,似乎更为忙碌,他几乎在每年的“五一”“十一”“七一”“八一”等重大节日来临之前,都要应邀参加驻地机关部队、企业学校组织的报告会作报告或举行讲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04年6月2日,是青岛解放55周年的日子。这天李治亭将军联系了驻青岛的10位离休老将军以及参加过解放青岛的老战士,参加了由青岛市委宣传部、新闻文化部门组织的“重走解放路,建设新青岛”“纪念青岛解放五十五周年座谈会”等解放青岛55周年纪念活动。他们不顾年老体弱,来到当年解放青岛激烈战斗的铁骑山战场,面对新闻媒体,缅怀战友讲述当年,在青岛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些解放祖国的老前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撑起了共和国的大厦,那一刻,我作为组织者之一,感慨万分肃然起敬。像这样的社会活动,李将军从不推辞,每次都充满激情认真出席并发表激动人心的演讲,因此受到青岛各界的崇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竹密无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镜里朱颜虽变老,丹心依然似朝晖。”这是1987年李治亭将军离休后写的一首自勉诗。作为一名老部队新闻工作者,离休以来握笔伏案,饱蘸心血,不但撰写了大量的人物特写、散文、通讯、诗歌、杂感和访谈录,而且连续出版了《烽火人生》和《血肉长城》两部大部头的著作。纪实长篇著作《烽火人生》,如同一幕幕鲜活的历史长卷,展现在我们面前。丰富的战斗阅历,残酷的战争岁月,使将军作家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素材。于是经过加工提炼,一个个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浴血奋战、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伟大业绩的革命战士,跃然纸上感天动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为一名参加过抗日战争的八旬老战士,在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到来之际,向党和人民捧现出了精品力作《血肉长城》。在这部以沂蒙山军民抗日战争为背景的长篇纪实作品中,一场场血与火的残酷战斗,一幕幕气壮山河的战争场面,深深地感染着广大读者的心灵,使每一位读者心潮澎湃无限感慨。这是一部动人心弦的中国人民英勇抗击日本外族侵略的颂歌,它充分地折射出抗日战争中可歌可泣的沂蒙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就在我们惊叹老将军连连出版长篇大作之时,2008年4月,由李治亭将军撰写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征战纪实系列丛书之一、48万字的《能征善战无往不胜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六军征战纪实》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出版了!二十六军是一支战功卓著的英雄部队,这支部队起源于抗日战争初期的徂徕山、黑铁山、鲁东和天福山起义组建的人民抗日游击武装,以及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在河北组建的津浦支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半个多世纪的烽火年代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荣立了赫赫战功。本书全景式地记录了二十六军在战火中成长的光荣历程,生动地刻画了上到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队最高首长,下到普通战士,他们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浴血奋战、奋勇奋斗的勇敢精神和可歌可泣、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文化报等各新闻媒体刊发了书评,总后勤部为此书的发行举行了隆重的首发式暨座谈会。到会的全体人员无不为李治亭将军忘我的投入和执着所感动,人们评价说,一个82岁的老将军,在短短时间内,在没有写作助手的情况下,一人完成了48万字的巨著,这在我军的历史上堪称第一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是在第一时间得到这本新书的幸运者。李将军在赠给我的新书扉页上,郑重地题写了“奋进”两个雄壮有力的大字。他告诉我,计划每年要出版一本新书,作为一名战士,生命不息,冲锋不止,要在有生之年,将自己的一切献给崇高的事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手捧着这本沉甸甸的新书,心中真是无限感动。82岁高龄的李治亭老将军,那传奇的人生经历、那感人至深的精神境界,那忘我的奉献精神,就像深深埋在沙土中的金子,从不张扬、从不宣传,在人生道路上,默默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着无私的奉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戎马人生唱大风。李治亭,这位人民的儿子,从普通的士兵,到共和国的将军,一步一个脚印完成了当代革命战士庄严的洗礼!</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08年5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于青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治亭,1926年出生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源泉镇西高庄。1940年10月参加八路军,194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曾任连队文化干事、政治指导员,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第二十六军战地记者、编辑、编辑主任;抗美援朝战争中,任志愿军第二十六军《战旗报》总编辑。建国后,历任第二十六军宣传科长、济南军区政治部研究室办公室主任、前卫报社总编辑、社长、第二十六军副政委、青岛警备区政委、济南军区党委委员、军区调研员等职务。离休后,仍为部队和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继承和发扬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尽心尽力。三次被济南军区、山东省军区评为离休干部先进个人,三次被青岛市授予“关心下一代事业突出贡献奖”。并且始终笔耕不辍,相继在各级报刊发表作品400多篇,著有《烽火人生》《血肉长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六军征战纪实》等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先后荣获中华新闻工作协会、山东省新闻工作协会颁发的荣誉证书。现为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华诗词学会理事、济南军区老战士诗词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老年报、中国国防报顾问、青岛诗词学会副会长、青岛市市南慈善协会会长、青岛关工委两代人书社社长、五洲金石书画诗社艺术顾问等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治亭将军因病于2023年1月9日在山东青岛病逝,享年97岁。</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