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后太原寻踪觅影

巧爷

人到老年,会对幼年成长的地方思念渐深,越发萦绕满怀。我幼年,大约在1952年我十岁的时候,因随同父亲工作调到山西省太原市的缘故,在太原读了小学六年级,又上了初一。因此对这两年的生活和学习,记忆尤深。2021年12月我年过79,便以到平遥古城旅游的机会,特意回到太原城住了一晚,从小学生活的三营盘,到初中进太原七中学习和玩耍的地方,能走都走到了。这趟寻踪觅影是我晚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会永远珍惜的。 从太原南站下车后寻找我幼年生活和读小学六年级的三营盘,公交车站地图查到是在棕色公交线所在的长风街建设南路口附近的太原航空仪表有限公司内。由它往西北方向经并州南路、北路到五一广场,旁面的文瀛公园当初叫人民公园,我住初一的宿舍就在公园旁。再往西北角插进去的钟楼街,就是当时的太原七中。 乘公交车来到三营盘附近,三营盘已成为航空工业太原航空仪表有限公司了,搞航空工业的主业没有变。记得小时候门外院墙与马路之间都是一片玉米地,马路对面是庄稼地和黄土高原。我在城里读初一走读生,每当实行二部制的早班上课时,每天天不亮起床,独自弄些剩饭泡了吃,出门赶路去学校,听见狼叫声害怕,跟着远处过来的马车后面走到了学校。 透过大门栅栏往里看,我原住里面右前方大约两百米的平房里。三营盘原来是阎锡山养马的地盘,我们的平房就是原来的马厩。当时还有很多防空洞没拆除,我们小孩喜欢玩钻洞藏猫猫的游戏。我家对面一座办公楼,苏联援华专家在里面办公,常到后面泳池游泳,我就在那里学会了狗爬式划水。 绕到家属区看到一张便民生活圈,后来我放大画在了这里。子弟小学校大约在北边标着六味斋和太航大酒店那片位置。小学园内有一大片桃林,因淘气偷没完全熟的桃子吃被老师发现,责罚我不准参加夏令园活动。后来大约35年后我大学毕业分到四川彭州,听说那个老师也调到成都132厂了。 碰到小区公园里一位84岁的老人,他还记得一些事。 大操场还在那个位置,基本没什么大变,七十年过去了,这是个奇迹。小时候我老伴家当时住在操场的另一侧,大家都想念幼时生活的情景。 当然操场外的建筑全是新建的,原来有个大礼堂已经拆了,记得我在读子弟校的时候曾经到大礼堂里悼念过斯大林逝世。现已换成新楼房和太航医院了。 走到当初子弟校所在位置附近,大约在这座航运大厦后面。最后从这里离开三营盘,到我下一个寻亲目标。 我想看看我小时候上学路上常看到的双塔,便骑上一辆共享单车蹬向东北方向的双塔公园,那里有个永祚寺和双塔。记得那时候这一带全是黄土坡,这么多年发生了变化,黄土坡被削去一层建成了公路。 从双塔公园西门进园 牌坊和透过牌坊望见远处山岗上的永祚寺和双塔 过去十分荒凉的周边已经辟成了公园,而且占地面积很大。 从桥上跨过去,我的视线总不愿离开双塔。 永祚寺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大部分建筑为明代建筑。 在塔外绕行一圈,向它行注目礼。 登上北边的永祚寺 寺庙和后面的双塔(视角关系两塔重叠成一个塔了) 历代的地方志都把“凌霄双塔”作为太原的八景之一,为太原的标志。东西两塔均平面八角形,13层楼阁式空心砖塔。左边舍利塔高度54.78米,上细下粗的收分较为明显,右边文峰塔高度54.76米,没有明显的收分。 两塔之间有个展室,里面介绍塔钟。 这是文峰塔,里面没让进。 塔身全由砖块垒成 明代古钟,通高117cm,口径95cm。 从展室看西面的舍利塔,与东面文峰塔不同,舍利塔每层瓦顶是绿色的,总高也高出2厘米,说明是皇家的建筑。 此塔可以进塔门和登上石阶,直到顶端。记得小时候我五叔从青岛海关考大学后分到太原,我俩一起爬过双塔。 石阶起了加固塔的作用 登上每一层后都有一个稍微开阔的空间 这是看文峰塔,文峰塔每层瓦顶的颜色就是灰色的了。 从一窗口看塔外风景 爬到最高层,往顶上看。 顶上空间狭小,看塔外文峰塔要蹲下身子。 从塔上下来,结束双塔公园行,从北门离开。 从双塔公园出来,继续骑车西行,经过太原火车站。 再往西到了“五一广场”,以往上初一时每天走读过来都要经过它的。 当然改建得很好了,特别去年建起了一个城楼,看起来雄壮多了。 往广场西北方向走去 旁边有个纯阳宫,原为供奉道教中的“神仙”—唐代道士吕洞宾修建的,又名吕祖庙。 从广场西北角的小巷进去,远处有个山西饭店。我原来的中学宿舍好像就在饭店里面的一个大庙里。 到了山西饭店,它背后就是人民公园(现叫文瀛公园)了。 门口标明这里是山西贡院的旧址,不知当初我住的大庙是不是山西贡院的一部分。那时我们三百个住宿生在大庙里住,因为靠近公园,每天早晨起来就听到公园里传来练嗓子的戏子的吼声,我脑子里还有当初视力越过公园围墙看到公园里面的情景。 从小巷子北去,拐弯处看到人民公园北门了。 再继续北行到一横街,往西来到千年古街钟楼街,原来我的七中学校是在后来的这条繁华街道上。 记得当时上下学走这条街的时候,两边商店鳞次栉比,所以现在成为繁华的钟楼街步行街道并不奇怪。 新的钟楼就建在街道前面 从钟楼旁往左拐进去 在钟楼前的广场上看到了关帝庙 但是关帝庙今天周一不开门,当初我们七中的学生食堂就在这里面,当然那时的庙十分破旧,为了支援教育事业的发展把它暂时提供给新建的七中利用起来了。 回到钟楼街 当初我们的七中教室大多在钟楼对面,即街道的北面,也无法去寻找了。因为在网上查知太原七中已经没落了,可能并入其它学校了。 就只能荡漾在这条曾经伴我读初中,常走过的街道。 回到人民公园北门,准备进园子文瀛湖左面游览。 北门这里有个劝业楼,还是孙中山的纪念馆。 孙中山曾在这里演讲过 文瀛湖 从文瀛湖左面绕湖走进去,我脑海里记得的当初住大庙看到公园里的景象同现在这个镜头比较吻合,当时一群戏子清早就在这里吼嗓子,每天早晨我们起床都能听得到。 出公园南门,结束我当年读初一地方的重游。 我又蹬上车沿着迎泽大街西去,给汾河照了张像,留作纪念。上面走过的所有这些地方大致就是我幼年在太原留下的记忆。这次来到太原,看到城市变化很大,当然不能放过这里的美景,小时候没有,或者无法欣赏到,现在必须住一晚上,好好领略一下。<br><br> 回来进迎泽公园游览,迎泽公园是从大南门外的一片荒郊野滩通过引进汾河水改造成公园的,是在我当年离开太原后的1957年6月正式开放的。这是公园北门,我订的酒店在公园南门。 游览图左边为北,从左往右沿着湖走。两个湖中间用七孔桥连接。由于时间关系,只能选择在下方湖边游览了。 进门(北边)的廊亭 湖心岛 七孔桥 从七孔桥往右(南)走,湖边看到的楼阁更多了,听说最有名的是跨过七孔桥到达对面的藏经楼,不过没时间去了。 又一组楼群。与双塔公园不同,迎泽公园周边与公园无关的建筑物太多,很难选到一个满意的照相角度。 太阳下山了,没有更多时间逛了,准备出园去宾馆,宾馆就在南门外。还有一个景点必须去,那就是晋祠,准备明天乘车去。人都说在太原没有去过晋祠,等于没有来过太原,可见它地位的重要。我幼年时父母亲曾带我来过这里,只记得在一个庭院的树木丛中玩,印象已经十分模糊了。 今天起了个大早,要赶下午两点多的动车回成都,离城二十多公里,需要抓紧观光的时间。 太原公交车是上车不分远近,一个价,所以去远处很划算。我花了三元钱乘了一个多小时的车到达晋祠景区。 正门前的牌坊,太阳刚刚升起,早晨刚开门。 导览图中,园林面积很大,正门在右边的迎曦门处,位于园林东面,西面框内是晋祠,晋祠后面是悬瓮山,其它是园林。 天色还早,进门后先来到右边的九龙湖。 九龙湖晨曦 湖中小亭 再回到迎曦门上来的中间通道,来到唐园。 唐园后的飞龙阁,建于假山上,下有石洞可穿过。 飞云阁后面有个圆苑,往右去是老君庙,但未开放。 圆苑往左去到一小湖旁,有一些亭台楼阁类的建筑点缀着,风景不错。 刻绘有西施、昭君、貂蝉和贵妃四位美女的四美亭。 从四美亭出来 到达李世民曾经饮过马的饮马泉 伸入湖中石船上的怡然亭 从长廊返回圆苑 圆苑处于园林中心的位置,顺主干道上去。 圆苑后面看到龙兴晋阳雕塑,它是为纪念太原建城2500周年,用时三年建成的青铜雕塑。中间骑马者是唐太宗李世民,左侧为国舅,右为李绩等等。 再上去看到伏龙园,山腰蜿蜒盘俯白石雕龙,池边白虎饮水,山脚白石雕罗汉站立,寓意为藏龙卧虎之地,神灵居留之山。 上去一直到围墙处,里面就是晋祠,晋祠背后是悬瓮山。 东侧的晋祠大门,晋祠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是祭祀西周唐国诸侯姬虞的祠堂。其中北宋的圣母殿、十字形古桥、金代的献殿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 一位导游领我沿东西向的中轴线参观。进入大门后首先看到“水镜台”,是现存较大的明清戏台。背后可看到横匾和台下埋的扩音用的八口大瓮。这一面看到的是“三晋名泉”横匾,与背面“水镜台”横匾分别由叔侄二人所提。两头石狮形态不一,左为雌狮,右为雄狮。 该建筑前后两种建筑风格,是别处少见到的。 “对越坊”瓦顶用琉璃覆盖,雄壮而富丽。“对越”的“对”意为报答,“越”意为宣扬,即“报答宣扬祖先功德”之意,这里是颂扬圣母邑姜的。 它后面的“献殿”是四面开敞的小殿,全木头,没有一颗钉子,既简单省料,又轻巧坚固,具有金代建筑特点,也是晋祠的一大景观。 整个“献殿”完全是木工榫卯结构的 “周柏”,一个立着,一个倒下,年龄分别2000年和3000年左右。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晋祠内主要建筑,位于中轴线终端,坐西向东。是为奉祀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的母亲邑姜所建。“鱼沼飞梁”是一座精致的十字形古桥建筑,是中国现存古桥梁中的孤例,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一级文物。 “鱼沼飞梁”是一座精致的十字形古桥建筑,是中国现存古桥梁中的孤例,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一级文物。它的来历是因为古人以圆者为池,方者为沼。这里的沼,原为晋水第二大源头,流量甚或大,游鱼甚多,所以取名鱼沼。沼内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顶架斗拱和枕梁,承托着十字形桥面,就是飞梁。它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立交桥”。 “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1尊、明代补塑2尊,这些彩塑中,叔虞之母--圣母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帔,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 “圣母殿”前面的八根大柱均为龙柱,保存相对完好。 “圣母殿”前的过厅里,上下左右,东南西北悬挂有很多匾额,是悬挂牌匾最多的一座宗祠。这是正门上方最大的一块匾额。 值得看的还有“圣母殿”中的侍从,塑像共44尊,是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女性形象。她们手中各有所奉,个个眉目传神,造型生动,情态各异,为宫廷生活写照,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 从“圣母殿”左移,到了“难老泉”,这是水井。 难老泉是晋水的主要源头,所以叫晋阳第一泉。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泛舟晋水源头,写下了“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的著名诗句。 泉水从这里流出 “难老泉”后面的“水母楼”,内塑有一尊铜铸水母像,端坐于瓮形座位上,她束发未竟,神态自若,装饰简洁,朴实而又逼真,恰如一副村妇模样。难老泉水仿佛自水母楼下涌出,源源不断。与水母有关的,民间还有一个“饮马抽鞭,柳氏坐瓮”的故事。 在“圣母殿”和“水母楼”之间有个高出很多的“公输子祠”,看到后山上还有一些建筑,不过暂时没有开放了。我走晋祠的南侧去看“舍利生生塔”,它在西湖旁,然后准备出园。 “舍利生生塔”位于祠区南端浮屠院内,据传释家牟尼圆寂后,其骨灰形成各色晶莹的珠子,佛家称“舍利子”,其中一粒埋于塔下,乾隆帝年重建此塔时,发现有许多舍利子,如今一粒变成千百粒,莫非是“佛门有灵,生生不竭”?于是叫做“舍利生生塔”。 出园经园林南侧返回,路过“老爷阁”。 晋文公艺术博物馆 园林南侧,晋祠中面积最大的湖“台骀泽”。 从景区南门出园 在太原前后一天多时间,连回忆带观光,大体逛到此为止。这次对幼年的回忆,是我老年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看看七十年前留下的身影,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我十分珍惜拍下的照片,也为了以后有机会再来重温。从照片中看到太原保存下来的建筑,特别晋祠的古建筑,相当完整,十分珍贵,令人十分钦佩。再看看我读小学初中地方发生的各种变化,更感到欣慰和满足。我相信太原会发展得越来越好的,想念您,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