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火车,记忆里就是车头的铁皮烟通冒着黑烟,狂奔前像一个巨大怪兽,站在一望无际的铁轨旷野上,长长地嘶吼一声后轰轰前行,铁路仔如果想搭便车,可以等着司机在几米高的驾驶室忙着启动、无暇顾及其它时,快步跟跑缓缓前行的火车、奔踏上火车头下的踏脚架,像<span style="font-size: 18px;">铁路信号员工那样,在风中飒爽英姿、红领巾像信号旗一样飘扬…多年后看电视《铁道游击队》时没感觉他们飞车技超过我。当然爽是要付代价的,当年为此,有同学早早把青春的小局部就献给了火车,我也因飞车等事被举报、撤销了红领巾,失去了后来加入🌹卫兵的资格,从小就没了仕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火车,就是依靠燃烧大量煤炭作为动力的蒸汽机。上世纪七十年代,铁路家属生活区基本都是建在铁路沿线的矮平房,每天煮饭尽管有少量的蜂窝煤(凭票)供应,但还是</span>捉襟见肘,在盗<span style="font-size: 18px;">砍铁路沿线的野树木被禁止后,各家负责砍材的铁路仔盯上火车头定时卸载的煤渣,每天下午放学后,只穿一条脱色裤衩的半裸少年三五成群,当火车头缓缓倒车准备驶入铁路机务段(机车库)的铁路边时,快速飞奔踏上车头的踏脚架,搭便车进厂,在车头行驶的微风中得意地用手指吹出响亮的口哨,撩盆(搭讪)正在铁路边的公社菜地忙着农活的女同学。夕阳下远远望去,秋收后铁轨两边田野在暖阳下空旷而孤寂,像米勒的画…</span></p> <p class="ql-block"> 老爸是退伍革命军人,因此家里煤票(蜂窝煤)比其它家多免了去捡煤的家务,但盛夏时去收割后的公社菜地捡菜心的事还是必须的。那时,酷热下吃一根雪条(冰棒)是一种奢侈,一根黄糖雪条由黄色嗦成透明的细冰条是一项技巧。捡煤的铁路仔有许多是铁路机务段工人的娃,故会得到厂里定时发雪条票,为了心瘾与捡煤仔同流合污、飞火车进机务段捡煤换雪条成了人生中的第一笔生意。在火车泻下的煤渣中用铁耙找出未完全燃烧的煤不但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一不小心会被灼热的煤渣脚趾烫伤致残成铁拐李。收工回家时往往是冰火两重天,嘴上叼着雪条、脚板底被暴晒后的铁轨烫出水泡。记得家住客运段对面的兵站附近有一位同学叫吴仫子,在一次抢煤渣中冲得太靠前,被后泻下的滚烫煤渣烤熟了大拇指… “人如其名” ,从那以后我信了。</p><p class="ql-block"> 火车,在我们这代人中的心中是神圣的,在人们举步维艰的时候,火车的一切能让生活继续。</p><p class="ql-block"> 每当逢年过节,乡下的叔伯兄弟、姐妹都会来柳州,第一件事就是到铁路边去看从来没有见过的火车,当铁怪兽轰鸣驶过,随风而来白烟灰洒落在长辫上和久久不能合拢的嘴唇里,她们发呆的眼神中,那种期待和我一样。 尽管自己是铁路仔母亲也在火车站工作,但真正混迹火车上从艺考第一年开始,当年跟现在的年轻人一样,往外跑的欲望很强,从报纸上了解考试信息后开始了绿皮车生涯,去上海考上戏、去杭州考浙美(国美)、去武汉考中工(清美)…在没有汽车、高速公路、没有电话的年代,如果生活想改变路径,火车成了唯一可选择的载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整个八十年代,火车是自己实现人生小目标的大腿,坐车必须买票,但火车票不是想买就能买到的。以前的购票大厅总是人山人海,各路江湖人士扎堆的地方,烟味、体味、越南香水味、脚臭口臭…想搭火车跑路,必须先品尝这浓烈人身百味 。每当加入一望无头的买票长龙时只能练习速写消磨时间,那种场景总是让我想起柯勒惠支版画里的人。一次正掏笔时,我发现一只手正插在自己装钱的口袋中,一把抓住后对方淡定地看着我,捞偏门的人工作时非常具有团队精神,我知道不能硬扛于是谈判帮搞票来消除分歧,最后以原票价加10%的成本完成交易。从此,从外地坐火车回家需购票都是这个路数,因为时间也是成本。如果这样还是买不到票只能用其它招了,每年春运前后都为此伤脑筋。</p><p class="ql-block"> 在沪读书的有一年,放假前开支超标票也没买就往火车站奔。上车前还有1块钱,无奈之下来到行包房门口、纠结了片刻后换上铁路工作服,稳步经过门卫值班室,与保安微微点头后直径缓步走向绿皮车,当时真想健步如飞,但我知道那样是非常业余的行为。火车站台上上车没票是肯定进不去的,何况门前众人犹如打抢,在巡视多个车窗后发现一个带着校徽妹纸后告诉他我是上戏的,她迅速拉起车窗后我一个鲤鱼翻身上了车,站稳后才发现她们是一群学生而且还是有座位,我知道,一天两夜的行程吃饭有着落了。漫长的绿皮车途中,大家一起侃弗洛伊德、尼采、叔本华、先秦诸子百家…那个时代马路的地摊上都流行这个,嫩毛小伙妹纸各个都充满激情,聚在一起时喜欢指点江山,那一代读书人~都有白日做梦的爱好,自己当年买的书现在全部躺在书架上摆pose,遗憾三十多年来一直忙着一碗饭,一半的书都没有读过。</p><p class="ql-block"> 混吃混喝的套路不能总一样,呆了一天的车厢第二天必须换到另一车厢去,火车春运期间车上挪步只有在到站上下车时才有松动,想进卫生间大小便有时只能是一种期待,大的只能憋着,小的实在憋不住就射进自己随身带的口盅里,以后想喝水了洗干净再用,毕竟那个低碳环保的年代没有塑料袋。记得一次在两节车厢接口处,一位啃着干而变形的馒头的湖南老乡突然大笑,越笑越大声、一直不停,同伴慌了到处喊乘警,我心里挺痛,因为每年在母亲上班的火车站,春运时都能见到因坐火车太久而崩溃发疯的民工…</p><p class="ql-block"> 人是时代的尘埃,无力改变什么,我只想正常的活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春节后火车票也是一票难求,柳州本地出发没有问题,但在外地有时票贩也无能为力。春节后开学和女友一起乘车先到上海再转车到苏州,44小时的行程火车到达沪站后,转苏州的当天票也已售空。情急之下军装也没有换成铁局服,直接拽着女友的手从出站口硬闯入站,自己进站口后女友胆小不敢跟进,于是再次回头把她拽扯入站,出站口忙得💩去活来铁路验票员瞟了咱俩一眼后继续为人民服务。铁路人的潜规则是外地乘务员都这样进站,他们工作之余逛遍大上海后回到站内的绿皮车岗位,至于跟着的是女友还是其它…没人盘问。乘务员的生活丰富多彩也很辛苦,他们是早年个体经济的润滑剂,今天帮烟贩兄弟带几条剑牌、万宝路,明天帮众表妹带一些进口👙🩲是正常的事,那时,见多识广的列车员的故事非常可读。</p><p class="ql-block"> 两脚兽与其它动物不一样,踏上火车开智后,是不愿意回头的。</p><p class="ql-block"> 大学毕业后没有科学计划就早早结婚生娃,每月78元的工资逼着自己另外找些活路,玉林的远亲(名:老盖)是一个不识字煤贩子,需要一个值得信任的马仔秘书,于是假期、假日就跟着他跑广西河池边界的贵州荔波县红茂煤矿。每次路途都是坐火车,途经柳州站-金城江站-普洛站~转乘红茂矿区的小火车下车后,再走四、五十分钟的杂草山路才到矿区。那是我第一次乘坐小火车(也称地方火车),车厢比绿皮车小,人、货混拉。车上座位是前后可转向板凳,每次上车后老盖(远亲老板)的手总是紧捂着外衣里那个装着n多个W的贴身腰包,无奈那个年代生意都是现金交易,如果车厢里有细心的调包仔,他讲话时漏出的那颗金牙等于就是发令枪。一次,上车后他把车板凳反转到另一个方向坐,原来对面是一位穿裙子、翘着二郎腿的白嫩少妇 …那次好在下车有矿里的兄弟来接,要不真不敢讲会出啥事。但后来老盖还是💩在矿里,什么原因不懂也没敢问,我为此被铁路J局找过n次 吓到小腿都缩进肚。之后才知道,铁路纪检当头的老爸也因此被冤枉而换了岗。</p><p class="ql-block"> 火车是前行的动力,承载着无数人的幻想和未来。</p><p class="ql-block"> 家人除了我以外,一辈子都是吃火车铁路的饭,尽管大学毕业后只有自己脱离了铁路队伍,但之后搬家几次都离不开铁路、离不开火车站,有一段时间晚上听不到火车的吼声就无法入睡。前几年为了画《绿皮车》回到火车站、机车车辆厂、机务段一带逛过,时过境迁,陌生又熟悉的地方让人无数感慨,时代如快速向前火车轮。</p><p class="ql-block"> 幸好,火车站还没有改成动车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