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之夭夭灼其华,香气飘飘宜室家

似水若烟

图文 似水若烟<br><br>记得林清玄写过,一个卖花地告诉他:几乎所有白色的花都很香。在卖花者眼里,越是颜色艳丽的花越缺少芬芳;越昂贵的花越容易凋谢。<br><br>生活里,我们也有句俗话“雅花不香,香花不雅”大概这种简朴的道理适合大都数。鲜花如果色彩不亮丽不足以引蝶,就只能用香味招蜂。如果你不能靠脸吃饭,便要练就一身本事;如果你才华平平,就要在情商上修炼。当然,才貌双全的不是没有,只是个例。比如桃花。 有多少人知道,桃花是有香味的?今年家中的桃花开得特别好,枝枝花开满,朵朵艳如桃。你瞧,有个美丽的的词叫“艳若桃李”弄得我都不知如何用别的花来代替。粉粉的花朵,就连窗外的阳光也分外眷恋,感觉阳光停留的时间都比往时要长些。她们在阳光里娇艳,在阴影里妩媚,在半明半暗中婀娜,真是怎么看,怎么美;怎么赏,怎么好。<br><br>我常常流连于窗边,看桃花。今年的年宵花,没有买昂贵的冬青,而是回归了“俗到极致反为雅”的路线。买了五十枝染色的银柳。冬青A级的八十公分的五枝两百多,而同样高度的银柳一枝不到一块钱。银柳无须养水,用青柑茶喝完后留下的包装小木鼓,放上花泥,插上银柳,挂上福字,便有浓浓的节日气氛,分外烟火,分外喜庆。无须护理,也不用养水,花期嘛,你想摆个两三年也没有问题,只要你看不腻。 过年前,我妈特意去花市买了桃花,再加上自己家养的水仙,刚买的“红福”百合,后来手痒又买了大花蕙兰,家里便成了花的海洋,香气飘飘。因为今年年内天气冷,水仙直到年底才怯怯开了两朵,因为冷,花期也相对长些,花也长得又壮又多。<br><br>在这些花花草草中,却总被我放在平台上的桃花给吸引,她在初一才悄悄开了一朵,却在五六天的时间里,开成繁花似锦。进进出出的时候,总是瞄一眼,便是满眼桃色,满心春意。待到花枝春满时,咦,有浓浓的绵绵的香味,我像狗鼻子一样到处嗅嗅,最后,有些不可相信地确认是桃花。原来,这个世间真的有人是美貌与智慧兼备,有些花是鲜艳与香味并存,得天独厚存一身。 其实,我应该是知道桃花是有香味的,几年前便发现了,只是总是记住桃花的美艳,却总是忽略了她的花香。桃花,在我这里,她是一个被名字耽误的花。就因为“艳若桃李”这个词,让我总是喜欢接下来的“冷若冰霜”直到时光把人变得柔软,学会了与岁月握手言和,这些年,每一年的冬末春初,都想遇见桃李。也才真正明白,为何美丽的花那么多,却偏偏只形容“艳若桃李”<br><br>有人说,桃花是静的,因为静,所以难画。可我一直却总觉得,桃花是又俗又雅又闹又净,所以难画。你看梅,梅是有韵的,所以不管是简画,还是墨画,不管是寥寥几笔,还是细描工笔,怎么看,怎么雅。可是桃花,一定要有色彩,还要明亮,还要粉嫩,像一位十五六岁的少女脸上那一抹嫣红,吹弹得破,青春蓬勃,如春天,总是让人蠢蠢欲动,总是让人生机勃勃,如何静得下来?她俏立在那里,荡漾生波,风情天然。可你若静得下心来,细细地与之端详,却又暗含香气,蕴藏诗情。君不见唐伯虎写他的桃花庵:“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红楼梦》里林妹妹葬的是桃花,那么艳丽的花,就算花谢了,花瓣依然薄如蝉翼,粉嫩细腻,桃花是从花开到花谢都是如初的好看,生也惊艳,死也美丽。花谢时满天飞舞,轻盈如蝶,哪怕伤感也是美得让人心疼。黛玉此生如桃花,不肯有瑕疵。宝玉与黛玉偷读《西厢记》的时候,也是在桃花树下。唯有桃花,开得唯美,掉得轻盈,哪怕落下,也不染尘埃,不沾污泥,唯此桃花,才配得这一双儿女最是洁净无暇的情意。你从丛中来,半叶不沾身。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芸芸众生,唯你知心。世间污浊,不染桃花。 我问我妈“你知不知道,桃花是有香味的?”<br><br>我妈一脸茫然:不知道。然后她小心地凑近花瓣,那样小心翼翼,生怕惊动枝头的小精灵似的,不敢碰到花朵。深吸一口气,说:“还真有香味。”<br><br>我哑然一笑:“其实你不用凑那么近,站远点,也能闻到香味的。“<br><br>“奇怪,天天围着桃花转,竟然不知道桃花也有香味。“我妈嘟喃了一句。 是啊,就像我那天遵医嘱,煮点沙参玉竹水时,忽然发现,我以为的玉竹罐子写着的是“沙参“我一惊,把这两种药材仔细地辨认,那些切成一片一片的形状配得上”参“的药材,明白写着”玉竹“;那些一段一段的,形状像袖珍竹子的药材写着是”沙参“原来这么多年,我把它们都弄错了。我又跑去问我妈,她老人家也跟我一样的认知。<br><br>我又问友,你知道沙参与玉竹长什么样吗?<br><br>友更是大吃一惊地反问:“沙参玉竹不是一样药材而是两种?“<br><br>然后我定定地盯了友两秒,弄不清是故意逗我的还是真的错了这么多年? 我后来在想,原来我们这一生或许因为自己固有的认知,想当然地记错很多事,以为美艳的桃花没有香味,以为沙参长得就要像“参“玉竹就该有”竹“的样。有的在偶然中恍然大悟,改了过来,有的,或许至今都蒙在鼓里,依然在懵懂中一错到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