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仪表工情怀

小树

<p class="ql-block">  1976年12月,山东胜利石油化工总厂橡胶厂(齐鲁石化橡胶厂前身)建成投产,新招收一批新工人,大多是来自淄川、临淄的下乡知识青年,我作为一名替补名额被招进厂,在‘新工连’只待了两天就被分配下车间了。</p><p class="ql-block"> 橡胶厂当时是化工部重点工程,简称“504项目”,主要是生产我国急需的合成橡胶,记得当时招工的毛师傅跟我介绍说,‘橡胶厂是个易燃、易爆、易中毒的化工企业,属于国营单位,职工的福利待遇比较好’。我本来是被征招到临淄区委行政组,因大队领导的挽留拖延,后来阴差阳错地我被调整到了橡胶厂。进厂后,在新工连我接受了入厂安全教育,分配时,人事科介绍说,这次新工人主要是操作工,维修工,消防队员和后勤炊事员,工种不同学徒期不同,待遇也不一样。对于我这个73年有过征兵情节的下乡知青,很想当一名穿军装不戴帽徽领章而一年就转正的消防队员。遗憾的是我被分配到了仪表车间,负责新工连的人事科副科长胡大姐(后来成为我们政工支部书记)跟我说,仪表工是技术工种,必须是高中以上文化,不是一般人都能选上的,有人想进仪表车间还进不去呢,听后无奈,只好服从分配,进了仪表车间,从此,也完成了一个下乡知识青年到一名仪表维修工人的身份转换。</p> <p class="ql-block">  同我一起被分配到仪表车间的九名新工人,都是高中生,年龄最大的二十二岁,最小的只有十七岁,虽然都是高中生,由于来自不同地方,又不是同一届毕业生,所学文化知识参差不齐,进车间后,车间对我们集中进行了相关文化知识基础培训。培训我们的是毕业于清华大学的车间技术员陈工程师,开课前通过摸底考试发现我们文化底子太薄,陈工就从初中物理开始给我们补课,什么压力、压强,汞柱,杠杆原理,电阻、电容、电感,欧姆定律,直流电路。我这个撂荒几年的73届学工、学农一年半的高中毕业生,听的是一头雾水,赶着鸭子上架,最终逼上梁山。</p><p class="ql-block">当时住单身宿舍,有的是时间,下班后,就在车间听电视讲座,学习晶体管电路,晚上就到教育科补习高中文化课,通过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强化培训,对热工仪表专业有了认识和了解,并喜欢上了这个专业。下车间时分发的劳动护品和工具,有安全帽、工作服和油田工人穿的‘地瓜沟’棉袄,绝缘胶鞋和翻毛皮鞋,还有电工用的钳子、扳手、电工刀、螺丝刀、镊子等五件套,挎在腰上十分神气。后来我又被分配到了水汽班,水汽班负责厂里锅炉车间,供排水车间和催化剂车间的仪表维护和检修,每天跟着师傅们到现场巡检和维护,对装置现场一次仪表和控制室二次指示记录仪表进行卫生清理,发现运行不正常问题进行处理,为了尽快掌握仪表维修技术,除了看师傅如何调校仪表,手把手跟着学习,还要做到嘴勤,手勤,腿勤,多干活,多请教,不耻下问。真正弄懂仪表的控制系统,还必须了解化工生产工艺流程。仪表在化工生产中尤其重要,堪称是操作工的眼睛,对化工生产中的压力,温度,流量,液位四大参数实行过程控制,一旦仪表失灵,将会影响到化工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上世纪七十年代是我国化工仪表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以气动仪表和晶体管电动仪表为主,我记得在离生产装置较远的泵房还使用着发条式记录仪表,每天上一次发条,换一张圆形记录纸,指针犹如时钟,记录二十四小时情况,人工计算数量。当时二型气动仪表和电动仪表还是比较先进的,不过与现在的远程计算机仪表控制,显得还是比较古老。气动仪表的信号传递是靠压缩空气和机械杠杆位移来实现的,整套仪表主要是有空气过滤器,一次仪表,二次仪表,调节器,调节阀组成。防爆性质的化工企业,仪表能源主要是压缩空气,通过直径六毫米紫铜管连接输送,调节器校验和一次仪表调整,全靠调整波纹管支点和喷嘴与挡板间隙,由于是弹性元件,运行久了,就出现疲劳现象,往往出现误差,精度不高,维修比较费功夫,维修技术也全凭经验,能够跟一个好的师傅学习非常重要。锅炉车间属于非化工区域,运行仪表是电动二型仪表,放大器,一次表,二次表,报警器,执行器,是以晶体管电路组成,仪表维修,一般是处理电路故障多,必须掌握晶体管电路知识,看着师傅分析电路,解决故障,很是羡慕,因此,也爱上无线电技术,师傅维修中扔掉的三极管,有时捡起来,学着进行测量,发现一个PN结坏了,就收起当二极管用,自制整流电源,那时周日休息,就到各地赶物资交流会,买一些电位器,电阻,电容,晶体管,喇叭,留声机,业余时间自己装收音机,扩音器,在单身楼放音乐,听歌曲,几个人在一起互相攀比自制作品很有乐趣。那时,仪表工是三年学徒期,工资是21元25元31元,那时几十元工资,生活无忧很快乐。三年出徒后开始顶岗值班,晚上值夜班,有时从睡梦中被电话铃吵醒,背上工具就要赶赴生产现场处理故障。橡胶厂锅炉车间三台65吨中压锅炉,制造于文革时期,有质量缺陷,问题比较多,生产中时常停炉检修,每一次开停车,都非常繁忙,仪表投运,停运,仪表工必须靠在现场,有时一宿不能合眼,大检修更为辛苦,钳工活,管工活,油漆工活都要干,仪表系统改造,安装,联校,爬上爬下,有时忙得顾不上吃饭,每次检修虽然辛苦,但也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一个好的仪表工,除了勤学苦练,还需要有一个懂技术能吃苦的师傅的传帮带。幸运的是,我结交的师傅不仅仪表理论知识扎实,而且肯钻研,能吃苦,技术全面,管工,钳工,电气焊活都能拿得起放得下,记得一次,车间接到一个支援周村催化剂厂的任务,负责催化剂厂新建水处理装置仪表控制系统的安装,车间派出了我们师傅三人和一名管工,一名气焊工,一共五人,从基础施工,到仪表安装,系统调试,吃住在厂里,在师傅的带领和指导下,苦干巧干,经过半个月,完成了施工任务,印象最深是,师傅自制的弯管器省时省力,方便好用,为了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他亲自替代管工下料,使仪表管线横平竖直,槽板平整,紫铜管排列整齐,仪表安装位置合理,整个工程干的非常漂亮,受到了援助厂方表扬,通过干工程,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为后来工作和生活积累了很多实用技巧和经验。</p> <p class="ql-block">  过去企业每年都要进行设备大检修,检修前,都要做好备品备件采购工作,记得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车间领导安排我到上海出差,采购仪表备件,这也是人生中我第一次单独出远门,当时社会还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出门办事要凭介绍信,吃饭凭粮票,我到厂办公室开了证明信,介绍信,到粮站换了全国粮票,到财务科借了三百元公款,第二天就背着个旅行包出发了。记得乘坐的是烟台至上海的火车,从辛店上车需要十几个小时,晚上上车,次日早上才到达上海站。那时,乘坐火车也是很辛苦的事,订不到卧铺票,只能买硬座票,一座十几个小时,短途乘客只有站票,车厢人多,到了晚上,走廊地上也坐满了人,靠着行李就是一宿,连个落脚地方都没有,好不容易熬到了早上,天刚蒙蒙亮,带着疲惫随着下车人流走出了上海站。</p> <p class="ql-block">  上海的早晨,车水马龙,街巷里人头攒动,赶班的,买早点都匆匆忙忙,一派繁噪景象,一路打听,在‘阿拉’‘哝咯’回答声中,好不容易找到了厂里常住代表下榻的四川北路的新亚饭店。住进了都市洋房,有点刘姥姥进大观园感觉,木地板,木楼梯,木床铺,感到新奇。厂里常住代表是上海本地人,平时住在乡下,有业务才回到市里酒店。上海仪表生产企业大多都设在郊区,每天到仪表厂采购都要坐一两个小时公交汽车,在厂驻代表的协助下,很快熟悉了采购流程,每天都要往返于山东住沪办事处和仪表厂,常常早上出门,中午还回不到市里,赶不上饭点,就在街头饭摊上随便买点吃的,记得一次,从郊外回到城里,由于太大意,没有回宾馆,直接进了街道的饭店,我们北方人的穿戴行头与上海当地人有些不同,被小偷盯上了,背包里的钱包被偷了,发现时,惊出了一身冷汗,因为钱包里有一张取表单,是厂里一位师傅托我给他取翻新的瑞士手表,顾不上吃饭,立即找公用电话,给厂里师傅打电话,询问了解修表的门店,又马不停蹄跑到南京路上修表店,咨询手表取走了没有,因为提供不了送表日期和手表型号,店家把一年的修表登记拿出来让我自己查找,看着厚厚的登记册,我坐在手表店查找了一个多小时,才找到师傅的名字,好在手表还没被取走。因取表需要单位证明,我又到邮局给单位领导发电报,讨要取表证明,办妥此事,已是下午三点多钟,我垂头丧气回到了宾馆。</p> <p class="ql-block">  宾馆位于四川北路商业街,离南京路和外滩比较近,周日闲时,便到南京路上,第一百货,第九百货,第十百货大商场,帮着单位同事采购上海商品,那时流行的大白兔奶糖、回力鞋、飞乐牌扬声器都是抢手货,只有在上海当地才能够买到。晚上的上海灯红酒绿十分热闹,饭后可到外滩黄浦江边散步看景。近半个月的上海之行,不仅得到了锻炼,还对南方城市有着深刻了解,湿润温和的气候,孕育了南方人细致精明的品质,我们北方豪放直爽的性格有时还不太适应,有一次在商场购物,我说:‘伙计你把那件东西拿过来看看’,售货员小伙子,瞪着眼看着我说,‘你叫谁是伙计’?北方的‘伙计’是个褒义词,是兄弟意思,到了南方,就成了贬义词,‘下等人’意思,我脸红无语,只好道歉。记得采购结束了,厂里派了两位司机师傅去拉货,我陪师傅到快餐店吃饭,我要了三碗肉丝面和五笼小笼包,往餐桌上一放,坐着吃饭的几位南方人,立马站起来,端着小盘里几个小笼包,面无表情地躲到一旁去吃了,搞得我们三人很尴尬,似乎当年的武松进了酒店,过后我跟同房间的上海客人说起,他跟我说,当年解放上海,许多南下部队的北方人,都转业留在了上海,公安系统很多是你们的老乡,可能当地人对身强力壮的山东人有一种敬畏感,听来有趣。离开上海,上海的繁华街道,宽广的黄浦江面,人头攒动南京路,水乡特色的上海豫园,给我留下了深深印象。</p> <p class="ql-block">  橡胶厂仪表车间是一个凝聚力很强的集体,一百多人的单位,无论老职工还是年轻人都很注重学习和修养,不论厂里开展技术练兵,还是劳动竞赛,以及厂里开展各项文体活动,仪表车间都很有影响力。一九八三年,随着电视机在家庭中的普及,厂里为了解决楼顶乱拉天线的问题,决定在职工生活区建设共用天线,成立有线电视台,并专门从仪表车间抽调两人和工会放映员一起被派出学习电视技术,记得正赶上初冬时节,我跟两位师傅一起来到南京,参加电视技术学习班,住在南京江北一个企业的招待所,房间里没有暖气,没有空调,当时虽然穿着棉衣,感觉还是非常寒冷,然而同宿舍的南方人,确只穿一件毛衣,也不觉着冷,第一次体验到南方的室内温度还没有室外气温柔和,北方的体感温度确与此相反。天气虽然冷,但学习热情很高,作为一名仪表工学习有线电视技术,还是很容易接受,通过十几天的培训学习,基本掌握了有线电视的基本原理和维修技术,为厂里有线电视建设和管理打下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结束学习回到厂里后,立即参加了有线电视的建设中,为了能让职工家属在春节看上清楚的电视节目,厂里决定让机、电、仪三个车间负责安装有线电视系统,机修车间负责架设电视塔共用天线,电气车间负责架设干线电缆,仪表车间负责楼内用户盒和机房设备安装,在北京电视设备厂技术人员指导和调试下,历时半个月,在1984年春节前,橡胶厂有线电视台建成投用。我也从仪表车间抽调到厂有线电视台工作,从一名仪表工到一名电视工作者的转变。</p> <p class="ql-block">  七年的仪表工生活经历,留下的是满满青春回忆,一起和师傅们巡检在化工装置里,和伙伴们一起坐在教室里学习仪表知识,和同事们一起爬泰山游玩,一起奔跑在篮球场上,一起参加农场劳动,那些欢声笑语场景,团结友爱的情义,至今难以忘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