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黔剧《腊梅迎香》有感

茉莉

<p class="ql-block">校友栏目—生活记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2月8日晚与友人一起观看黔剧《腊梅迎香》。这是百戏中华—国家大剧院非遗戏曲展演剧之一,来自贵州省黔剧院。《腊梅迎香》取材于“当代女愚公”——贵州罗甸麻怀村党支部书记邓迎香的感人事迹。戏剧写实、浪漫,以黔剧特有的风格展现了邓迎香带领乡亲们苦战13年开凿麻怀隧道,使地处贵州深山腹地的麻怀村走出大山实现脱贫致富的故事。戏剧场景大喜大悲,演员们的演绎情真意切,充分展现了主人公的成长经历、爱情亲情的抉择,以及在悬崖绝壁上“凿破”大山的坚定信念,情景感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国家大剧院部分内景</span></p> <p class="ql-block">姐妹们一起看剧</p> <p class="ql-block">剧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黔剧,曾名文琴戏(又名“贵州弹词”),贵州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流行于贵阳、毕节、遵义、安顺、黔西南等地区,是在贵州曲艺扬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地方戏曲剧种。清代康熙年间,贵州扬琴开始在贵州境内流传,1960年2月正式定名为“黔剧”。黔剧唱腔音乐属板腔体,有“清板”、“二板”、“扬调”、“苦禀”、“二流”、“二簧”等基本曲调。伴奏乐器除扬琴外,还有瓮琴、月琴、小京胡、二胡、琵琶、三弦、箫、笛等。黔剧唱词以韵文为主,沿用讲唱文学“三三四”或“二二三”的句式,语言质朴,唱腔婉转。2008年6月7日,黔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麻怀村,位于贵州省罗甸县沫阳镇,是一个被群山包围的封闭乡村,从这里走出去要翻越5座大山,乡亲们饱受交通不便之苦,曾经也是一个极度贫困的山村,有道是“满山遍野尽石头,养牛无用人替牛。一年辛苦半年饭,从春到冬肚无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而今的麻怀村,焕然一新,路、电、网全通,外地打工的人们也开始回乡创业,旅游、种植养殖业逐步发展起来了,人们生活走向富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注:图片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麻怀隧道从1999年开始兴建,起初由全村集资筹措炸药、开凿工具等物资,所有的劳动力钻进山崖下漆黑的山洞里,点燃蜡烛和煤油灯,打炮眼、炸顽石,抡大锤、运石块,终于在2001年正月二十八日,村民们首次抠出了一人能穿过的小洞隧道,随后就是持续十几年拓宽、加固、改造,后来当地政府也投资赞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11年8月16日,一条长216米、高5米、宽4米的“麻怀隧道”终于扩建成了,当天麻怀村开进了第一辆汽车!2014年完成隧道加固建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一条幸福的通道,打开了麻怀村通往外界的大门,从此人们开始了新生活模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注:部分资料来自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