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攻与整体战中的多维性 整体战中的立体“伐谋”

军营十年

<p class="ql-block">谈谋攻与整体战中的多维性</p><p class="ql-block">说整体战中的立体“伐谋”</p><p class="ql-block"> 《孙子兵法》谋攻篇的读书笔记(3)</p><p class="ql-block"> 《孙子兵法》谋攻篇,应该是进攻作战中的指导思想。谋:可以理解为谋划;而谋攻:亦可理解为谋划进攻,是“计篇”庙算中的一个谋划内容。</p><p class="ql-block">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谋而后动”作为自己的一个行为准则,不知道是不是受“谋攻篇”的影响。可真正要做到“谋而后动”是需要磨砺的,是理性思维战胜感性思维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谋而后动”是有前提条件的,否则,做不到真正意义上的“谋而后动”。</p><p class="ql-block"> 孙武在后面的章节中就谈到了将帅的修养问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p><p class="ql-block"> 苏轼在《心术》一文,对将帅的修养是这样阐述的:“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mí)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p><p class="ql-block"> 在《留侯论》中有一段流传千古的名言:“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nbsp;</p><p class="ql-block"> 这些都是“谋而后动”的“治心”之说,通俗的讲:就是内心是否强大,格局与修养是否达到了一定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韩信胯下之辱”是这方面很典型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谋攻篇”分为五个小章节。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谋攻”的重要性与应注意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小章节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经典论点,被后世称其为最高层次的战争谋划。后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这一“整体战”论点的多维性,并被许多国家与集团广泛应用。</p><p class="ql-block"> 《1999不战而胜》是由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80年代写的一本书,书里有一句话:“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就不战而胜了!”核心论点,就是不战而达成战略目的。</p><p class="ql-block"> 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当年也写过《美国和平演变中国的"十条诫命"》。其核心论点,还是不战而达到战略目的。</p><p class="ql-block"> 现代的战争,实则无时不在进行着,并非“战场就是硝烟弥漫”,而“没有硝烟的战场”无处不在。如信息战、科技战、生物战、文化战等,特别是当下的“经济制裁与反制裁”,就是典型的经济战。压垮当年南联盟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北约的经济制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谋攻篇”的第二个小章节,从“伐谋、伐交、伐兵、攻城”等四个方面,阐述了“伐谋”的重要性,提出了“伐谋”的战略(战役、战术)目的,既“必以全争胜于天,故兵不顿而利可全也。”</p><p class="ql-block"> “伐谋、伐交、伐兵、攻城”四者是一个整体,有着必然的联系。没有雄厚的物质资源支撑,不可能“兵强马壮”;没有强大的国防,军队没有强大的战斗力,就不可能有话语权的外交,“弱国无外交”,再犀利的言词,在强大的实力面前,很软很软,就如熟透的柿子。</p><p class="ql-block"> 没有实力,进攻作战就是空谈。</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的海湾战争与科索沃之战,对《孙子兵法》的“谋攻”就是一个很好的诠释。</p><p class="ql-block"> 当下的俄乌之战,无论在哪个层面,各方的行动无不充斥着诡异中的“伐谋”,“伐谋”中的诡谲。如经济领域的制裁与反制裁;北溪管道被炸;克里米亚大桥爆炸事件,北约组织出尔反尔的行为等,真可谓各唱各的戏,各说各的理。</p><p class="ql-block"> 美国之所以在越南战争中付出沉重代价,以失败而告终,重要原因就在于过分依赖军事打击,忽略了谋略和外交方面的努力。美国战略学家柯林斯曾经指出:孙子说"上兵伐谋",在越南战争情况下,"谋"即指整体战略,美国忽视了孙子的这一英明的忠告,愚蠢地投人了战斗。我们过高地估计我方的能力,过低估计了敌人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谋攻篇”的第三个小章节,阐述了兵力使用的问题。就其应用而言,古今中外这方面的战例数不胜数。</p><p class="ql-block"> 在红军时期,毛主席就根据红军的具体情况,制定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称谓“游击战的十六字诀”,既“敌进我退, 敌驻我扰, 敌疲我打, 敌退我追”。</p><p class="ql-block"> 解放战争时期,“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是毛主席十大军事原则的核心,也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 </p><p class="ql-block"> 而在商业领域,也常有这一谋攻之法的应用。</p><p class="ql-block"> 任正非曾有一段讲话:“2021—2022年是求生存、谋发展战略攻关最艰难的两年,在公司聚焦的业务领域,作战需强大的队伍,要有足够水平的兵力,集中优势兵力打赢歼灭战。”</p><p class="ql-block"> “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类似的话语多次出现在任正非的谈话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华为经营成功的秘诀就蕴含在这句话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谋攻篇”的第四个小章节,明确的表明“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专业的事情让专业的人去干,作为上级领导与部门不要过多干涉,不懂专业的人不要瞎掺和。为后面“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论点埋下了伏笔。</p><p class="ql-block"> “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犹如“魔咒”,警示着古往今来的众多领导者,而试图破解这一“魔咒”者,无不被撞的头破血流。</p><p class="ql-block"> 发生在1449年的“土木堡之战”,就是对一“魔咒”的最好解析。</p><p class="ql-block"> 当时,瓦刺部族入侵明朝边境。明英宗朱祁镇听从太监王振的话,把军事行动视为儿戏,匆忙带领50万部队亲征瓦刺。在战场上,不听深谙用兵作战之道将领的话,偏听偏信王振的说词,而王振又是一个狗屁不通的家伙,瞎折腾胡指挥,军队的“縻、惑、疑”三点让他占全了。结果,在土木堡被瓦刺打的大败,几乎是全军覆没,明军最牛逼的“神机营”也基本上完蛋了,王振被杀,朱祁镇被俘虏,大明险些遭受亡国之灾。</p><p class="ql-block"> 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为什么失败,主要原因,就是李德、博古的乱指,自以为是,主观臆断。在战略指导上,抛弃毛主席倡导的“十六字诀”,放弃游击战与运动战的战法,一味搞“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阵地战;在战术上,一个机枪阵地也要在地图上标示出来,仗打到这个份上,不失败才怪呢。而在长征途中,盆盆罐罐都带上了,啥都舍不得扔,还直往蒋介石军队的枪口上撞,结果一场湘江之战,出发时的8万红军,就损失了5万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谋攻篇”的第五个小章节,针对作战中应该注重的问题,进行了精辟的论述。</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知胜五道”,通俗点说就是:“能不能打,哪个时间能打,哪个时间不能打;众寡之用,说的组织能力,指挥百万之众如同指挥10多个人;上下同心同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兵识将意;战争准备是否完善,准备充分的胜于准备不充分的;下级有能力,下级不要过多干预,各尽其能,各司其职。”</p><p class="ql-block"> 再就是传颂2500多年的军事名言:“知彼知已,百战不殆。”</p><p class="ql-block"> 关于“知胜五道”与“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古今中外的战例很多: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李牧守边之战”,“王翦攻楚之战”。汉朝初期发生的一则故事,也同样给人以启示。</p><p class="ql-block"> 当时,匈奴单于冒顿写信轻薄吕后,吕后大怒,想发兵讨伐。樊哙激情演说:"给我十万兵马,横扫匈奴!"大家都附和要打。季布大喝道:"樊哙可斩也!当年高祖三十万大军,还在白登被围,陈平用计讲和才放回来,樊哙比高祖还厉害吗?"吕后冷静下来,给冒顿回了一封不卑不亢的信,还是和亲友好。</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讲道: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