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从两部村志看乡村振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font-size: 18px;">文/王小民</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年前年后,飘着墨香的《今古马坊头》(《马坊渡志》)和《九龙村志》在案头更在心头,通读之余甚为欣喜。一份是文史爱好者对可爱家乡精品力作的收获喜悦,一份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乡村文化振兴乃至乡村振兴的盛景喜盼。</p> <p class="ql-block"> 马坊和九龙均在城南,隔着大荔母亲河“洛河”,呈八字形对称地分列在大华公路两侧沙(底)小(寨)县道一线,千年古村、千年大村佐佑西南东南,让古同州、新大荔多了些许威严与肃穆。两村厚植沙苑文化底蕴、村情相似之处诸多,皆历史故地、文化窝子、各业兴旺、人才济济……因了这些综合因素,编纂村志便成为兴盛繁荣期当然中的当然。盛世修志,特别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两部村志的编修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实物成果弥足珍贵。从地方志专业角度评点,其著述性、学术性、可读性兼备又独具特色,可谓一花两表、各有所长。《九龙村志》谓“正”,从班子搭建到编修运作,从篇目设置到章节布局,从体例把控到语言语法,横列门类、纵述史实,典雅大方又严整规矩,称之为九龙“百科全书”毫不为过;反观《今古马坊头》,可谓“邪”,文不按古、匠心独运,志名题写首一桩,一人之力撰就次一桩,彰显文化因子不惜笔墨又一桩,有“方志”实更有“文史”才,称之马坊渡“万花筒”恰如其分!整体而言,两部村志都是成功的,如同百花园中的两朵奇葩,相互掩映、相互衬托,笔法异同、情感无二,家乡的美丽动人闪现在字里行间,“塑形”“铸魂”于乡土文化,留住了“乡愁”,彰显了群众文化自信。承载着思乡情感和文化价值的历史记忆,村志编纂开启了有意义有价值的“寻根之旅”,资治、教化、存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必然在让文明浸润乡土、让文化滋养乡情的乡村振兴大业中不断走向辉煌。</p> <p class="ql-block"> 九龙是“同州”发源地,村史现有明证可追溯至唐,若按着“九穴同流,同州所繇(通“由”)”的史迹推论,应该早在西魏之时便有了民众繁衍生息。“九”是极数、“龙”是祥瑞,满满承载着厚重文化的九龙从传统到现代一步步走来,千年一梦,沧桑巨变,九龙庙的香火少了祈雨多了祈福,花苫鼓的敲击不再娱神而为娱人,浓厚文化气息熏陶下物阜民丰、人杰地灵,千古圣贤、现今乡贤,有志有为、有情有爱“龙的传人”人才辈出枚不胜数。不管啥时候,人的因素总在第一位,并且起着决定性作用。放眼千年九龙,声名鹊起在“人”,忽略中石器时代(距今约1.2万年前)的沙苑人老祖不言,自盛唐以来,尉迟恭、元稹、亚哥、李玄等先贤遗风流韵昭示后昆,“通灵”九龙美誉如香飘万里;传承发展在“人”,王谋儿、李兴旺、王志英、王怀堂、李光杰等各业前辈躬行践履启迪真知,九龙从历史文化品牌到区域高质量发展金牌的转化提升传承有序;振兴乡村在“人”,新时代王社良、田健民、王老虎、宋杰、李民生、李晓军等先进楷模爱乡恋土带动引领,可喜的人人奋斗、个个奋起“九龙景象”闪亮呈现。物质精神大提升,衣食住行大改善,幸福欢乐大享受,九龙儿女的实干实绩践行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旨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毋庸置言,乡村振兴必须人才去支撑、去推动,有人才有才,有人了我们才能去创造财富,才能推进乡村真正的振兴。就此而言,九龙实践便是人本因素助力乡村振兴的完美成功体现。</p> <p class="ql-block"> 马坊背沙面水,沙苑的灵秀与洛水的碧柔圈建起一方宜农宜牧、宜居宜业的乐土佳苑。平铺《今古马坊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载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痕迹比比皆是。一者,源自秦汉、兴之隋唐、盛于明清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集中展现,遗迹遗址如“白楼”“双冢”“墩台”“马家亭子”“孙家祠堂”,名人轶事如“马自强咽枣核减粮”“石羊喝水赐吉祥”“乾县土打城墙愚公再现”“吕洞宾存画像十分灵验”,“非遗”传承如武芯子“血故事”、马二“社火第一乡”、马坊头锣鼓、艺光线偶剧团,等等等等,皆是由表及里、由人及义、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志,托物言志至思想高峰,富含教育启发意义、最可宝贵的精神食粮,且历久弥新、与时俱进,在乡村振兴中起着培根铸魂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二者,以享誉中外的世传马氏家族文化为代表,优秀的家风家训如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摄持众生、感应众生、感染众生、教化众生。明代“关中入阁第一人”马自强的清廉,《同州志》编纂者马朴的好学,马嗣煜以身殉国的忠贞,以及龙杠抬回来的“仁义”儒商王鸿运、嫉恶如仇的“坚韧”检察官王国顺……原本口口相传的动人事迹通过青史留名更加可信可感、可圈可点,永不过时的思想境界、价值观念、情感态度、人格意志和精神气质,给予后人无比励志、向上向善的前进动能。三者,颇多文化事件的记述和文化成果的选载,有史、有实、有料、有趣,像两个马坊竞风流、马援后裔迁马坊、马坊渡口通南北、北丁伍家纳年礼……尽是身边人、身边事,简明扼要,格物达理,接地气、看得懂,看了见精神、长精神、振精神。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今古马坊头》所铸就的力量之根、发展之魂情动心弦催人奋进,结合这两年党史学习教育感悟,这便是学史知文、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功效所在吧!</p> <p class="ql-block"> 最近几天,九龙、马坊再度“吸睛”,那千家闹社火、万众兴文化的欢腾景象不由让人深思。乡村振兴靠的是人,人气就是财气,人气就是福气,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人才才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支撑;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软实力,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乡亲们文化素质的提升、精神风貌的改变,都需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导航助推作用。《今古马坊头》传文化、《九龙村志》育人才,期待大荔方志编纂繁花盛开与大荔乡村振兴硕果累累永远同在。</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王小民,男,1971年生,大荔羌白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渭南市作家协会理事,政协渭南市文史委特邀委员,出版有《风情同州》《大美大荔》《小民看大荔》《沃土情思》等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