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家花园

婀娜

<p class="ql-block">  多少次路过贝家花园路都想进来看看,终于如愿以偿。</p><p class="ql-block"> 立春之日又到大觉寺,离贝家花园很近,时间又充裕,一脚油门几分钟就到了。</p> <p class="ql-block">  贝家花园位于阳台山北麓鹫峰山脚下,靠近北安河村,园主是法国籍医生贝熙业。现为北京市确定的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p><p class="ql-block"> 让•热罗姆•奥古斯坦•贝熙业(1872-1958),法兰西人,医科博士。自1913年任法国驻天津总领事馆医官后,就一直在中国居住,达41年之久。贝熙业先生不但将法兰西医学和教育理念带到了中国,并亲身经历和投入到中国军民奋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艰苦斗争中。</p> <p class="ql-block">  1916年,贝熙业在好友铎尔孟(法国汉学家、北大教授、中法大学教授,中法汉学研究所所长,《红楼梦》法文版翻译和校对者)的邀请下,参加了李石曾(中国第一批留法学生,中法大学的创始人)等人推动的赴法勤工俭学的事业,贝熙业任赴法勤工俭学会驻会医师,把中国一批有理想的有为青年送到法国勤工俭学,蔡和森、李维汉、李立三、向警予、赵世炎、蔡畅、李富春、徐特立、周恩来、陈毅、陈乔年、陈延年、何长工、王若飞、聂荣臻、邓小平等纷纷来到法国,这些人最终成为职业革命家,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历史进程。</p><p class="ql-block"> 贝熙业还参与创办中法大学、中法大学附中、震旦医学院,温泉小学、碧云寺小学等教育机构。</p> <p class="ql-block">  1918年贝熙业大夫任法国医院院长,是第一个给中国带来疫苗的人。1925年,孙中山病重,贝熙业是会诊的大夫之一并给孙中山做了手术。贝熙业在中国生活了41年,他医术精湛,曾被民国政府、北洋政府聘请为政府医务处医官,给不少政府官员看过病。袁世凯、黎元洪、曹锟、蔡元培、梅兰芳等政要名流都经他医治过,在北京大学作图书管理员的毛泽东也曾找过贝熙业医过足疾。贝熙业经常免费为当地百姓看病,也常常免去百姓的药费,附近十里八村的百姓至今都念叨贝大夫人品好,被誉为“济世之医”。</p> <p class="ql-block">  贝家花园附近是航天部门一单位的大院,贝家花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闲置,屋内漏雨破败,屋外荒草丛生。直到 2013年5月,贝家花园被列入保护试点,在海淀区政府主持下修缮一新,铺设了登山栈道,这里成为百姓回顾历史、登山游览的一处景区。</p> <p class="ql-block">  贝家花园坐落的山坳称作牛涧沟,进入大门后还有百十米的栈道,当年贝家好像不应该走这条路吧,估计当时的小路还在航天某部门的院子里。</p> <p class="ql-block">  贝熙业医生来华后开办医院,院址设在东交民巷,后来他又到协和医院当大夫。1923年,其妻不幸去世,两个女儿又患了肺病,作为医生,他深知清新的空气更有利于女儿病体康复。贝大夫选中了在京西阳台山麓修建别墅山庄,以便女儿养病,并工作之余来此休息。牛涧沟从东向西形成梯田状,有一层层高台地,这里林木苍翠,奇石林立,山泉淙淙,景色十分秀丽。贝家花园这座原本为女儿养病而建的山间别墅,后来成为贝熙业救治百姓的诊所和当时的“中法社交中心”,再后来又成了为抗日革命根据地运送药品的中转站。</p> <p class="ql-block">  贝家花园包括“碉楼”、“南大房”和“北大房”三处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贝家花园不单是贝熙业一所住处,还曾是中国共产党京西地下情报联络站的一个重要网点。</p><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挑起卢沟桥事件,贝熙业立即挺身而出,支援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7月30日,贝熙业奔赴宛平县城,救助伤员,并用照相机拍下了被日军炮弹炸得满目疮痍的宛平县城门。贝熙业还把需要救治的伤员送到城里的法国医院进行救治,并想办法把治好的伤员安全送出城区。他还利用自己的外交特权身份让北平至晋察冀根据地的药品生命线得以畅通,为中国抗日将士运送战地急需药品、电台、物资和情报。不少革命青年也从这里,翻越妙峰山,奔赴平西抗日根据地,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  贝熙业冒着生命危险开辟了一条自行车的“驼峰航线”。他利用自己的法国医生身份,躲过日本人的重重盘查,骑自行车将宝贵的药品从其在王府井大街西侧大甜水井胡同的住处运往四十公里外的贝家花园,以便再从这里中转到抗日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  贝熙业还利用自己的外交特权身份使得北平至晋察冀根据地的交通线得以存在,多次帮助国际反法西斯人士和中共地下工作人员离开北平去往抗日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  栈道尽头,是一座欧式古堡风格的碉楼,花石堆砌,古朴典雅。</p> <p class="ql-block">  现只一层开放,开间不大,楼梯门锁着。</p> <p class="ql-block">  石阶甬道分别将碉楼与贝家花园的主体建筑南大房和北大房连接起来。</p><p class="ql-block"> 北大房两层,上下各四间。前出廊,后抱厦,据说是以钢筋混凝土仿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梁有彩绘,柱涂红漆,透着雕梁画栋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一楼大厅一进门就可见壁炉,壁炉上放着贝熙业和夫人吴似丹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二楼大厅的壁炉和照片。</p> <p class="ql-block">  贝熙业夫妇离开中国后,贝家花园曾一度闲置荒废,室内的陈设早已不存,部分房间里现有的家具都非原有,只房屋的结构和格局应该还是原来的。</p> <p class="ql-block">  在二楼上可见涂漆彩绘的梁、檩、椽结构,看着挺像木质的,混凝土仿的太逼真了。</p> <p class="ql-block">  一楼的卫生间。二层的格局与一层类似,相应的位置也是卫生间。</p> <p class="ql-block">  左侧也有室外楼梯通向二楼。左后方的石楼是水塔么?</p> <p class="ql-block">  北大房院子里有一欧风的水池,据说当年还能喷水。</p> <p class="ql-block">  院子里的藤架,藤架下也是镶嵌着鹅卵石的地面。</p> <p class="ql-block">  山林的最高处的一组建筑,被当地百姓称为“南大房”。原来是贝家两个女儿的住处,后来是贝熙业的会客厅,也是当年北京的“法国社交中心”。贝熙业是当时驻华法国人圈子里的“灵魂人物”,每逢周三,他都会在家里举办聚会,人称“贝家沙龙”。</p> <p class="ql-block">  北大房与南大房相距百米,有甬道相连。</p> <p class="ql-block">  登上十几级台阶就是南大房了。</p> <p class="ql-block">  也是雕梁画栋。</p> <p class="ql-block">  室内的陈设。也是近年来重新摆布的吧。</p> <p class="ql-block">  不同的角度看南大房。</p> <p class="ql-block">  南大房旁边的酒窖和橡木桶。</p> <p class="ql-block">  南大房门前的平台,当年贝先生常在这里举办沙龙活动。</p> <p class="ql-block">  在门前的露天平台上极目远望,视野十分开阔。看山下的风景,有一种云淡风清的宁静,似乎穿越到百年前,感受着贝熙业一家人的幸福和贝大夫悬壶济世的博爱之心。</p> <p class="ql-block">  南大房旁边的石房。</p> <p class="ql-block">  这个像是宠物居所,养着护院犬吧。</p> <p class="ql-block">  一位外国老人,几十年不为大众知晓,治病救人无数,从不声张,不求丝毫名利,令每一个中国人由衷的敬佩!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和世界各国朋友们的支持帮助分不开的。贝熙业的正义品格、人道主义、勇敢精神、精湛的医疗技术、为民服务的热情,将永远为中国人民所怀念。然而,深爱中国的贝熙业,尽管已经在这里购置了墓地,却没能在这里度过最后的人生。抗战胜利了,新中国成立了,由于种种原因,1954年82岁高龄的贝熙业大夫被要求限时离开中国,夫人吴似丹在最后时刻获批得以同行。回到法国后,两人一无所有,无处安身。贝熙业在法国国防部领取到了军官退休金,<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老家奥维涅的穷乡僻壤,</span>置了一处房屋,重开诊所,回到人生的起点。贝熙业于1958年去世,享年86岁;遗孀吴似丹于2013年去世,享年89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