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嫂的《遗书》

杨光义

<p class="ql-block">立春前几天,表嫂突然一病不起。在清理遗物时,表侄从抽屉中翻出两本卷边泛黄的旧练习本,练习本的封面上有表嫂的自题《唐桂英身世》。</p> <p class="ql-block">表嫂不是名人,只是湘潭县一个偏僻乡村的普通农妇。她用笨拙的笔法,在这两本小学生的练习本上,记录了自己生命中的点点滴滴。从笔记本中的字里行间,我仿佛看到了表嫂的一生,也看到了那个年代里,千千万万个农妇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印象中,表嫂是个性格爽朗、精明泼辣的女汉子,说话快言快语,办事雷厉风行。那时家里上有久病在床的公公婆婆,下有嗷嗷待哺的幼年子女,表哥长期体弱多病,生活的重担都压在表嫂身上。春耕秋割,接生助产,洗衣做饭,养鸡喂猪,扶老携幼,表嫂内外操劳,不知疲倦,仿佛有使不完的力气,好像没有她应付不了的困难。</p><p class="ql-block">我一边回忆起表嫂生前的往事,一边随手翻阅这两本练习本。不期这些语言不通顺,标点符号缺失,错别字成堆的文字深深地震撼了我。表嫂也许自知将不久于人世,在多病缠身之时,断断续续地写下了这些文字。因为家贫,小学只读了一年,表嫂就辍学了,几乎是半个文盲。但从这些真实纯朴的记叙中,我读出了她生命中的酸甜苦辣,喜怒悲欢。</p> <p class="ql-block">表嫂的回忆从她八岁开始。八岁是人生中的花季,现在八岁左右的妙龄少女,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要么在舒适的校园上课,要么在奢华的游乐场玩耍,要么还在妈妈的怀里撒娇。表嫂没有这么幸运,她儿时的记忆是这样:</p><p class="ql-block">“父亲外出,跟母亲、哥哥们在家。八岁读书看牛,十岁母亲外出去父亲那儿,把我们丢在家里跟哥哥弟弟们一起生活。”</p><p class="ql-block">“那时生活好苦,无饭吃。帮别人看牛两只,只要有事没有做好,哥哥总是打骂。”</p><p class="ql-block">“带弟妹看牛砍柴,家务事多,在家苦了几年,没有钱读书,只要做事为生。”</p> <p class="ql-block">十八岁,她在青春貌美的年华嫁给表哥。然而婚姻并没有改变她的命运,新婚燕尔,既没有鲜花,也没有蜜月,饥寒之外,一无所有:</p><p class="ql-block">“1960年到朱家生活也不好。那时过苦日子,吃食堂饭,只有七两米一天,一人一两油一月。”</p><p class="ql-block">“母亲(婆婆)有病不能做事。”</p><p class="ql-block">“到60年冬天散食堂,家中无有锅灶,吃饭的碗都没有,睡觉的床也没有。 ........ 又想是自己命苦。”</p><p class="ql-block">“那时吃得多,劳(捞)工分不回。爱人身体不好,劳力不强,吃得多,劳(捞)的少,没有安排粮,生活好苦。”</p> <p class="ql-block">婚后几年生儿育女,表嫂没有体验到初为人母的喜悦,却接二连三地陷入丧子失女的痛苦深渊:</p><p class="ql-block">“1961年冬生一男孩,带一个月,死了。”</p><p class="ql-block">“1962生一女孩,带半岁,死了。”</p><p class="ql-block">“1964年冬,生一女小亮......1969年,小亮被疯狗咬伤,种(治)了二十七天,死了。五岁了,好痛心,自己急晕在地。”</p><p class="ql-block">“67年正月初三生一男孩小杨......77年6月18日正双抢,小杨下塘扯猪草被淹死,(9岁了没钱读书),害得我急晕倒地。”</p> <p class="ql-block">屋漏偏逢连夜雨,饥寒未了,贫病交加,不幸接踵而来:</p><p class="ql-block">“到冬天,去耒阳得了水肿病(当时一种严重缺乏营养的疾病,现在几乎绝迹),种(治)了一些钱,住了四个月。”</p><p class="ql-block">“70年八月初五母亲(婆婆)去世,一无钱粮,东借西借,料(棺材)都没有。”</p><p class="ql-block">“1973年朱国相(丈夫)进医院开刀,...... 那年(他)8个月不能劳动,我一人劳动,没有安排粮,每人两百多斤谷一年...... 家中靠我一人劳动,做得一身痛得不能弯腰,家中生活造成好痛苦。”</p><p class="ql-block">“76年抬电杆,压到身上,病了好久。”</p><p class="ql-block">“79年冬天下大雪,红娥(女儿)脚烧伤,痛了三个月,要被(背)她屎尿 ......”</p><p class="ql-block">读到这些文字,我的心一阵一阵的紧缩乃至于颤抖。我从来没有见过表嫂流泪,可这些回忆中字字句句都是血泪。不知道表嫂要有多么坚强,才能忍受那么多的痛苦和磨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终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乡村,表嫂的生活也开始有了变化。</p><p class="ql-block">“到80年房屋修好,柴屋猪栏修好,买猪仔喂猪。”</p><p class="ql-block">“1981年修种(修整)家具,换窗户、门,做一套抽柱、床、柜,制(置)风车、桌子。”</p><p class="ql-block">“经过二十多年苦,到1983年粮食上升,喂母猪粮食,...... 生活好了起来。”</p><p class="ql-block">1989年,表嫂家破天荒第一次“大鱼大肉喜气洋洋过春节。”</p><p class="ql-block">92年盖了新房,“94年回家做纱窗门,95年回家安电,96年5月回家做油漆,家中买了电视机、洗衣机。”</p> <p class="ql-block">表嫂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既帮助村民解决了实际困难,得到各级组织和村民的认可,也增加了一些收入:</p><p class="ql-block">“84年廖医生做我的工作,我担任了(助产士),6月去学习了十二天,回家群众都满意,说(我)对工作负责。”</p><p class="ql-block">“姑母(是个残疾人、五保户)去世后,我听党的话,担任了安埋(负责逝者安葬事宜),一连六夜没有睡好,内外要来。后来得到乡政府、村政府、生产队人们的表扬,向我们全家人学习,把五保户从生到死搞得好。”</p><p class="ql-block">一口气读完表嫂的叙述,我的心情像过山车一样起伏不定,一会儿忧伤,一会儿激动,一会儿喜悦,一会儿感叹。</p> <p class="ql-block">我是五十年代出生的人,每每忆及儿时曾经的贫困,时常嗟叹命运多舛。读了表嫂的自述,才知道和他们比较,我几乎就是幸运儿。长居城市,在城乡差别显著的时代,虽然也曾食不足以饱腹,衣不足以御寒,但都只是短期的。表嫂的生命中,沒<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有无忧无虑的少年,没有温馨浪漫的青春,她几十年含辛茹苦,历尽饥寒,深知一衣一饭弥足珍贵。</span>以前看到表嫂过于节俭,总有些不以为然,觉得她近于吝啬,现在才理解她的苦衷。</p><p class="ql-block">表嫂走了,安葬期间,村民们都来帮忙,烧茶做饭的、招待来宾的、扫扫卫生的、敲锣打鼓的,有条不紊。现在人们富裕了,还没用过的一次性的杯子到处乱扔,崭新的毛巾随手拿来当抹布,十几桌宴席吃剩的荤素食物哗哗啦啦全都倒入泔水桶。我不由想起表嫂,想起表嫂的自传中述说的那些艰难岁月。我想,她要是看见这样的情景,不知会多么心痛。</p> <p class="ql-block">立春一过,万物复苏。表嫂屋后的山坡上,会和往年一样开满漫山遍野的映山红,门前的老树会吐出嫩绿的新芽,春笋会从山上的竹林里破土而出,蝴蝶会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燕子也会飞回来,在屋檐下垒起新巢,可是表嫂看不到了。办完后事,忙于生计的表侄就要匆忙赶回深圳打工。人去楼空,这里只留下一片荒芜,满目凄凉。表嫂精心添置的家具和陈设,会被老鼠和白蚁慢慢地咬噬,表嫂辛勤劳作过的农田和菜地会长满野草,表嫂用一生积蓄和心血盖起来的农舍,将成为无人居住的空巢。</p><p class="ql-block">但是,表侄会珍藏表嫂的《遗书》。他说:要让自己,让后人都时常看一看,不要忘记上一代人的艰辛和努力,要珍惜今天的幸福时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