苴却砚博物馆记

秋声斋

<p class="ql-block">2023年春节,在盐边县渡过。来此之目的,会友是其一,对当地木棉树开花早于广州和西双版纳,存在疑问,欲以探究是其二。还有一重要原因,是古来的四大名砚之外,近年十分火爆的苴(ju)却砚,就产自攀枝花的仁和沟附近!也欲探访!</p> <p class="ql-block">2023年2月1日上午,与李应宗兄驾车前往,从盐边新县城,沿雅砻江东岸顺流而下南行约20公里,从雅砻江到金沙江入口处大桥,横跨雅砻江,沿金沙江逆流西行南转约10数公里,向东来到位于叫作仁和沟的小河边的苴却砚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苴却砚,是大约30年前才听说。</p><p class="ql-block">1995年前后,有同事龚涛,非要用他的一方砚,兑换我的端砚。我的这方端砚是1990年我与刘立中兄出差菲律宾,返回广州,在一个展会上买的。龚涛给我的是苴却砚,体型稍逊于我的,砚体虽有“石眼”,但大小不一的多个“眼”,有些零乱。这是我首次拥有“苴却砚”。</p><p class="ql-block">后在多处商店展厅,见到苴却砚,其品味应不在古来四大名砚之首的端砚之下。心甚倾羡!</p><p class="ql-block">虽知道苴却砚石,出自今攀枝花市的金沙江边,却不知矿床规模,苴却二字是州是县是乡镇?还是山崖河湾?</p><p class="ql-block">数十年的疑问,今天能否解开呢?</p><p class="ql-block">博物馆造型别致,依山傍水,隔离了城市的喧闹,远离厂矿的污染,颇具隐逸之势。</p><p class="ql-block">我们把车停在负一楼,绕上来到门口刷身份证进入。</p> <p class="ql-block">展品分两层楼展示,不乏巨型精雅之作。本拟找工作人员,请教解疑,可一见便知皆是年轻的看守人员,便自从展品的文字中搜寻吧!又经网上搜寻——</p><p class="ql-block">关键人物,罗敬如。</p><p class="ql-block">罗敬如( 1920--1997),四川三台人,50年代初,到会理中学任美术教师。由于自幼酷爱艺术石刻,业余刻石不止。偶尔在市上见一方砚,石质精美,并有石眼,倾囊购得。并思追寻石源!</p><p class="ql-block">但,直到三十年后的1984年,罗敬如从攀枝花市文馆所的一人(此人何名却不得而知)那里得知,他收藏的砚是”苴却砚”,砚名由地名而来,产于攀枝花市境内金沙江边一个古代称之为“苴却”的地方(原属云南省永仁县,后划归攀枝花市管辖,现名仁和区)。</p><p class="ql-block">随着改革开放,罗敬如带领儿子和弟子,制作的作品逐步为世所知,并于1988 年在成都举办了“新品苴却砚观摩会”,引起社会轰动。许多报刊杂志争相报道;1989年,在北京“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美术馆”举办了“苴却砚展览会" ,罗氏新品苴却砚受到海内外人士的赞扬。从此,苴却砚跻身中国名砚行列,倍受海内外有关人士厚爱。方毅、黄胄、溥杰、千家驹、董寿平、启功等名家纷纷题词盛赞。</p><p class="ql-block">此“金石行家”四字,即当时四川省领导杨超所题。</p> <p class="ql-block">至于,说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时,得地方人士献七星砚之说,《三国志》里未见其说。</p> <p class="ql-block">至于唐宋以来,关于苴却砚的故事,未见诸于史料。</p> <p class="ql-block">不敢枉加评论。</p> <p class="ql-block">亦不敢苟同。</p> <p class="ql-block">故妄听之,慎而思之罢了。</p> <p class="ql-block">惟有罗敬如先生的功绩,应该是永不可磨灭的吧!</p><p class="ql-block">长期在攀枝花工作的李守志兄弟告诉我:</p><p class="ql-block">产地是仁和区大龙潭乡金沙江边的一段河谷还有凉山州德昌县境内某处。</p> <p class="ql-block">古来,四大名砚是,端砚——</p><p class="ql-block">端州,即今广东肇庆。历史上宋朝的包公,明朝的海瑞都在此做官。</p><p class="ql-block">北宋的亡国之居赵佶,曾被封端王。虽说是辱没了端州的名声,却无损端砚的风采吧!</p> <p class="ql-block">歙砚——</p><p class="ql-block">产在安徽的歙县,古徽州辖下。但砚石矿区今天却已归江西的婺源。</p><p class="ql-block">端砚和歙砚,都有矿藏枯竭之虞,有的矿坑已经采尽。这也是砚台无价的原因之一!</p> <p class="ql-block">洮河砚——</p><p class="ql-block">产自甘肃南部的洮河谷地。洮河发源于川甘交界处之岷山山脉,自南向北流经甘肃省临洮县,至黄河上刘家峡水电站出口处,注入黄河。洮河上游,有洮砚镇,量即是砚产地。我多次开车去若尔盖县,曾拟去洮河探游,却未成。为憾!</p><p class="ql-block">洮河水混,刘家峡电站出水口的黄河水清,故此处二水相交处,为一经典风景!</p><p class="ql-block">我1995年,在敦煌街面上见过大量的洮河砚,多呈绿色。</p> <p class="ql-block">澄泥砚——</p><p class="ql-block">顾名思义是用泥烧制的陶瓷砚。在黄河中游和汾河,人们用细丝绸袋封口撑开,固定于河底,经一个季度,绸袋内沉积了很细的泥沙。取出做成砚,置窑内烧制而成。由于泥沙成份和烧制火喉工艺的不同,会产生出奇怪的各种色彩,煞是可爱。</p> <p class="ql-block">砚石常包在其它石头中间,刻石者借包裹的杂石做为“山”,其内砚石雕出人物、房屋,巧思构成纯朴自然之作品!</p> <p class="ql-block">以砚石夹层的不同颜色,雕出黄龙。</p> <p class="ql-block">砚石在地热炎浆流动时,混入其他杂质,而有它色的“眼”,雕刻艺人,借而做成“眼”。</p><p class="ql-block">这方眼太杂,很一般!</p> <p class="ql-block">此方借石皮刻成山鸟,亦具巧思!</p> <p class="ql-block">借石皮刻成飞天仙女,堪称精品!</p> <p class="ql-block">利用极薄之各层不同色石,构成山水人物,妙!</p> <p class="ql-block">应宗兄是我刚认识半年的朋友,却一见如故,深相知音!已成莫逆之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论诸葛先生1800年前,是否收到过七星砚,但有史可证他是在此渡泸,完成平定南方的大业。而且因此使西南各民族阴柔友善,和谐共处于中华,善莫大焉!今踏着先生的足迹,悠游于先生的故地,就如是相伴于侧,幸哉,幸哉!</p><p class="ql-block">诸葛先生起自南阳卧龙岗,走新野奔樊城,坐荆州,入成都,“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北出剑门关,屯兵汉中,四出祁山,客死五丈原……。这些地方,我都去过。先生在天之灵知之乎?</p><p class="ql-block">今又在此邂逅,有幸!</p><p class="ql-block">(《三国演义》中,有六出祁山之说。其实诸葛亮六次北伐,只有四次是出祁山。一次出陈仓,即今宝鸡,一次出斜谷,即今太白县。此,三国志诸葛亮传,交待很清楚。)</p> <p class="ql-block">这是电子科大著名教授,原计算机学院院长,电子工业部专家周明天教授,送我的苴却砚。</p> <p class="ql-block">此砚名“金玉满堂”。是借谐音“金鱼满塘”。你看,整个砚面是一池塘,周围有数条金鱼,或在塘心拥浪翻花,或在浮萍下悠然荡漾,或在塘边岩下翻飞,更有从深水区探头喷水……。</p><p class="ql-block">雕刻者借绿色石皮,在右下刻出山石水草,在左下刻半池荷花,在右上保留大片石皮,不着一刀,而自然天成塘中浮萍,真的是妙极!</p><p class="ql-block">更奇的是,上部深水区边有石眼一睛,绿眼黑珠,干干净净!也可以想象,是一轮天上的明月,映在塘面!</p><p class="ql-block">2007年11月2日,我到周明天教授家,去拿他赠送我的砚台,打开一看,大吃一惊:“周老师,你送我这么好的视台?我不能接受!”周老师说:“我就是要送你喜欢的东西!”</p><p class="ql-block">我只好愧领了!情景如昨!</p><p class="ql-block">今天与新交挚友来苴却砚产地观赏,想旧友赠我名砚。记此以表心意,可算是有始有终了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