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的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解读

Tina💕

<p class="ql-block">  单元统整,最终的目标是促进学科素养的落地。实现的路径是围绕每个单元的大观念,建立结构,以主题为统领,把教材与资源进行整合。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p> <p class="ql-block">  教学内容碎片化:过于关注词汇语法知识和技能训练。拿过教材先看看这节课有哪些生词啊,有哪些短语啊,哪些语法结构啊。句子结构啊是需要学生掌握的,然后全都碎片化的一个点一个点的解决完,然后考考试。过程碎片化:一节课里面唱了跳,跳了比赛,比赛了做游戏,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呢,好像也没有什么关联。比较重视知识的落地,知识一定要掌握好,技能要掌握好,听说读写要掌握好,但是呢,如果换个情景,就不能解决问题啦。例如:学了Can I help you? What would you like? 到了国外还是不能成功点餐,迁移是终极目标。缺少逻辑性,无论是内容碎片化还是过程碎片化,它不都是缺少逻辑性么。没有主题,没有大观念的支撑。很多课堂没有做到课标的要求,重知识传授,轻人文培育。在日常课堂中,往往是把语言知识技能巩固完了后,临下课大家一起喊口号:一定要健康饮食,一定要爱护环境,一定爱护动物。那么,素养这样就落地了吗?学生就有这种意识了吗?那是不可能的。</p> <p class="ql-block">  教了不等于学了,学了≠会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i><u>为什么要进行单元整体教学?</u></i></b></p> <p class="ql-block">  教育要是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那培养出来的人都不适应这个时代了。我们知道现在的职业都在消失,迅速的消失,人工智能取代了很多很多人的功能,可以做很多人做不了的事情,如果你都不如一个人工智能的话,那以后怎么生存?那你要是能够操控人工智能的话,那你必须是一个创新型的人才。你必须得是一个触类旁通,会迁移,会解决问题,……这种人觉对不会是只会做题会考试的人。所以,这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p> <p class="ql-block">  这几年人口断崖式的下降,首先是幼儿园,然后是小学,日本,韩国,香港一些学校关闭,大量老师转行或者被裁员。未来淘汰是注定的,你如果不专业,大量的老师,那肯定是只留下好的,只留下专业的。那么老师专业的领地在哪里呢?你是引起,促进,维持学习发生的人,不是说你拍拍桌子,学生把头抬起来,就是引起,他看着你,脑袋瓜子不知道转到哪里去了,思维都已经飞到九霄云外,那也不叫引起。所谓的引起他是真正的参与到你的学习当中来,能够投入进去,沉浸在你创设的情境里,按照你的要求去探索,去思考,去互动,去表达。再一个就是维持,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他能继续跟着你去学习。第三就是促进,那就更难了,你要让学生学完了你这节课,学完了你这个年级,学完了你这个学段,更会学,更爱学而不是更厌学。从引起,维持,促进三个角度来说,很多老师是不专业的。你既不能够引起,也不能够维持,学生中间都不知道干什么去了,只是你自己在唱独角戏。你更不能够促进,你让人家都厌学了。另外你一定要了解学习是怎么发生的?学习不是说你灌,你说,学生就会的,<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学习是个体的经验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持续变化</span>。个体经验是什么?是学生的经验。我们为什么强调在设计目标的时候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主语。就是因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那么老师要怎么样的设计,怎么样的讲才能让他的个体经验发生变化?而且是持续变化?在深度和广度上变化?要有深度,很多老师讲的那个课一点深度都没有,好像广度吧,还好点,你要有深度,首先你就要有高度,你站的足够高,你才能挖的足够深。你讲一些水过地皮湿,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不能迁移的东西,只能考试的东西,就不叫深度学习。深度学习的发生是有条件的,我们作为一个老师,专业人员,必须要了解和内化。</p> <p class="ql-block">  我们国家一直在提立德树人。</p> <p class="ql-block">  创新是专家思维的核心,比如我们学了语文,我们知道什么样的小说是好小说,我们知道怎样去欣赏。我们学了美术,我们知道怎样欣赏美,创造美。我们学了历史,我们知道如果通过现在和过去发生的事情去预见未来等等。那我我们教到什么样的程度他才能够创新呢?那就是教到迁移的程度。迁移了,深度学习就发生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很多教学是达不到迁移水平的。我们的备课经常是:warm up lead in presentation practice production homework 你看你那一部分是迁移?也许你会说,我们写上了迁移,我设计了,比如说:我让学生学完课文retell,实际上retell不是迁移,retell的内容和对象依然还是书上的课文,没有超越这个课本,没有换个情境在解决问题中去灵活的运用,超越教材。怎么样算迁移呢?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你教weather,那么学生学习了天冷怎么说,天热怎么说,天冷多穿衣服,天热穿什么衣服,那么,你设计一个大任务,叫做“小小天气预报员”里面至少让你介绍六个城市,这六个城市气候要不一样,一说不一样,那么就要考虑我们地大物博,南北东西差异非常大。这六个城市就一定要选在不同的地方。你要把这六个城市的天气介绍好,而且还要给大家提出穿衣的建议,这就超越了文本,超越了原来课文里固定的词句,你需要自己重新去设计一个发言稿,用到的又是自己的目标需要,这才叫迁移。为什么学了Can I help you? What would you like?后依然不能成功的点餐,因为在国外点餐的时候服务员不说Can I help you? What would you like?你就不能说Yes, please.I'd like…因为在真实的情境当中,他不会像书上一样。那我们现在就要求要教到能迁移,要求要教到问题解决。</p><p class="ql-block"> 说到这里,可能有的老师就想了:理论我们也知道,也认可,问题是现在考试也不考迁移,不考解决问题啊,所以觉得没有必要费那个劲。</p><p class="ql-block"> 从高中新课标开始,一直到现在,我们感觉到到实际上评价的改革速度是有点慢的,没有跟上。但是我们相信,评价的改革一直在推动,一直在进行,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就会有大的变化,因为新课标出来了嘛,各个省都在学习,都在尝试让他落地,考试院,命题者肯定也都在学习,这是毫无疑问的,新课标怎么落地呢,肯定评价得跟上,因为教学评一体啊,一旦评价改了,老师们如果跟不上,那么你就会很被动。你要从现在开始,你就要慢慢的转变观念,你转还需要一个过程,你从尝试到能够不断做好他中间是需要一个过程的,那么我们从现在就要跟上。现在高考命题就有很大的变化,没有单项选择了,最后一题也不是单纯的作文,而是考读后续写,你说这个要求多高。初中的命题到2024年就要省里统一命题。新课标后面有一些考试的测试的案例,连听力都是一些开放性的。</p><p class="ql-block"> 从现在开始我们老师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是不是专业的,看看自己是不是一个专业的人员,你教学要达到迁移的目标了没有。当然我们说的不一定是每节课都要达到,既然是大单元设计,可能我们第一节课还到不了这种程度,但是我们第二节课,或者第三节课,课时多的第四节课达到这个程度也是很好的,有一个大任务。到最后一块儿完成也是不错的。这就是大单元的好处,原来每个都要给扣上一个德育的帽子,扣上一个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帽子,好难啊,这个单元刚开始第一课,单词还没学扎实呢,如果你在大单元里教,这就不是问题了。第一节课不适合加,我们就后面的课时加,也是可以的。</p> <p class="ql-block">  说到迁移,我们就必须要提到结构。什么样的东西才能迁移?碎片化的教,是不能够达到迁移的程度的。结构化的东西才能达到迁移的程度。</p><p class="ql-block"> 大单元教学不是不管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了,而是把知识与技能纳入结构中,换个场景还能够解决问题,能够随时被调用,被唤醒,而且学生的知识是持续理解的。我们所做的所有努力就是为了语言能力被学生真正的掌握,随时调用去解决真实问题,最终达到素养的落地。绝不是在玩儿花样,玩儿概念,而把语言能力给扔到了一边。</p> <p class="ql-block">  大概念的“大”指的是整体,与生活相关联。我们老师应该花时间去研究教学设计,这也是老师最能成长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结构化,情境中学,教到迁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如何设计单元整体教学落实育人目标</b></p> <p class="ql-block">  ……就是单课时教学设计</p> <p class="ql-block">  以人教版四上U6 jobs为例</p> <p class="ql-block">外研版五上Changes around us为例</p> <p class="ql-block">发展变化</p> <p class="ql-block">  老师必须要做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