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中照片部分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文字为原创</p> <p class="ql-block"><b>满江红</b></p><p class="ql-block"><b>旭日东升,朝霞满,天晴气朗。春风劲、阳光和煦,火红岁月。社会平安勤奋进,民心向党凝聚力。记忆中,大院好祥和,情舒畅。</b></p><p class="ql-block"><b>思往事,无忧虑,强健体,心豪爽。手谈生妙趣,点兵沙场。北上京城寻梦想,南行外省长征路。看风光,赏景秀山河,万千象。</b></p> <p class="ql-block">序言</p><p class="ql-block">对于一个生命体而言,个人是渺小的,犹如宇宙的一粒尘埃,像沧海一粟,像自然界中的一片树叶。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可以从个人的回忆中,感受一个时代,正如水能表现阳光的七彩彩虹🌈。那么,我就想通过我们的童年、少年成长历程,反映一个时代的真实面貌,为后人留下属于我们的童年和少年的生活片段。</p><p class="ql-block">生长在同一个时代,社会大环成绝大多数人有共同的价值观,甚至生活习惯、个性、爱好等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因为人们各自成长的社会小环境、家庭、学校、邻里等影响,每个人的童年又存在差异性。回忆我们的童年、少年时代,可以说是一个充满期待和希望的时代。</p><p class="ql-block">从社会大环境看,我们的童年,社会洋溢正能量。学习雷锋好榜样,各种英雄模范人物如雨后春笋。王杰、欧阳海、焦裕禄、陈永贵、王进喜是时代先锋,人民楷模。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备战备荒为人民,都是那个伟大时代的口号。这不仅仅是口头宣传上的需要,更是真真正正的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屡见不鲜。我们上初中时,通往学校的路有一段很长的上坡道。常常有人拖着装满沉重物品的板车吃力地爬坡。但你不必过份担心,你总会看到有人在后面帮着推车。这种助人为乐的事情,层出不穷。我也做过多次。在当时,这成了人们习以为常的行为习惯。</p><p class="ql-block">我们的童年时代歌声嘹亮,革命歌曲响彻祖国大地。为纪念新中国成立15周年 ,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领导组织下,大型歌舞剧《东方红》 隆重上演,引发空前轰动。以民歌形式为主的主题音乐歌唱共产党歌唱毛主席歌唱中国革命歌唱新中国。后拍成电影,在全国各地放映。每放一次,人山人海,总会形成人头攒动、歌声飞扬的热烈场景。</p><p class="ql-block">1965年由肖华作词的长征组歌唱响街头巷尾、机关学校,成为那个时代红色教育的主题。人们不仅唱,而且各个单位还安排演出。每当有演出的时候,可谓万人空巷,剧场内座无虚席。在革命战争年代,在左倾机会主义错误指导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北上战略大转移。《长征组歌》公演,尽管已经过去近六十年,它优美动听的旋律依然深深印在人们脑海之中,难以忘怀。歌词更是情真意切,很好的还原了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的真实画面,令人印象深刻:紧紧握住红军的手,亲人何时返故乡?…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p><p class="ql-block">几乎每一首歌曲都是我们那个年代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有人会说,你们的童年不是充满饥饿吗?哪里来的精气神?在我印象中,在母亲的精打细算操持下,我几乎少有饥饿的感觉,只记得一锅稀饭,吃到最后,饭锅上留存的残汁是要把它用勺子刮干净吃掉的。即使最困难时期,国家也有充足的粮食供应,一斤不少。每月小学生25斤口粮,中学生31斤,体力劳动者工人按照工种不同吃30到35斤不等,干部、职员28斤,家庭主妇25斤。而且吃得都是二、三年前的陈米。饥饿?够不够吃?大家都会思考。只是蔬菜副食品和肉、鱼类少些,凭票供应。这样相对而言,人们伙食中油水少些。那时候,我们十来岁就帮助家中到标营粮站买米买油,每人背上10多斤大米还是很惬意的。在街道沿途笔直的水杉中穿行,我们时常碰见一个背着米面口袋的叫小马的智障残疾青年。他年龄大约十七、八岁,瘦高个子,接近一米八的身高,一件黑色长袍,苍白的面孔,眼神中透露着怯意。那时我们岁数小不懂事,碰到他总要调侃几句:“小马,你几岁啦?”“三 岁”。他的回答略带周边外省口音,音高顿挫有致。总是这样的回答,倒使得我们感到了很大的乐趣。小马住在哪里?家里边又是什么情况,我们并不清楚。我举这个例子,意在表明即使残疾人,人民政府都把他们照顾得很好,更别说其他人了。</p><p class="ql-block">我印象中,每到过年期间,大院里面处处洋溢着浓郁的节日欢乐气氛,校园大门口、俱乐部张灯结彩,鞭炮声[爆竹][烟花]此起彼伏。家里面也是这样,在母亲的操持下,我们白天包饺子 包元宵、蒸包子,热气腾腾的,大家忙个不停。晚上,一家人围着火炉,开始油炸麻花片,翻滚的油锅中散发着浓浓的芝麻香味。我们边炸边吃又脆又香的麻花片。父母亲为我们每个孩子准备了一个大口瓶子的好吃的零食,🈶糖果、花生🥜、五香豆、笋煮毛豆、麻花片、小京果等。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那是最幸福最开心的时刻。其乐融融欢快的场景,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那时计划经济,从地缘政治因素出发,新中国的国家战略以重工业为主导,农业、工业、轻工业按比例发展。由于国家战略的原因,老百姓的日子过得确实有点紧紧巴巴的,但似乎并不缺粮,至少城市如此。</p><p class="ql-block">有一点,人们千万别忘记,在党的旗帜下,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节衣缩食艰苦生活创业,造就了中国工业军工业的迅猛发展,二弹一星核潜艇的研发成功,保障了国家的战略安全,这里面不也有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吗?我们可以想想,如果国家不以重工业为主(投资大、见效慢、周期长)而以轻工业为主,人民的生活质量很快会得到提高,但从国家战略安全层面来讲,面对外来的干扰,美国的封锁,苏联的威胁怎么办?我们又用什么捍卫国家的主权安全?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又哪里来的保障?</p><p class="ql-block">在我看来,所谓的“饥饿的年代”,是有人处心积虑抛出的一个似是而非的伪命题!事实是,就全国大部分地区而言,即使🈶过饥饿,也只是不长的一段时期,而到了那些别有用心的人眼里就成了整整三十年?这种以偏概全、歪曲事实的说法是荒谬的!谎言说千遍,倒似乎成了史实,令人瞠目结舌,更令人愤怒。他们的目的就是要用这种虚假信息故意抹黑一个伟大时代,试图把中华民族重新打造成东亚病夫形象,从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否定新中国的历史。可见,他们的内心是多么的阴险和歹毒。</p><p class="ql-block">我上面用事实谈了我的一点感受。正文中我还会以我们的课外活动等,用事实回答他们的偏见。</p><p class="ql-block">当今中国,关于WENG这个话题似乎成了禁区,不仅不准谈更不允许讨论。对此,人们一直感到很奇怪?我想这里面是🈶蹊跷🈶疑点的。我们一直讲真金不怕火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然掌握了真理,可为什么那么躲闪、不能展开讨论呢?</p><p class="ql-block">我们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即实事求是的认识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决定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立场。</p><p class="ql-block">对于文革的看法,我个人持保留意见。人们对它的是与非同样需要社会实践来检验,而且这种社会实践是以人民立场、以社会不断变化的新思维给予客观的全面的评价。文革所反对的,现在存不存在?如果不存在,那么,它显然是错误的。反之,则相反。历史的发展有其规律性和逻辑性。它并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社会提倡什么,那么,假以时日,社会就会发生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不承认,就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要文斗不要武斗是被写进中央文件的,但是群众运动,各人政治素养文化道德素质参差不齐,有些人乘机搞破坏或者借机报复。因此,具体到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落实中央政策就相对而言走样有偏差。这种情况有点像当今社会上的各种坑蒙拐骗,像腐败问题。难道国家各级管理部门没少发文件、三令五申吗?中央不知发了多少文件,开了多少会议,反反复复讲反腐永远在路上,后觉不妥,换成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可又如何?前面是少数群众造反派不按中央政策行事,后者则是干部管理、舆论监督、人民监督及党风出了问题。它们的性质是一样的,都造成党的事业的损失。</p><p class="ql-block">从我个人家庭来讲,文革期间,我父亲被扣上三顶帽子:国民党、特务、走资派。一段时间以来,他们这些被批斗的人,轮流的身背一块写有他们这些身份特征的黑板在校园门口示众。他们受到了许多来自工作、生活、精神等方面的不公正对待。他们的身心遭到巨大打击。我父亲晚年因此患上帕金森氏综合症,生活都难以自理,痛苦不堪。那时造反派头头还煞有介事地找我们全家开会,一个个表态,划清界限。现在想想这些人就是在歪曲上面精神,借机报复。他们哪里有所谓的什么政策和策略?全凭主观臆断,胡作非为。</p><p class="ql-block">实事求是讲,这给我们当时的学习、生活、个人成长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阴影。那段时间人变得沉闷、自卑、不自信。</p><p class="ql-block">讲话做事都要实事求是,这反映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就是要教育人民,时刻警惕西方资本主义的侵袭;警惕隐藏在革命队伍中的异己分子;警惕孔孟消极颓废残余思想在社会上的影响。八十年代之后的自由化思潮,之后的全民国有企业改制,城市工人下岗失业,虚无主义盛行等等,都是历史事实。其中,历史虚无主义,公知精英造谣抹黑人民英雄、试图颠覆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造成极其恶劣影响。这难道还不够令人警醒了吗?</p> <p class="ql-block">双胞胎兄弟俩</p> <p class="ql-block">全家六口人,父母亲和我们弟兄姐妹四人的合影。那时,我们上四年级吧。</p> <p class="ql-block">全国粮票</p> <p class="ql-block">我的儿时记忆</p><p class="ql-block">我们的童年少年时代是在御道街30一所高校家属大院里度过的。那里的长辈,那里的人们充满友爱,相互帮助,相互尊重,整个大院里洋溢着祥和友谊关爱的气氛。</p><p class="ql-block">我是五十年代生人。我们的小学生活就在学校附属小学读书。那时几乎没有家庭作业,所有的课后练习基本在课堂上完成。放学后唯一的选择就是玩耍。(但不得不说,这种满脑子就是如何玩耍而带来的结果就是我的学习成绩非常一般,就是老师都不免担心的那种。)</p><p class="ql-block">南航建校于1952年,最初叫南京航空专科技术学校,是一个半军事教学单位。如果你进入南航教学区,主干道两边都有大片的运动健将照片;东侧标准的运动场上近十个大滚轮上不时🈶学员学生踩着滚轮在做各种高难度的翻滚动作。大院长辈中有不少都是在美国、欧洲读书、新中国成立之后响应人民政府号召回国的。受欧美人影响,他们中有些人业余时间喜爱踢足球、打篮球、打乒乓球等。我们这辈人的文化业余生活因此受到他们极大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发小中一位同学的父亲曾经是在美国留学的老师。受他父亲的影响,我们一帮孩子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在住宅楼前的绿地上踢足球。起先是乱跑、瞎踢,踢着踢着就有了感觉,传、切配合、无球跑动、盘带过人、射门等足球技、战术开始变得有模有样。</p><p class="ql-block">当时的南航家属大院由主干道分成南北两边,我们住在道路北侧,共4栋三层楼教职工楼,包括第九栋、十栋、十八栋、十九栋;另外还有东侧的3栋二层楼的单身宿舍和招待所(第二十一栋、二十二栋、二十三栋);教职工俱乐部位于家属区(西院)主干道道路中央圆形小广场北侧。那时,道路南侧印象中大约有15栋三层楼房。住在南侧的有一位大叔,当时曾经是南京工人足球队队员,看着我们一帮小孩子逐渐有点样子后,便自告奋勇当起了我们的教练。</p> <p class="ql-block">南航最早的名字叫南京航空工业专科学校。这是最初南航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南京市政府二00九年四月确定由著名建筑学家杨廷宝设计的曾经的华东航空学院主楼为“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华航1956年西迁至西安)</p><p class="ql-block">华东航空学院迁离南京后,该楼于一九五八年划给南京农业学院,作教学主楼。</p><p class="ql-block">过去一直以为南航和华航是一所院校,现在搞清楚了!</p> <p class="ql-block">一九五三年九月奠基题词“大地重光”</p> <p class="ql-block">此楼现在是南京农业大学教学主楼</p> <p class="ql-block">一九五六年南航校名升格更名为“南京航空学院”。</p> <p class="ql-block">南航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大院里🈶两片大小不一的足球场。进了家属院大门,右手边、在俱乐部东侧有片小足球场,面积略小于正规足球场的一半;俱乐部南侧的则相当于正规足球场的一半。那时,我们只有十一、二岁吧,几乎放学后就在小场地上分边踢比赛。印象中,我们的比赛常常引来不少下班后的大人们驻足观赏。可见,比赛还是蛮精彩的,像假动作晃动过人、变向过人、撞墙式配合过人等技战术,大家都能比较轻松把握,可谓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我们航小足球队也参加南京市小学组足球联赛,取得过良好成绩。南面的这块草坪也经常吸引大院外的足球爱好者们前来切磋交流。我们的爱好很自然地为我们的学弟们做了榜样。他们中有才华的球员出了不少,印象中,至少三人进入南京市半业余的足球队,其中一人进入国家青年队后又在江苏省队踢上主力。</p><p class="ql-block">小足球场北侧🈶两片水泥篮球场,喜欢篮球的我们也是篮球场上的常客。我记得,我们住北区和南区的同学,在校园篮球场,还有过几次篮球比赛。此时,发小同学中的大个子才能显露,篮板球、投篮得分、策应,打得风生水起,十八般武艺各显神通。大家兴致勃勃,乐此不疲。</p><p class="ql-block">那时候,除了球类项目之外,业余时间我们还有其它各种游戏爱好,譬如打梭、打弹子儿、刷陀螺、滚铁环、花式毽子、骑马打仗、斗鸡子、官兵抓小偷、滚铁环、摔跤等等。女孩子们多半跳牛皮筋、跳绳、踢毽子、跳格子盖房子等。</p> <p class="ql-block">足球场</p> <p class="ql-block">也不知道从何开始,社会上兴起了一股摔跤之风,南京摔跤王马小辫子的故事不胫而走,一传十十传百,街头巷尾到处🈶他的传说。南航家属大院南草坪上也不时有自称为马小辫子徒弟的人在表演摔跤运动。大家伙席地而坐,围成一圈,不时为他们精彩的跤法而欢呼鼓掌👏👏👏</p><p class="ql-block">这对于我们的童年、少年具有一定影响。我们住北侧的发小同学们放学后也常常也围坐一圈,开始我们的摔跤角力运动。那时我们大约十三岁左右。住在九栋🈶位高中邻居,平时喜欢健身玩单杠,胳膊上的肌肉💪隆起,显得十分有力量。那时他可以一人对付我们发小同学两人,即使两人,也由于扏(qiu第三声)不过他、惧怕他而被他撵🉐到处乱跑。</p><p class="ql-block">那天,我们兄弟两人也来凑热闹。小伙伴们纷纷说,双胞胎一起上!我摆了摆手说,“先上一人试试”。于是,我哥登场了。喜欢玩单杠的学长恐怕没有想到,居然有人可以挑战他的“权威”?两人也不多话,上来就扯在一起,拉住对方衣领把位,脚下踱着步伐,就在不经意间,忽然凯捷利用对手双脚重心移动转移的瞬间,脚下一个横扫使绊,手上反方向用力,“啪”得一声,对手已经倒地。鼓掌声欢呼声顿时响起。</p><p class="ql-block">从年纪上讲,对手比我们大了三、四岁,尽管是玩耍游戏,但人的尊严面子还是要的。于是第二局上来他就试图以己之长克敌之短,(他是单杠高手)双方在相互纠缠抓把位中忽然抱住了凯捷的一条腿,并开始了“疯狂的”转圈。其实,这不但无用,反而又给对手带来了机会,他转的越快,倒下便越脆。只见凯捷原本在对手跨裆之间的小腿忽然抽出,顺着转圈方向一侧做了一个“小别子”,对手还未明白就理,再次倒了下来 。这对对方打击恐怕是难以接受的,心中难免气恼。双方也不答话,再次缠斗搅在一起。有了两次失败经验教训,对手变得十分谨慎、保守,生怕再有个闪失。殊不知,这种情况倒给了凯捷运用战术技巧的从容应对机会,只见他撤出右手把位,左手顺势向内拉拽的瞬间右脚前伸,转腰、挺胯,同时右手早已插入对手腋下,一个“大背”跤,对方结结实实已经摔在地上。小伙伴们的欢呼自然是此起彼伏,经久不息。</p><p class="ql-block">其实,那天的不同摔法,在平时,我们兄弟俩不知练过多少回了,对于摔跤的基本摔法可谓烂熟于心(这是我们的强项,什么都可以学习、切磋、演练,譬如乒乓球、围棋和打牌)。而对方却没有这个条件和机会。尽管对方比我们大三、四岁,又有力量,但他对摔跤技战术并没有演练的机会。因此即使看了马小辫子徒弟们的摔跤表演,恐怕也很难明白就理。但马小辫子的徒弟们的一招一式却深深印在我们小兄弟俩人脑海之中,并在不断反复演练中有所收获。</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个就是举重玩杠铃、哑铃。练习场地在10栋靠近大清河那边。每天下午都会有大院中的年轻人在此锻炼,根据自己不同的能力举不同的重量。时常有人在重量上相互较劲,比着 不断加大重量。叫好声,加油💪声此起彼伏,甚为热闹。这成了大家乐于看到的竞争场面。我主要练习哑铃,扳二头肌、上举练大头肌等。练友们热情高涨,有事无事,都会到此地锻炼身体。</p> <p class="ql-block">练哑铃时期的我</p> <p class="ql-block">我前面提到过,南航家属大院有个教职工俱乐部。每天晚上那里热闹非凡,特别是周末(全天开放)更是如此。俱乐部面积较大,大门朝南,被隔成两半,西侧是阅览室,书刊报纸杂志样样都有。东面是个大厅,北侧放有两张乒乓球桌,往南一点散放着十来张方型的棋牌桌子。打牌的、下棋的,各人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游戏项目。</p><p class="ql-block">我们那时还小,打四十分是我们的一项爱好之一,我们兄弟俩配合默契度高,心有灵犀,成为我们那个年龄段打四十分的“高手”之一。</p><p class="ql-block">那时在俱乐部,我们除了与同学们打牌下围棋之外,还常常聚在一起观赏南航高手(南京市前三名)楼老师他们对弈下棋。楼是南航数学老师,江南口音,面庞清秀、白皙,充满智慧的眼睛不时眨上几下,嘴上偶尔嘟哝着一句带有江沪口音的口头禅:“扎扎围棋,滴滴官子”。</p><p class="ql-block">一般人下不过他。与他下棋,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下让子棋,让三子、五子、六子不等。即使让字棋,他也是胜多负少。盘面优势下,他春风得意,神采飞扬,面露喜色;一旦陷入困境,作为观者,我们不看棋,就看他的富于变化的表情,尤其他的眼睛,就能知道盘面的大致情况了。形势不妙落后时,他面色略有潮红,陷入窘境。熟悉他风格的人往往能窥见他此时内心的翻江倒海和紧张焦灼。</p><p class="ql-block">与我们一般大小的少年朋友都喜欢凑热闹,因此,有高手对弈时,观战者围满四周,不时说上两句俏皮话,便会引来我们那个年龄既单纯幼稚又缺乏一定修养的阵阵哄闹笑声。回想当年情景,犹在眼前,心中依然充满了童趣和欢乐。</p><p class="ql-block">经常在俱乐部下棋的还有教乒乓球的体育老师纽老师,微胖的身材,说起话来慢条斯理,为人和善,总面带着微笑。应该讲,从我们自身的成长看,因为有了楼老师和钮老师等,我们才学会了下围棋。楼老师、钮老师等对于围棋的热爱和执着精神,至少对于我来讲,对于我的人生都具有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还有鼻梁上架着一幅眼镜的上海人丘百光老师也是围棋高手,说起话来轻声慢语、文质彬彬的。他一般不在俱乐部下,而是邀请我们兄弟俩到他家中下棋。</p><p class="ql-block">他们的音容笑貌早已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海深处,难以磨灭。</p> <p class="ql-block">文革期间,我们这些中学生也参与其中。绝大多数人不站队,逍遥自在,跑跑龙套。全国大串联期间,我们去北京,得先轮渡到浦口,再扒火车北上。之所以用“扒”这个词,那是因为你不拼了命的往火车上挤,你无论如何是上不去的。火车车厢门🚪进不去,就从车窗外翻入。车厢里面,一个个的就像沙丁鱼,被塞得满满当当的,座位底下躺着的,行李加上坐着的,过道上站着的,几乎就没有什么空间了。随着一声火车的长鸣,终于开始了北上了,悬着的心就此放下(因为,即使人们挤上了火车,但并不知道何时发车?弄不好,爬上了火车,它还未必开呢?)。大串联其间,我们一共去了两趟北京,第一次住在中国水利部干部学院招待所;另一次住北京农业大学(睡大通铺,一间教室,足足睡了五十来人)。北京期间,吃饭交粮票不用花钱,黄芽菜炒肉丝是每天的标配伙食。每天两件事,一是到各高校看大字报,还有就是踢足球。水利部大院有一帮年轻人,每天下午都会聚在操场一起踢足球,偶然间发现竟然还有如此宝地。于是,我们这些外地进京的大串联学生很自然地就组织在一起与他们开始切磋交流。对于喜欢足球的人来讲,不需要什么相互介绍之类的,彼此之间自来熟,只要看看你的出球脚法,就知道是什么水平了,于是大家就成了球友。至于输赢无所谓,也早已忘却,但在异地他乡与全国各地的爱好足球的同学们互相交流,却让我难以忘记。</p><p class="ql-block">第二次在北京农业大学住大通铺期间,接到通知,毛主席将要接见“红卫兵”。那天,大家都很兴奋,早早起来,吃了早饭,每人发了两个面包🍞半个香肚,在军人(八一体工大队运动员)管理组织下,前往北京西苑机场。在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结束之后,国民党主力基本已经消灭情况下,毛主席曾经在西苑机场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几年后,正是在这个机场我们也来接受毛主席的检阅。</p><p class="ql-block">那天,西院机场跑道两侧人头攒动,人山人海红旗飘飘。来自于全国各地的的青年欢天喜地,兴奋异常,歌声、口号声、喧闹声响彻云霄。当前面的引导车通过小喇叭告知毛主席即将到来时,人群开始沸腾。很快主席乘坐的敞篷车开了过来。队伍开始有些混乱,大家由最初的席地而坐到站了起来。前面有十几排人,我们在后面几乎看不见,车速也较快,因此,只看到有车队驶过,其他的看不大清,造成遗憾。由于人数众多,受阅之后,现场都会留下成堆的丢失的鞋子等物品。由此可知,人们见毛主席的心情是由衷的热切的。</p> <p class="ql-block">徒步串联学生登上井冈山。</p><p class="ql-block">毛主席诗词</p><p class="ql-block">《西江月·井冈山》</p><p class="ql-block">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p> <p class="ql-block">攀高山穿峡谷,青年学子向革命圣地延安进发!</p> <p class="ql-block">贵州学子在娄山关宣誓。</p><p class="ql-block">毛主席诗词</p><p class="ql-block">《忆秦娥·娄山关》</p><p class="ql-block">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p><p class="ql-block">《忆秦娥·娄山关》写于1935年遵义会议后的次月。</p> <p class="ql-block">除了乘火车串联之外,我们还有两次徒步串联的经历。早两年有肖华的《长征组歌》,红军长征期间,毛主席曾经有长征是战斗队,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的说法。受此影响,中国大地兴起了一股“徒步串联”之风,人们打着红旗,沿着铁路、公路步行串联。第一次徒步串联,七八个同学约着一起去井冈山,出中华门,沿公路向西南,到了安徽宣城,荒山野岭逐渐增多。那里人烟稀少,呈现荒凉景像。此时,最初的热情早已散去。于是,我们数人打起了退堂鼓,坐上火车返宁。</p><p class="ql-block">第二次沿着铁路踩着铁轨枕木到上海,再由上海沿公路到杭州,每天大几十里路程,一身的疲惫,早上一觉醒来就烟消云散,变得精神焕发。我记得,从苏州到上海我们用了一天时间,整整九十多里路啊!路走多了,难免脚上起水泡。通常的处理办法是,用一根细小的银针,轻轻捅破水泡,放掉鼓起的水泡水即可。千万不可把水泡皮撕掉,否则,疼得很!如果说,从南京到上海所看到的只是火车、铁轨、信号灯的话,那么,从上海到杭州眼前所呈现的则是苏杭地区山清水秀、富庶的鱼米之乡。金黄色的稻谷、湛蓝的天空,公路边简易的小饭店,人们真诚和善的笑容,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由于缺乏一定的党史教育和历史常识,即使我们路过嘉兴,也不知道嘉兴的南湖红船是中国共产党曾经的诞生地之一。因此也就错过了一次接受红色教育的绝佳机会。</p><p class="ql-block">通过不同的串联,大家应该也看出来了,所谓的大串联,对于我们这些懵懂青少年而言,其实就是跟随潮流与全国各地的青年相互学习、旅游罢了。当然,这里面包含政治内容,学习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将士们的不怕牺牲坚定信仰的担当精神。徒步串联确实也锤炼了我们的不惧困难的意志勇气。这对我们的成长具有较大影响。</p> <p class="ql-block">文革中,绝大多数人都属于逍遥派,尤其对于中学生而言更是如此。极少数人利用造反派、保皇派不同派系组织,搞武斗毕竟是小概率事件,所谓的动用枪械更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p><p class="ql-block">随着1968年各地政府即革委会成立,文革告一段落。那时的口号是抓革命促生产,备战备荒为人民。到了当年年底,所谓的文革“主力军”初高中学生响应党中央、政府号召,开始了下乡插队,走上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p><p class="ql-block">1968年11月7日,天蒙蒙亮,在雾色苍茫中,在母亲的泪水和不舍中,不满十七岁的我们踏上了走向社会,走向广阔天地社会的人生第一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