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文/董照(清风邀月</b>)</p><p class="ql-block">在网上看到的这篇文章。内容曾经远山老师和郎平老师历次课堂也强调过,当时受自身水平所限,囫囵吞枣、似是而非、还熊瞎子掰苞米,没能领悟更多。而今读后深有感触和体会,所以分享给大家共同学习。</p><p class="ql-block"><b>诗句不通的六种常见表现</b></p><p class="ql-block">很多人在创作时,只要是为了符合格律,其他方面都可以牺牲。因为格律主导了他们的创作,导致了他们没有明晰的写作思路,为了平仄押韵对仗不惜一切代价、不顾一切汉语的基本语法要求,不顾任何写作常识,从而延伸了以下六种问题。他们忽视了诗词创作应该是思路导向型,而非格律导向型创作。写诗词符合格律固然重要,但是把句子写通,保证创作思路贯通更为重要。</p><p class="ql-block">因此,我们的创作不应该为了符合格律,而把其他方面都牺牲掉,这样会导致各种句子不通的毛病。在我看来,写诗不通的问题,比偶尔不合格律的问题还要严重。因为格律好改,但是不通之句难改,尤其养成积习后会越发难改。故而希望大家以后创作诗词,要以思路型导向为主,兼顾格律,同时一定要注意思路贯通,意脉的连贯性。</p><p class="ql-block">以下关于今人出现的诗句不通的六种问题,前两种属于格律导向型创作所导致的典型问题,后四种属于创作思路不明晰导致的问题。但这两大类问题又是相互影响的。我们具体来看一下,诗句不通的六种常见表现:</p><p class="ql-block"><b>一:生造词</b></p><p class="ql-block"> 写诗词使用生造词,是初学者经常犯的毛病。我带过二十多期诗词基础班的学员,基本每一期都会有学员写诗使用生造词的现象。“生造词”,往往是写作者临时造的词,不合汉语要求,会很生硬。诗词的创作,对于词语的使用,要求是非常严谨的。尽量要有依据,要么从前人的典籍中来,要么从生活中来,绝对不能为了符合平仄自己造词。</p><p class="ql-block">初学者写诗经常会出现为了符合平仄而自己造词的现象。把生造词写进诗里,经常会造成诗句不通的现象。这其实是水平不足,不能兼顾表达与意思,硬凑的情况。每一句里的词语,都是前人的书中或者生活中见过的词语,没有一个是作者自己生造的。今人写诗凡是有生造语、生造词,往往都是不成熟的表现。</p><p class="ql-block">不过问题是很多人写完句子之后,他也不知道自己的词语是生造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最好在网上或者搜韵输入这个词,看能不能查到这个词,有没有这个词语的解释,以及前人有没有用过这个词。我们看几个例子:</p><p class="ql-block">1.十载寒窗似铁窗,正值勺蔻好时光。(《高考有感》)</p><p class="ql-block">这里的“勺蔻”一词,我没有查到,不知何意。可能有人会觉得是指豆蔻年华,但是用“勺蔻”一词,是没有依据的,属于生造词,故而第二句不通。</p><p class="ql-block">2.石岩云殿梵山峋,层岭恒屏绿为邻。(《鸡足山寺》)</p><p class="ql-block">这里的“恒屏”一词,我也没有查到。大概是说鸡足山寺位于鸡足山上,有层层山岭作为屏障。但不知道为何用“恒屏”一词,莫非是说层层山岭像永恒的屏障?然而,“永恒的屏障”并不能缩写为“恒屏”一词,压根没有“恒屏”的说法。因此,第二句是属于不通之句。</p><p class="ql-block"><b>二:缩写不当</b></p><p class="ql-block">因为近体的律诗绝句,要么每句五个字,要么每句七个字。有的人写诗为了压缩字数,经常会想当然的缩写,从而导致句子不通。这种也是很常见的弊病。</p><p class="ql-block">比如有一个人写诗,有一句叫:“黄鹂邀眉探春色。”这里的“邀眉”,我是怎么也看不懂。就问作者是何意,结果他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他说这一句的意思是:黄鹂邀请画眉鸟一起探寻春色。——他把“邀请画眉鸟”,缩写为“邀眉”,这肯定是不通的。画眉鸟,怎么可以简称为“眉”呢?邀请画眉鸟,简成“邀眉”,这不是闹笑话吗?这种想当然的缩写,是很有问题的。</p><p class="ql-block">比如还有一位朋友,写过两句诗:“夏日炎炎何纳凉,云山隐隐紫薇旁。”其实,她这里的第一句,我倒能看明白,大概是说:夏日炎炎,该向何处纳凉呢?但是“何处纳凉”,缩写为“何纳凉”,这是不合语言表达要求的。此外,这里的“何纳凉”,也有歧义。因为“何”有“何处”之意,还有“如何”之意,“何纳凉”也容易让人理解成“如何纳凉”。因此,这种表达也不严谨。</p><p class="ql-block">还有一种常见情况,是关于连绵词的用法问题。连绵词是双音节语素的一种。连绵词是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它有两个字,只有一个语素。一般在近体诗对仗句里,连绵词要对连绵词,比如陈与义的“前冈春泱漭,后岭雪槎牙”,泱漭对槎牙,二者都是连绵词;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潋滟对空濛,二者都是连绵词。</p><p class="ql-block">前面提到连绵词是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因此,连绵词不可随意拆开只用一个字。举个例子,我们表达情感不顺、孤寂的时候,可以用“情怀落寞”。这个落寞,是个连绵词,结果有人写诗,这样来写:“孤灯照客情怀寞”。这样可以吗?当然不行,落寞是一个连绵词,你把它拆开,为了凑成七个字,只用一个字“寞”字。这叫生造,不尊重汉语规范,想当然去缩写,就不对。</p><p class="ql-block">这种情况,在初学者中是屡见不鲜的毛病。我这里举两个例子:</p><p class="ql-block">1.日照波光潋,风拂柳色新。(《春湖晚步》)</p><p class="ql-block">上句想写太阳照在水面,波光潋滟的情景。但“潋滟”是一个连绵词,作者硬把它拆开,为了凑成五字句,只用一个“潋”字,这样是不妥的。</p><p class="ql-block">2.石岩云殿梵山峋,层岭恒屏绿为邻。(《鸡足山寺》)</p><p class="ql-block">这个例子,其实前面提到了,第二句的“恒屏”是生造词。但第一句也有问题,“梵山峋”,梵山是有佛寺之山,这里指鸡足山。她想写鸡足山嶙峋巍峨,突兀高耸的样子。但是“嶙峋”一词是连绵词,不能拆开只用一个“峋”字。因此,“梵山峋”,其实也是不通的表达。</p><p class="ql-block"><b>三:交代不明</b></p><p class="ql-block"> 因为诗词的语言讲求凝练性,再加上初学者有时想表达比较复杂的内容,而又囿于五字、七字的限制,会出现过度压缩,而导致交代不明的情况。我在批改学员作品时,经常会有一些句子看不懂,等到我问学员这句诗的意思时,他能解释得非常丰富,似乎这一句诗表达了很丰富的内涵。实则,这种“丰富的内涵”只存在于你的解释中,并没有表现在你的诗里。就是说,你的诗句并没有表达出你想表达的内容,反而由于这种表达过于想当然,而往往写得不通。我们看两个例子:</p><p class="ql-block">1.借榻竹楼近翠篁,清幽静谧垂丝凉。(《竹林野趣》)</p><p class="ql-block">第二句的“垂丝”一词,我一直没有看懂。后来,就问作者“垂丝”是指什么。她说是指“雨丝”。下雨之时,细雨悬垂如丝,用“垂丝”形容细雨,倒不是不妥。但是,你在题目既没提到“雨”,前面的内容也没点到“雨”,直接就说“垂丝”,读者可看不出来是写雨。即便读者能猜出来是写雨,但在表达上,仍属于交代不明的情况。</p><p class="ql-block">杜甫曾有一首五律《雨》:</p><p class="ql-block">冥冥甲子雨,已度立春时。</p><p class="ql-block">轻箑烦相向,纤絺恐自疑。</p><p class="ql-block">烟添才有色,风引更如丝。</p><p class="ql-block">直觉巫山暮,兼催宋玉悲。</p><p class="ql-block">这里的第六句“风引更如丝”,也是以“丝”形容雨。然而,他的诗题就是“雨”,首句也点到“甲子雨”,你便知道这是写雨丝。</p><p class="ql-block">2.细雨烟波岛色新,龙潭浮翠绝空尘。荷悦耳,柳藏身。悠悠一棹伴闲人。(《渔歌子》)</p><p class="ql-block">像这里的“荷悦耳”三字就有问题。第一句提到了“烟雨”,这里提到了“荷”,因此他想表达的其实是细雨打在荷叶上,这种声音听着很悦耳。雨打荷叶之声悦耳,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单单一个“荷”字悦耳,这是有问题的。荷怎么会悦耳呢?这属于交代不明的情况。</p><p class="ql-block">你看古人写雨打荷叶之声,都会交代清楚。像辛弃疾的“晚风吹雨,战新荷声乱,明珠苍璧”,是风吹着雨,打在荷叶上,发出零乱之声。他用了一个“战”字,特别精警有力。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他用了一个“听”字,听的是什么声音?——雨打枯荷之声,这交代得清清楚楚。</p><p class="ql-block">此外,还有写诗取题目出现交代不明的情况。像有一个朋友写了一组七绝,题目叫《京西道中》,诗中写的是途中所见山峰、草木、烽火台、鸡鸣驿等风景。那我问,题目的“京西道中”,“京西”是指什么?因为百度上解释说,广义的京西是指国都西部地区,狭义的是特指门头沟区。但我感觉他这所写一路风景,并不像是“京西”一带的风景。结果他回答说,“京西道中”是指从北京开车前往山西,一路所见的风景。</p><p class="ql-block">那么,从北京前往山西,是绝不可以压缩成“京西”的,“京西”一词无此用法。如果从北京前往山西,可以压缩成“京西”;那么从北京前往湖南,是否可以压缩成“京南”呢?从北京到云南呢?也是“京南”?从北京到海南呢?还是“京南”?——这样岂不是乱了吗?那么,从北京前往山西,写一路所见,该如何取题呢?很简单,交代清楚即可,可以这样起——《自北京赴山西道中作》,这样一目了然,也不会有歧义。</p><p class="ql-block">这是组诗,第一首前两句说:“忽报溪山可远行,沉沉暮色转新晴。”这里也有交代不明的问题。“忽报溪山可远行”,这里说“忽报”,谁报道溪山可以远行呢?不知道是谁报,主语不见了,感觉有些别扭。我们看古人所说,薛涛的“西风忽报雁双双”,有主语“西风”,其实是西风送来一双双大雁,她用了“报”字形容,就特别形象。程敏政的“隔岸钟声忽报晴”,主语是隔岸的钟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四:逻辑意思不清楚、搭配不当</b></p><p class="ql-block">有的人写诗句子不通,是因为逻辑搞不清楚,词语搭配不当造成的。我们看诗词创作诗词,起码对基本的字词使用要有简单的分析能力吧。不能浑浑噩噩地看,糊里糊涂地写,感觉像模像样就可以了。这样肯定不行,诗词具体到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精准使用,极其重要。因此,要培养对每一个字词使用的敏感。先看这首小词:</p><p class="ql-block">1.渔歌子·世外桃源</p><p class="ql-block">曲径通幽五柳堂,溪前竹后菊争芳。晨薄雾,晚残阳,蛙声一片响清塘。</p><p class="ql-block">这是学员作业。我在批改的时候,说末句“蛙声一片响清塘”的“响”字不雅。结果她改为“蛙声一片脆清塘”,觉得“脆”字很雅。因为青蛙在池塘里鸣叫,声音很清脆,由此觉得“脆”字极佳。——其实不是这么回事,“蛙声一片脆清塘”还不如“蛙声一片响清塘”。因为“蛙声一片响清塘”,只是不雅而已,句子还是通的;但改后的“蛙声一片脆清塘”,句子完全不通了,哪有“脆清塘”这种说法?“脆”字怎么能跟“清塘”搭配呢?</p><p class="ql-block">那应该怎么修改呢?有的人碰到这种情况,往往会换成其他字,像“蛙声一片噪清塘”、“蛙声一片聒清塘”、“蛙声一片闹清塘”等等。其实,“蛙声一片闹清塘”还略微好一点。但改诗之法,有一字一词不妥,有时候并不是非得只改那一个字一个词。因为这种改法往往不奏效,有时候需要把整句换掉,换一种表达的思路。比如古人形容蛙声,经常以拟声词“阁阁”形容,你就可以改为“蛙声阁阁满池塘”。像“阁阁”这种典雅的词语,看诗的时候要留心积累,否则你写成“蛙声呱呱满池塘”,那就不是诗了。</p><p class="ql-block">2·还有这一首七律《寄夜读临窗探月》,颔联写道:“金乌日日随芳草,桂魄遥遥就玉筝。”首先,这诗的题目,我没有看懂,不知该如何断句。而“金乌日日随芳草”一句,也似乎大有问题。“金乌”是指太阳,因为古代神话传说太阳中有三足乌。那么,太阳如何日日随着芳草呢?这是何意呢?殊难理解,感觉逻辑意思不怎么通。</p><p class="ql-block">我觉得像这种逻辑意思不清楚,搭配不当的问题,作为创作者,自己要有简单的分析、判别能力。因为这种问题显而易见,只要稍加分析,就能发现,从而避免这种不通之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五:意脉衔接不连贯</b></p><p class="ql-block"> 诗词创作,意脉衔接或意脉贯穿,是重中之重。意脉是内在的,文辞是外在的,意脉靠文辞来体现。元人杨载曰:“凡作古诗,……文脉贯通,意无断续,整然可观。”一句之内,意脉贯穿,整句诗才通畅、连贯;一篇之中,句与句之间意脉贯穿,这样的艺术作品才能成为完整的有机体,是活络的。一句之内,要做到意脉贯穿,则必须处理好词与词之间的衔接关系。一篇之中,要做到意脉贯穿,则必须处理好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关系。</p><p class="ql-block"> 初学者往往不注意这个,字词胡乱搭配,句子东拼西凑,导致凌乱不通。我们举个李白的例子——《秋下荆门》,来简单说一下这首诗的关系处理,意脉贯穿:</p><p class="ql-block">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p><p class="ql-block">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p><p class="ql-block">首句说,“霜落荆门江树空”,秋来霜落,木叶零落,荆门一带的江树就变得极为空疏了。这句子看起来简单,但是多少人连这种简单的关系都处理不好。</p><p class="ql-block">首先,这一句的“霜落”,照应到题目的“秋”字;“荆门”二字,扣到题目所交代的“荆门”地点。正是因为,霜落荆门,有秋霜侵袭,江树叶落,才会有“江树空”的现象。</p><p class="ql-block">首句交代“霜落”、“树空”,说明已是秋季,次句趁便交代出“秋风”,自然而然的衔接。“布帆无恙挂秋风”,诗人乘船东下,布帆高挂,安然无恙,秋风吹拂,极为顺畅。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典故,按《晋书·顾恺之传》记载,顾恺之从他上司荆州刺史殷仲堪那里借到布帆,驶船回家,行至破冢,遭大风,他写信给殷仲堪,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李白借来形容自己旅途平安、快然自适的样子。本来很平常的意思,但由于巧妙地结合了典故来表达,就多了几分趣味和底蕴。</p><p class="ql-block">我们再拿内容与题目对应来看。题目说“秋下荆门”,首句点到“秋”、“荆门”,次句写乘船挂帆出发,扣到题目的“下”字(乘船而下)。三四句是虚写发挥,一反一正来写,而且极巧妙地用了典故。但是,我们在创作中要解决的问题是,由实入虚,如何以严谨的意脉衔接,同时又显得不着痕迹。你看李白的手段,第三句“此行不为鲈鱼鲙”,李白说,我这次外出旅行,不是因为喜欢吴地的鲈鱼美味。</p><p class="ql-block">很明显,这是用张翰“莼鲈思归”的典故。按照《世说新语·识鉴》记载,西晋的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思念故乡吴地的菰菜、鲈鱼鲙的美味,就辞官回乡了。李白此行,沿途向东,必然会到吴地,所以用了这个典故。</p><p class="ql-block">那么,你看李白由实入虚的衔接,起码有两处关联的意脉,值得注意:第一,次句交代“布帆挂秋风”,沿江东下,第三句顺势联想到吴中的鲈鱼,乃是自然而然;第二,次句交代出“秋风”的意象,第三句由“秋风”联想到张翰见秋风思鲈鱼之典,也很自然。本来张翰是见秋风起而思念莼羹、鲈鱼鲙的。由秋下荆门,引出吴中;由“秋风”引出“鲈鱼”。你看这种意脉的衔接、转换,真是浑然天成。</p><p class="ql-block">第四句说:“自爱名山入剡中。”前一句反面来说,“不为鲈鱼脍”;这一句正面来说,说自己是因为喜爱剡中的名山胜水,才一路东下的。《广博物志》:“剡中多名山,可以避灾。”“剡中”属会稽郡,按《世说新语》记载:“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巖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后世即以“千岩万壑”形容会稽或剡中山川之美。那么,你看三四句的衔接痕迹,“不为”,否定来说,“自爱”,肯定来说,从关联词上,有一种承接关系。</p><p class="ql-block"> 《诗法易简录》评论说:“首句写荆门,用‘霜落’、‘树空’等字,已为次句‘秋风’通气。次句写舟下,趁便嵌入‘挂秋风’字,暗引起第三句‘鲈鱼脍’意来。第三句即以‘此行’承住上二句,以‘不为鲈鱼脍’五字翻用张翰事,以生出第四句来,托兴名山,用意微蜿。”你看李白虽然是快手,但是诗的意脉、关系处理不含糊,一层一层写下来,非常严密。</p><p class="ql-block">首句由“霜落”、“树空”,暗伏“秋风”的意象。次句顺势交代“秋风”,写乘船而下;第三句转笔,由乘船而下,接到吴中,由“秋风”联想到“鲈鱼”。但以否定出之,为第四笔正笔写“托兴名山”张本。——环环相扣,如流水而下,虽有迂曲,但不断流。</p><p class="ql-block">很多初学者,在创作中经常会出现词与词之间关系处理不当,意脉衔接不上的情况。比如这首作品:</p><p class="ql-block">1.南歌子</p><p class="ql-block">紫竹藏茅舍,红薇压槿篱。碧瓜香蒂蔓枝稀,微雨水田白鸟、喜秧齐。</p><p class="ql-block">我们单说末句,“微雨水田白鸟”,这是写景,细雨蒙蒙之中,可以看到水田中有白鸟。可是,“白鸟”后面怎么能接“喜秧齐”呢?白鸟怎么会“喜秧齐”呢?白鸟跟喜秧齐之间,有何衔接关系呢?——这就是关系处理不当,意脉没有衔接起来。</p><p class="ql-block">那么,可以怎么修改呢?可以说,细雨迷蒙之中,漠漠的水田之上,有白鸥在飞——“微雨水田漠漠、白鸥飞”。“微雨”跟“水田漠漠”是衔接的;而在“水田漠漠”之中,有白鸥飞过,“白鸥”跟“飞”是衔接的。整个句子意思就贯穿起来了。</p><p class="ql-block">也可以说,细雨迷蒙之中,有一双白鸟,向着田间飞去——“微雨一双白鸟、望田飞”,“微雨”跟“一双白鸟”是衔接的,“白鸟”跟“望田飞”,也是衔接的,整个句子意思也是贯穿的。</p><p class="ql-block">2.再看这一首小诗《相思》:</p><p class="ql-block">郎子不辞别,痴情泪雨涟。</p><p class="ql-block">衣裳青鬓乱,欢伯一相怜。</p><p class="ql-block">这首诗有何问题呢?首先第一句,作者把“不辞而别”,缩写为“不辞别”,这是不恰当的,没有这种缩写法。其次,第三句“衣裳青鬓乱”,词与词之间关系处理不当。你既然提到“衣裳”,后面就应该是衣裳怎么样了呀。后面怎么会突然接“青鬓乱”呢?“衣裳”跟“青鬓乱”之间,丝毫看不出有何衔接关系。这也是不通之句。</p><p class="ql-block">你看古人,屈大均的“衣裳清露滋”,衣裳怎么样呢?衣裳被清露打湿了。“衣裳”跟“清露滋”之间,是衔接的。张窈窕的“衣裳浑卖尽,羞见嫁时箱”,衣裳怎么样呢?衣裳差不多卖尽了。这也是衔接的。</p><p class="ql-block">3.除了词与词之间关系处理不当,还有句与句之间关系处理不当的。像这首七绝《苦念》:</p><p class="ql-block">古往今来事渺茫,怎知村妇不凄凉。</p><p class="ql-block">碧桃真有相思泪,呼女心伤愁断肠。</p><p class="ql-block">首先,这里的第三句“碧桃真有相思泪”,有问题。碧桃是桃树的一种,又名千叶桃,碧桃怎么会有相思泪呢?这个逻辑关系,反正我是理不清。后来作者解释说,桃树有桃胶,圆圆的像泪珠。——那你应该先交代出桃胶,再说它像相思泪。没有提到“桃胶”,而直接说碧桃有相思泪,这个属于交代不明。</p><p class="ql-block">其次,第三句提到碧桃有相思泪,第四句说“呼女心伤愁断肠”,碧桃后面怎么会接“呼女”呢?三四句之间是如何衔接起来的呢?反正我是看着,觉得这样的句子意脉衔接有问题,贯穿不起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六:前后矛盾</b></p><p class="ql-block">有很多初学者,因为笔力有限,并不能真切地描摹现实,往往刚开始写诗,会采取虚构写景的方式来写。但即便是虚构写景,起码写出来也要让人感觉真实吧。有的人写诗粗枝大叶,顾前不顾后,或顾后不顾前,导致前后内容矛盾。这种情况也是屡见不鲜的。</p><p class="ql-block">1.比如这首《闲居江南》:</p><p class="ql-block">寄宿江南客,闺深月透纱。</p><p class="ql-block">闷听檐下雨,闲看院中花。</p><p class="ql-block">静虑无浓酒,清神有淡茶。</p><p class="ql-block">夏炎虽煎烁,心定亦为家。</p><p class="ql-block">第二句说“闺深月透纱”,提到月光透过窗纱;第三句紧跟着“闷听檐下雨”,听着屋檐下滴答滴答的雨声。既有月,又有雨,这难道不前后矛盾吗?到底是晴天还是雨天呢?这一首内容前后矛盾的情况,还比较明显。</p><p class="ql-block">2.再看这一首七绝《叹别》:</p><p class="ql-block">草色渐深花欲尽,万般无计待君留。</p><p class="ql-block">今宵离后何时聚?且听秋蝉诉别愁。</p><p class="ql-block">这一首,可能很多人就看不出有何矛盾之处。我们先看第一句“草色渐深花欲尽”,草色渐渐地深了,花儿也渐渐落尽了。这是什么季节的风景?这是典型的暮春之景。春天刚到来,草色初生,花儿初发。而暮春之时,百花凋残,草色渐深。可是后两句又说“今宵离后何时聚,且听秋蝉诉别愁”。作者这首诗是写一次离别,第一句说是在暮春,末句又说“秋蝉”,是在秋天。那么,这次离别到底是暮春还是秋天呢?这难道不前后矛盾吗?</p><p class="ql-block">3.还有这一首《惜春》:</p><p class="ql-block">满园春色尽芬芳,艳丽怜人有异香。</p><p class="ql-block">取次花残秋露至,惜伤把酒入愁肠。</p><p class="ql-block">首先第二句有问题。“艳丽怜人有异香”,首句说花朵芬芳,那么次句的“艳丽”、“有异香”肯定都是指花朵,可是“艳丽”后面怎么会接“怜人”呢?花朵艳丽,应该是人怜花朵,怎么会是“怜人”呢?这是属于词与词之间,关系处理不当。</p><p class="ql-block">第三句也有问题。“取次花残秋露至”,此花乃是春天的花朵,花残是暮春之景,暮春之后,怎么会“秋露至”呢?这是一句之内,前后矛盾。</p><p class="ql-block">不过,如果让一般的创作者来分析这首诗,恐怕又会先从格律分析一通,确定格律无误;再从情感来说,说出一大堆自己的见解。但其实情感的表达,要在文从字顺的基础上,因此先要做到没有硬伤,保证诗句贯通,才是最重要的。</p><p class="ql-block">这里的“取次”,有人可能会觉得不合适。其实“取次”用在这里是可以的。明末清初的沈谦,词中有一句:“园林取次花残。”写园林花朵逐渐落尽的情景。也有人会觉得“惜伤”不合适,“惜伤”一词意思上不见得有硬伤,但语感和表达效果上逊色了一些,是可以斟酌改掉的。</p> <p class="ql-block"><b>致谢《诗句不通的六种常见表现》原作者。谢谢董照(清风邀月)老师收藏整理分享。祝福诸位新春快乐。</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