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不住的乡愁

文峰山下

<p class="ql-block">不能忘却的乡愁</p><p class="ql-block">(喻雷图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年,已经过去了,可我的记忆却停留在年的日子里。往事一幕幕在眼前浮现。</p><p class="ql-block">李渡,是婆姨的娘家,每年春节期间回李渡是一个定式。曾经繁华的小乡镇李渡,已经破败。但回乡省亲祭奠亲人是一种古老的传统,不管社会进化到什么程度,这种乡愁仍然是忘却不掉的。</p><p class="ql-block">今年,正月初一没有来得及回到李渡,元宵节这天,我推掉了县上的文艺演出,回到了李渡。小镇虽然没有了往日的热闹,但我仍然觉得是那么的亲近。薄薄的淡雾给渠江蒙上了一层面纱,江面上不是驶过一艘艘挖泥船。年小的孙女不知是挖泥船,对我说:“那艘船长了个好大的角哟”。我笑着说:“那是挖泥船,那个大角是传输机”。</p><p class="ql-block">河对岸到李渡中学的小路,小得不能再小了,显得格外的荒凉。</p><p class="ql-block">曾几何时,李渡中学承担着附近几个乡镇的初中、高中教学,每天往来的学生、家长、老师,还有附近的乡亲在码头上候船过江,码头上的笑声、歌声和打闹声让码头十分地繁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渠江自北往南地流过,冬日的江水碧绿透蓝,驶过船只的江面显得十分平静,犹如铺就的一条绿色的绸带。江的对岸边是满坡的野草,靠镇的这边种满的小菜透着小镇的生机。</p> <p class="ql-block">江边直立的树干,掉光了叶子,光秃秃的树枝伸向天空,树枝上停着几只小鸟,寒风吹起它们的羽毛,不时的呼鸣声显得苍凉,好在地上绿色的小菜和小草带着一丝春意弥补了它的苍凉感。</p> <p class="ql-block">通往回龙寺的小路,已由从前的土路变成的水泥路。望着这条小路,回想起多年前从金锣八村小学回到李渡的情景。想起那些年虽是过得清苦,但精神头儿却十足,没有什么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心里充满的是刚参加工作的激情,一种自豪感与愉悦的心情随时在心中荡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山脊的小路往回走,水井湾的水井依然坐落在那里,只是再也没有人来挑水了。清凉的泉水清澈见底,清清的泉水里浮现出许多的人影,有壮汉,有街姑,有洗衣的老人。泉水轻轻的诉说着李渡街道人的往事。</p><p class="ql-block">李渡人有个习惯,生活用水从河里挑,吃的水都是在水井湾的古井里挑。这里的进水冬暖夏凉,喝着甘甜,整个李渡镇的人都在这口井里取水。碰到夏季枯水季节,人们整夜在这里排队取水,都不愿吃河里的水。特别是每年的正月初一的早晨,古井边挑水的人排起了队等着取水,盼着把带着一年希望的泉水挑进屋。李渡人说,金水、银水,不如水井湾的的甜水。</p> <p class="ql-block">顺着水井湾的小路,来到了李渡的背街,说是背街其实就是几间条石作基的木阁楼。条石上的青苔昭示着百年老屋的岁月痕迹。虽经岁月的无情摧残,穿斗房却依然不倒,破碎的青瓦散落在地面。破屋里的鸡鸭鹅,嘎嘎、吱吱的叫声给旧屋带来些许生机。旧屋向过往的行人诉说着她曾经的繁景与喧闹。</p> <p class="ql-block">起风了,满面上的雾渐渐地浓了起来,风吹散了雾飘向小街,小镇的李渡又披上了一层薄薄的乳纱。枝头上的小鸟赶紧歇息在温暖的鸟窝里,只留下光秃秃的树枝。</p> <p class="ql-block">街上又有人在鸣放爆竹了,飞舞的红色的爆竹花,又将人们带进了新的一年。我知道,经过三年疫情洗礼的人们,将会铆足干劲加油干,用勤劳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明天,李渡人也会为幸福的明天注入新的活力。</p><p class="ql-block">2023年正月十五于李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