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青原山记

杨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阳明后学 杨少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说起青原山,许多吉安人都知道,也有许多人都去过,但是,当问起青原山的起源、青原山的风光、青原的文化和净居寺禅宗,却很少有人能一一道来。我,一个在外50多年的游子,怀着一颗生我的感恩之心,数上青原山游研,数下图书馆查史,历时月余,写下了这篇《游青原山记》,为吉安的旅游发展,为庐陵的文化传播,尽点绵薄之力,班门弄斧,抛砖引玉……</span></p> <p class="ql-block">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春,我背上行囊,开始了禅宗圣地青原山的游研之旅。</p><p class="ql-block"> 青原山,国家4A级景区,海拔320米,位于江西省吉安市,是吉安市三大名山之一,集佛儒文化于一体,“翠、幽、秀、奇”于一山,被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誉为“山川第一江西景”。唐代佛教禅宗著名高僧行思在青原山开山设场、弘扬佛法,传衍了曹洞法脉、云门法脉、法眼法脉三宗祖庭,开创了独树一帜的青原法系,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禅客来此修行。一时间,青原山漂洋过海,名声大振,曹洞宗更是成为日本佛学之宗,信众千万人。每年,除全国各地游客外,许多外国信众不远千里万里来青原山游学参禅、寻根问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走进青原山,左狮右象,前空后靠,群峰耸立,流水潺潺,一眼望去,草木葱茏,风景如画;中央一盆地,为“农禅苑”,阡陌交通,平整如砥,一垄垄菜地整齐有序,一蓑蓑禅农在田园劳作,一眼望去,菜叶青青,花开似海;往远处眺望,一条银白的溪流(青原溪)从青原山蜿蜒而下,宛若少女婀娜身姿飘曳的裙纱,带来叮咚叮咚的流水声,令人赏心悦目。</p> <p class="ql-block">  进山第一景便是万善桥,原名万盛桥,建于清乾隆年间,单拱跨溪石桥,因“盛”与“善”在当地方言中发音相近,口口相传就成了“万善桥”。据说过了此桥,你就与佛结下了良缘,能事业兴旺,万事顺意。信步过桥,便是曹洞、云门、法眼三宗祖庭牌坊,佛教禅宗传六祖后,形成了“一花五叶”的格局,青原法系独占“三叶”,可谓举足轻重。迎面是文天祥手书“青原山”的石匾(它是净居寺第一块镇寺之宝)红亭,仿古建造,内有两排古朴的木质座凳,供游人歇脚避雨。从红亭前行数百米,有一遗址,是青原山第二道山门,上有清政治家、文学家施闰章题写的“圣域”二字,可惜此山门上世纪被毁,甚是可惜,希望能够修复,还青原山“三进山门”古迹风貌。一路走,一路看,沿途修建了许多人文景观,花香四溢,竹叶清香,草丛中星星点点各种奇花异石(太湖石、黄蜡石等),山水园林,美不胜收。再往前行,就到了第三道山门,上有唐朝著名书法家颜真卿题写的“祖关”匾额(此为净居寺第二块镇寺之宝),关门厚重。左边是待月桥,因位于青原山出谷口,又称谷口桥,夹岸古树浓密,“小桥流水,春风夜月”。过祖关就是迎风桥,清建单拱红石桥,原名金粟桥,两侧树木枝叶茂盛,藤蔓垂挂相连,溪水潺潺,鱼嬉虾戏。万善桥、待月桥、迎风桥是横跨在青原溪上的三座古名桥,为重点保护文物。过迎风桥便是净居寺,迎面是宋朝皇帝宋徽宗御赐,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手书的“净居寺”匾额。净居寺,原名安隐寺,佛教南宗青原法系的发源地。佛教禅宗自达摩祖师一苇渡江来中国传法,传六世六祖,因木棉袈裟消失,六祖后“只传法不传衣”,故有“衣止六祖”之说,而净居寺行思尊称七祖,可见其功德之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进得净居寺,迎面是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手书的照壁石碑“曹溪宗派“,前面是铜铸大香炉,禅客云集,香火旺盛,青烟袅袅,青枝摇曳;两侧是行思禅师当年亲手栽种的大柏树,距今1300多年,枝繁叶茂,高入云天。净居寺三深三进,中轴线依次排列着天王殿、大雄宝殿和毘卢阁。头进天王殿,正面供奉着弥勒佛,笑容可掬,五子围绕,寓意五子登科,是广大信众求善结缘的第一礼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大佛两边侍立着四大天王,肃穆威严;背面是佛教的护法神韦驮菩萨,手柱金杵,护卫佛法。二进是大雄宝殿,迎面是一尊三足铜制大鼎,上刻净居禅寺,左边是一大香炉,供香客烧香拜佛。典型的江南水乡古建筑格式,青砖磨面、雕梁画栋。重檐琉璃歇山顶,蓝灰勾缝马头墙。大雄宝殿建于一水池之上,名曰“放生池“,池内放有多年来信众放生的乌龟和锦鲤等,龟鱼自乐,和谐相处。每当寺僧敲响木鱼端来食物,龟鱼便会蜂拥而至,跃水抢食,好不热闹。大雄宝殿水面三桥,藏风得水,犹如琼楼玉宇立于凌波之上,据说在全国众多寺庙中仅此一殿,实仍礼佛大吉之地。</p><p class="ql-block"> 进到殿内,正面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和药师佛、阿弥陀佛,慈眉善目,普度众生。大殿左右侍立着十八罗汉,威风凛凛;背面是释迦牟尼佛的两大胁侍,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阿弥陀佛的胁侍和继任者观世音菩萨,许多善男信女在此拜佛祈愿,告佑平安。大殿两侧分立钟楼和鼓楼,钟楼藏有净居寺古钟,造于明正德年间,重2500斤。居净居禅寺,听暮鼓晨钟,感受浓浓的禅宗文化。大雄宝殿有东西厢房,东边是伽蓝殿,里面供奉关公,西边是祖师殿,里面供奉达摩祖师。再后面是观音殿、地藏殿、罗汉堂。三进毘卢阁,也叫藏经楼,一楼供奉着十八臂千手观音菩萨,面目慈祥,佛理显现,是做法堂;二楼是藏经楼,藏佛经万卷,有镇阁之宝《大藏经》和《佛祖道印》。</p><p class="ql-block"> 主殿四周拱卫着地藏殿、伽蓝殿、念佛堂、药树堂、功德堂和左右禅房等。院内有一井,名曰“出木井“,相传行思禅师修建此庙时木材不够用,神仙暗中相助,从井里源源不断地冒出木头,直到修好寺庙。见此井此景,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听说佛道不能双修,也不知是真是假?今听到青原山的“神”助净居寺的“佛”,于是余有叹焉,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道曰今生,佛说来世,其理一然。我以为,佛、道是可以双修的,恭敬于事,心诚则灵,观音菩萨不就是先道后佛吗?院内还有一颗1000多年的罗汉松,虬龙似粗犷的树身,一圈圈脉纹扶摇直上,在树巅汇集,犹如净居寺上空朵朵“祥云”,佛法云天。我非常喜欢罗汉松,四季常青,虬枝劲叶,籽结众多。据悉,净居寺有长住僧人数十位,常年来寺庙做义工的居士上千人。</p><p class="ql-block"> 沿后山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上七祖塔,途有一空心樟,两手相抱不能合,历劫不倒,堪称“树坚强“。上到顶上,有卓锡泉,当地人称“聪明泉”,据说是行思大师以锡杖拄地,出水成泉。泉水非常的清澈,说喝了此水人会聪明,有心的朋友可自带水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青原山灵不灵?你只要看卓锡泉旁边的千年荆树即可。相传行思当年求学拜佛,路过青原山,看到此地山青水秀,草木似有灵性,便随手拆了一根荆条,倒插进土里,心中默念,此地若为灵地,树当会活。许多年后,行思再次回到青原山,惊喜地发现,倒插的荆条居然成活了,不仅成活了,还长成了大树。据记载,该古荆树活了1200多年,实为历史之罕见,只可惜毁于一场无知的劫难,甚是可惜,现在见到的是寺僧从青原深山中移植过来的。荆树到处都有,能不能倒插成活,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回家一试。再往前走就是行思归真的“七祖塔”。行思,佛教禅宗第34代禅师,俗姓刘,吉安严田人,自小聪慧,悟性极高。师六祖惠能,成为他的首座大弟子,侍奉祖师15年,奉师命弘化一方,回乡传法,广招门徒,教化民众。他大力弘扬六祖“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修持学说,倡导佛儒相济的禅宗文化,他的“庐陵米作么价”,引来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的“庐陵米贵贱,传与后人猜”的著名诗句,成为当时轰动一时的公案。行思禅师在青原山开堂弘法28年,深受当地民众爱戴,圆寂后葬后山。鉴于行思的高德和修为,后人打破“传法必传衣”的佛规,尊行思为“七祖”。唐玄宗敕建“七祖塔”,归真塔内;唐僖宗赐谥号“弘济”,亲题“弘济禅师归真之塔”。“七祖塔”六面七级,各面绘有各禅祖画像,神态大方。我去时,有一师傅在行转塔礼,我跟随师傅,转塔礼佛,瞻仰各位禅祖遗容,肃然起敬。大名鼎鼎的鉴真和尚慕净居寺大名,曾拜谒七祖塔。据说,鉴真和尚五次东渡失败后,情绪非常低落,折返路过吉安,下榻净居寺,潜心修炼,“顿悟”佛法,第六次东渡,便一举成功。</p> <p class="ql-block"> 从净居寺出来,往右走不远便是阳明书院,建于明正德年间,距今500多年。阳明书院占地12亩,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有传心堂、五贤祠和魁星阁等著名建筑。文章节义氛围浓厚,家有读书之人,可来阳明书院,观寒窗苦读人,听朗朗读书声,感受浓浓的儒家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定会受益匪浅。 王阳明,儒家重要代表人物,心学创始人,是公认的中国历史上三大圣人之一,立下“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当年,他被贬复出,任庐陵知县,主政初时,受“庐陵好讼”风气和刁民滋事的困扰,苦无良策。他深知“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而“明心见性”的禅宗文化无疑与他的心学理论不谋而合。于是,他结合贵州龙场悟道,“心即理“、“知行合一”的心学理论,“静处体悟,事上多磨”,在青原山净居寺旁设立书院,传播心学,教化民众。“心中有良知,满街皆圣人“,王阳明的心学极大地感化了当地百姓,更是教化了邹守益、聂豹、欧阳德、罗洪先等一大批吉安人引以为傲的心学大师、贤德之士,造福了一方百姓。阳明书院成为全国讲会中心,与豫章书院、白鹭洲书院等全国知名书院齐名,被誉为“东南邹鲁、西江杏坛”。</p><p class="ql-block"> 肃立在王阳明塑像前,我久久不愿离去,深有感触:有道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什么是表?表率模范也。王阳明无愧于“表“的典范,他的“达致良知”心学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色,更是指引人们处事修行的明灯。正如如今唱红大江南北的《早安•隆回》那样,你就是那夜空中最亮的星星,照亮我一路前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青原山也是一座红色的山,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及毛泽覃曾在此领导中国革命,创办了红军学校、红军医院,留下了光辉的足迹。毛泽覃,毛主席的三弟,井冈山会师重要联络人,红军卓越的指挥员,在青原山净居寺支持创办了红一方面军后方医院,收治红军伤病员1000多人。毛主席曾亲访净居寺,看望慰问红军伤病员。红军学校、红军医院,为井冈山革命摇篮的建设,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值得后人永远铭记。</p><p class="ql-block"> “青清青原山,净静净居寺。”站在青原山游客服务中心的山口,我深有感悟,想起了七祖行思大师兄神秀的一首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惹尘埃。”是啊,人生何尝不是“时时勤拂试”呢?就要开车返程了,回望如黛的青原山,我浮想联翩,一个十年前还是草里藏珠的深山,如今已建设成全国文化名山,有佛教文化,有儒家思想,有道家传说,还有红色文化,为青原山景区开发建设的吉安市委、市政府,青原区委、区政府和区政协的干部和工作人员以及山前村深明大义的老表点赞;同时,我也感到非常自豪,我的几位亲人也参加了青原山景区的规划、拆迁和建设,把智慧和汗水洒在了这片红色的土地,深深地感谢你们!你们是传播庐陵文化的使者,你们是建设美好吉安的坚兵,是你们真诚的付出为530万吉安人民打造了一个城市大花园,使大家有了一个佛儒研学、生态疗养和休闲养性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 青原山,一座明心顿悟的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3年春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作者,杨少文,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于吉安市吉安县天河镇,70年代随父母外出,曾任某国有企业工人报记者、党委工作部负责人,在国家级及多家省级、市级媒体上发表过文章,参赛作品多次获奖。</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