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题记】本文完成已经有些日子,原来恐有不当而未曾公开,只按被分享可看的方式,发给了很少的朋友作参考,同时期望能得到他们的指教。今天在微信中看到介绍山西裴柏村的视频,经进一步查阅资料得知:在中国两千多年历史长河中,裴氏家族“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在上下二千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代有伟人,彪炳史册。”曾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其他官吏数千人,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绝无仅有。著名史学家欧阳修,在编纂的《二十五史》中《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将裴姓宰相世系首列第一,可见裴氏列祖列宗功勋卓著,历史地位之显赫。一代伟人毛泽东也高度赞誉“裴氏家族千年荣显,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家族”。最让人震撼的是:裴氏有家族家规:“子孙考不中秀才者,不准入宗祠大门,凡贪官污吏,死后不能葬入家族祖坟”,因而裴氏官吏竟无贪腐。足见家族家风,对个人品行影响是何等巨大,宗祠文化对中国历史和文化进步,曾起过难以想象的正向推动作用。至此亦消除了我心存的顾虑,遂将本文公之于众。</span></p> <p class="ql-block"> 2018年5、6月,我随何智亚先生去意大利中南部旅游考察,加之多年在国外参观教堂的所见所闻,有一些感悟。今年春节期间翻看当时写的《美篇》文章,受其中有些感慨启发,觉得某些观点和设想,可作为提案建议,供我国文旅部门和国家相关机构参考。我曾在《意大利中南部纪行(3)蒙雷阿莱》一文中写道:以前只是在小说或电影、电视上了解一些西方人在教堂举办婚礼的习俗,和今天亲历这对新人结婚的现场,感受是大不一样的。2015年在威尼斯一座小教堂里也遇到过举办葬礼的场面,当时也是感慨良多。洗礼、成人礼、婚礼、葬礼这些人生最重要的时刻,西方人都是在教堂里完成的。那神圣、庄严、平静又不奢糜的仪式让人终身难忘。看来教堂不仅是他们安放精神和灵魂的所在,还是承载他们人生中最重要时刻,举行庄严仪式的当然载体。</p> <p class="ql-block"> 反躬自问:我们的载体在哪?难道是在那些已经变味的寺庙,天价的安乐堂,闹哄哄的星级酒店多功能厅,遍及城乡的中西餐厅大堂,乡野坝坝宴及香烟缭绕、纸钱灰升腾的墓地里吗?什么样的载体,才是彰显、安放我们民族精神,及其灵魂的所在?以及举行人生重要仪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个人认为:这问题关乎每个人的生老病死,当是我国文化建设,首先应该解决的最重大、最实际和涉及所有中国人的最基本问题之一!以前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姓氏祠堂,本是安放家族灵魂和信仰的地方,但已被一场文革彻底摧毁。不可否认,宗祠制度里有很多文化糟粕,封建迷信,宗法私刑,家长旧制等等,应当被批判、涤清、分析、研究和揭露,更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发扬光大,传承创新,大力弘扬。但以当时个人好恶或短视,来对待宗祠文化现象,特别是造反派那些知之甚少的革命小将,在怒发冲冠的激情中,采取暴烈行动,彻底将其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的泄愤,十足是迷途上的败家子、不肖子孙和地痞流氓,数典忘祖的行为,像泼洗澡水,把婴儿也泼出去一样,强行割断了中华民族数千年传承积淀形成的文明基因,对后世的影响难以评估,违害极大,至今其躯体上的伤口仍难愈合!</p> <p class="ql-block"> 余以为:应在城市社区和乡村,规划重建《百家祠堂》,作为老百姓祭祖、庆生、结婚、受洗、丧葬,文化博览,举办成人礼等等的公共文化载体,并由专门文化机构对功能、仪式等等进行顶层设计引导规范,使其成为具体落实习总书记,有关民族文化复兴指示的行动,成为文化传承、教育子孙后代、破除封建迷信、树立正确三观、传播正能量、提高民众综合素养,寓教于乐的人文建设基地。还可将社区管理、街道办事处,文化馆等等功能纳入其中,统一规划设计,集中进行管理。</p> <p class="ql-block"> 经反复思考认为:《百家祠堂》名称可能太过传统和单一,容易被人误读误解误判为:简单恢复宗族祠堂的家族行为,因此建议将其改称《黎元祠》、《黎元堂》或《黎元殿》。“黎元”指的是百姓、民众。出自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变救》:“救之者,省宫室,去雕文,举孝弟,恤黎元。”晋·潘岳《关中诗》:“哀此黎元,无罪无辜。”南朝·梁·江淹《为建平王庆江皇后正位章》:“黎玄凑仁,云祗宅庆。”故此黎元亦可称作黎玄。</p> <p class="ql-block"> 2021年1月11日,习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题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指出:“古人说,天地之大,黎元为本。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天地之大,黎元为本”这句话,出自唐太宗李世民所作《晋宣帝总论》,意思是说:天地之大无所不包,惟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p> <p class="ql-block"> 在遍及城乡的《黎元祠》里,可供奉无数先贤哲人,昭彰其事迹,塑造其形像,展陈其文物,并集民族文化之大成于一堂。可广泛征集民间收藏及文物,大量招纳志愿者,凝聚民心,精雕细琢,慢工出细活,像无数西方教堂那样,通过民间参予,不断完善,修建几十年甚至数百年,让它成为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文化的圣殿,建筑精品及民族民俗民风民间博览馆,使之成为最平易近人,与人人有关的城乡文化建设发展基础设施。更期望本文提议能得到相关部门及领导的重视,能将这个粗浅的设想,变成可实现的宏伟蓝图,让中华民族每一个黎民百姓,精神有所依靠,信仰有所寄托,灵魂有处安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灵魂何处安放》</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全文)</p><p class="ql-block"> 2018年5、6月,我随何智亚先生去意大利中南部旅游考察,加之多年在国外参观教堂的所见所闻,有一些感悟。今年春节期间翻看当时写的《美篇》文章,受其中有些感慨启发,觉得某些观点和设想,可作为提案建议,供我国文旅部门和国家相关机构参考。我曾在《意大利中南部纪行(3)蒙雷阿莱》一文中写道:以前只是在小说或电影、电视上了解一些西方人在教堂举办婚礼的习俗,和今天亲历这对新人结婚的现场,感受是大不一样的。2015年在威尼斯一座小教堂里也遇到过举办葬礼的场面,当时也是感慨良多。洗礼、成人礼、婚礼、葬礼这些人生最重要的时刻,西方人都是在教堂里完成的。那神圣、庄严、平静又不奢糜的仪式让人终身难忘。看来教堂不仅是他们安放精神和灵魂的所在,还是承载他们人生中最重要时刻,举行庄严仪式的当然载体。</p><p class="ql-block"> 反躬自问:我们的载体在哪?难道是在那些已经变味的寺庙,天价的安乐堂,闹哄哄的星级酒店多功能厅,遍及城乡的中西餐厅大堂,乡野坝坝宴及香烟缭绕、纸钱灰升腾的墓地里吗?什么样的载体,才是彰显、安放我们民族精神,及其灵魂的所在?以及举行人生重要仪式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个人认为:这问题关乎每个人的生老病死,当是我国文化建设,首先应该解决的最重大、最实际和涉及所有中国人的最基本问题之一!以前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姓氏祠堂,本是安放家族灵魂和信仰的地方,但已被一场文革彻底摧毁。不可否认,宗祠制度里有很多文化糟粕,封建迷信,宗法私刑,家长旧制等等,应当被批判、涤清、分析、研究和揭露,更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发扬光大,传承创新,大力弘扬。但以当时个人好恶或短视,来对待宗祠文化现象,特别是造反派那些知之甚少的革命小将,在怒发冲冠的激情中,采取暴烈行动,彻底将其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的泄愤,十足是迷途上的败家子、不肖子孙和地痞流氓,数典忘祖的行为,像泼洗澡水,把婴儿也泼出去一样,强行割断了中华民族数千年传承积淀形成的文明基因,对后世的影响难以评估,违害极大,至今其躯体上的伤口仍难愈合!</p><p class="ql-block"> 余以为:应该城市社区和乡村,规划重建《百家祠堂》,作为老百姓祭祖、庆生、结婚、受洗、丧葬,文化博览,举办成人礼等等的公共文化载体,并由专门文化机构对功能、仪式等等进行顶层设计引导规范,使其成为具体落实习总书记,有关民族文化复兴指示的行动,成为文化传承、教育子孙后代、破除封建迷信、树立正确三观、传播正能量、提高民众综合素养,寓教于乐的人文建设基地。还可将社区管理、街道办事处,文化馆等等功能纳入其中,统一规划设计,集中进行管理。</p><p class="ql-block"> 经反复思考认为:《百家祠堂》名称可能太过传统和单一,容易被人误读误解误判为:简单恢复宗族祠堂的家族行为,因此建议改称《黎元祠》、《黎元堂》或《黎元殿》。“黎元”指的是百姓、民众。出自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变救》:“救之者,省宫室,去雕文,举孝弟,恤黎元。”晋·潘岳《关中诗》:“哀此黎元,无罪无辜。”南朝·梁·江淹《为建平王庆江皇后正位章》:“黎玄凑仁,云祗宅庆。”故此黎元亦可称作黎玄。</p><p class="ql-block"> 2021年1月11日,习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题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指出:“古人说,天地之大,黎元为本。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天地之大,黎元为本”这句话,出自唐太宗李世民所作《晋宣帝总论》,意思是说:天地之大无所不包,惟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p><p class="ql-block"> 在遍及城乡的《黎元祠》里,可供奉无数先贤哲人,昭彰其事迹,塑造其形像,展陈其文物,并集民族文化之大成于一堂。可广泛征集民间收藏及文物,大量招纳志愿者,凝聚民心,精雕细琢,慢工出细活,像无数西方教堂那样,通过民间参予,不断完善,修建几十年甚至数百年,让它成为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文化的圣殿,建筑精品及民族民俗民风民间博览馆,使之成为最平易近人,与人人有关的城乡文化建设发展基础设施!更期望文中提议能得到相关部门及领导的重视,能将这个粗浅的设想,变成可实现的宏伟蓝图,让中华民族每一个黎民百姓,精神有所依靠,信仰有所寄托,灵魂有处安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重庆市渝中区原政协委员周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3年2月7日完稿于重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中图片均为本人拍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本文作者周毅】笔名东方博毅,越人后代,祖籍宁波,生于重庆,理工男,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道桥系和建筑系;1975年至1978年在丰都县当知青;1997年至98年初,在中共重庆市委党校97青干班学习;曾担任过重庆市渝中区政协委员。现任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理事,地域建筑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山地建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建筑学院名誉院长;重庆交通大学客座教授;重庆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专业委员会委员;曾担任过重庆市设计院副总建筑师,海南分院副院长,第二建筑设计所所长。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重庆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西部设计院)总经理、总建筑师,周毅工作室主任;重庆建筑工程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副院长,执行总建筑师,董事,兼三分院院长,其间兼任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建筑学院院长近八年;退休前任重庆同和建筑设计事务所董事长,总建筑师。从业近四十年来,担任总设计师和项目设计主持人,亲自完成过近两百来项复杂且具有重大影响的重点项目设计,获得过詹天佑奖、鲁班奖、城市标志性建筑设计奖、世界华人建筑师设计奖等,撰写和发表了《吊脚楼,一座城市的故事》、《大型国际会展中心设计初探》、《关于加快调整和完善重庆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思考》、《感悟山水文化》等学术论文。60岁退休赋闲,喜欢摄影、旅游、阅读、写作、唱歌、弹琴、做饭,平凡度日自得其乐。</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