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故事——古老的传统手工艺(五3班陈维昊)

龙华实验2018级3班凌云中队

<p class="ql-block">  这个平凡而又特别的新年,我随着父母来到家乡—江西萍乡。传说公元前400多年的春秋时期,楚昭王渡江得一又圆又赤的果实,遣人问于孔子,孔子告知此谓萍实。此说载于古籍《孔子家语》。故此,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萍乡建县得名,乃萍实之乡之意。萍乡市境内非遗资源众多,截至2017年,萍乡市共有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项省级非遗项目。今天我带着大家来看一看位于萍水河畔的南正街。</p><p class="ql-block">映入眼帘的是是一座高大的花岗岩制作的牌坊,左右两副楹联分别写的是着“群山树色平依槛,一道江流曲抱城”。出自清代罗淳祚诗作《萍实桥忆古》“客到桥南别有情,吴时萍实晋时名,群山树色平依槛,一道江流曲抱城。” 诗中描写了一条柔美风韵的萍水河,走过春秋冬夏,见证昭平变迁。</p> <p class="ql-block">  大家正观看着牌匾,被横匾上第一个字难住了。写的是“淑清气爽”四个字。出自宋代理学家刘清之所作《萍乡县学记》:“袁之西南,有县萍乡,山水淑清。罗霄杨岐,秀气所挺,硕儒鸿生。”一首首古诗中,我看到了一个温文尔雅的萍乡。</p> <p class="ql-block">  牌坊的背面有两副楹联分别是“碧水苍山俱过化,光风霁月自传神。”出自明代王守仁(即王阳明)诗作《萍乡道中谒濂溪祠》“碧水苍山俱过化,光风霁月自传神。千年私淑心丧后,下拜春祠荐渚蘋”。</p><p class="ql-block">“翠微不闭楼台出,清吹频回水石喧”。出自唐代唐廪(萍乡第一位进士,长平人)诗作《杨岐山》逗竹穿花越几村,还从旧路入云门。翠微不闭楼台出,清吹频回水石喧。天外鹤归松自老,岩间僧逝塔空存。重来白首良堪喜,朝露浮生不足言。楹联上的字,我也只能勉强认识几个,看不懂是什么意思?</p> <p class="ql-block">  来到南正街广场中央,便会看到立于广场中间的三面傩雕像。花岗岩雕刻的傩面具威武雄壮带着一丝神秘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  “傩"起源于我国古代驱鬼逐疫的原始宗教活动仪式,后来慢慢演变成祈祷与逐疫、娱神娱人的一种民间艺术形态。"傩"原始古朴,扎根于群众土壤之中,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虽然夹杂着一些迷信色彩,却无损于其艺术灵气。</p> <p class="ql-block">  沿着街往里走,路边出现了各种古老的传统手工艺雕像。这幅雕像是手艺人修补油布伞时的场景。只见他弓着背弯着腰戴着一副老花镜。用油涂抹着伞布,神情专注。</p> <p class="ql-block">  古代土法碾布——真实的还原出老式碾布的样子。在染铺里打造出一块马鞍形的青色巨石,染匠双脚踩在碾石的两端,双手握住护架,双脚左右来回蹬动碾石。被滚压过的布正反分明,平滑光亮。</p> <p class="ql-block">  推洋炭——旧时成年男子肩挂绳子,手推土车,小孩在前面拉车为生。男子腰系长布巾,脚穿草鞋,车把上挂着一只盛饭的竹筒,土车上满载着一车洋炭,车前一小孩用力的拖绳子拉车。看到这种场景,我就想起爷爷说他们很小的时候都干过这种活,帮助家里挣工分。</p> <p class="ql-block">  土法榨油——几位工人抬着粗粗的木棍用力地撞着榨油机。香油从榨油机中流了出来,落在油桶下的盆子里。</p> <p class="ql-block">  雕花果—一种十分有趣的工作,老奶奶拿着一把小刀,在柚子皮上刻出各种各样好看的花纹。有的是三角形,有的是正方形,就像一片片美丽的窗花一样。雕刻好花纹后以糖水浸泡、晒干成型。好吃又好看的花果就做好了。</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这一些雕像,我不禁感叹道,虽然没有现代科技工艺,上百年前的工人们依旧用自己的智慧生产出符合那个时代的劳动生产工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