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石门口

在路上

<p class="ql-block">家乡的石门口</p><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周塆,与小界岭相临,达界湖北,是个一脚跨两省,三不管的地方。周塆原本姓周的人多,据说有一赶地先生路过此地,看出此地将来会出朝中娘娘,心怀不善的地先假意说是在石门口要是建一石桥会更好,可不知地先是为了破地,以至于周姓人家衰败,今日无人。</p><p class="ql-block"> 家乡周塆是一个自然的小村落,四面环山,门前一小河流过。四五十年代,有两条进出村庄的道路,一条是沿着南北方向顺着村庄竹林向西北,一条就是石门口,正对着村庄。后来人们都说石桥实际上是扁担箭,人们肩挑行李物品时都会在石门口的石桥上换肩,扁担如同箭一样,正好射向村庄。周姓人家的衰败似乎有些道理。后来,周塆陆续又迁来了张姓邓姓何姓胡姓人家,据说有的是从湖北迁来的,有的是兵荒马乱的年代跑反躲在这里定居下来的。</p><p class="ql-block"> 一代又一代的周塆人过着平民百姓的日子,以农为生,一年盛势一年。</p><p class="ql-block"> 家乡的石门口,两岸青山相对,有石桥,有日日流淌的泉水,有送子娘娘庙,有歇脚喝水的水井。。。。。。石门口碗延曲折的小路,用石板铺路,在原石上凿台阶,独轮车的石巢光亮可见,记录着那个年代路上物品交易的繁荣。</p><p class="ql-block"> 家乡的石门口,前后都不着村,害怕走夜路的人是没法走石门口的。踏在石板路上,夜里寂静的时候,会有回音,令人毛骨悚然,进退两难。在那个没有电视机,没有电灯,没有文化生活的年代,周塆人如全国所有农村一样,以看露天电影为主要精神补给。周塆地处优势,路过石门口,走过石桥,三五分钟就会直达湖北省,去外省看夜场电影。每次看完电影,就到夜里十点左右,遇到月圆之夜还好走,要是月初月末,人们会带着火把或手电筒往回赶,行走在石门口的石桥上,那时候,小孩子和胆小的会走在队伍的中间,胆大的男士走在最后面。偶尔,队伍里会有人大声尖叫,弄得整个队伍相互尖叫,尖叫声,欢乐声在石门口的山谷中回荡。</p><p class="ql-block"> 如今,石门口左右的青山依旧,河水长流,石桥像位老人健康的躺着,承载着风雨。一代代的周塆人,沐浴着改革的春风,在党的惠农政策下,迈着铿锵有力的时代步伐,摆脱贫困,实现小康。土屋变楼房,家家有爱车,户户通网络,人人有手机,吃上了自来水,用上了长明电。如今,美丽乡村人人皆知且落实见效,垃圾定点放,鸡猪搞圈养。石门口的石板路被尘封,也告别了肩挑背驼的时代,而扁担箭的说法也自然灭失,周塆正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卷入美丽乡村时代大潮。</p><p class="ql-block"> 站在周塆的村头,遥看着石门口的石桥,记忆里总会有儿时的感觉。如今,知道石门口故事的人少了,能讲石门口故事的人老了,乘着月色高举火把走夜路的队伍没了。石门口没了往日繁荣,它的被冷落被抛弃,正是历史的进步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所必然。</p><p class="ql-block"> 家乡的石门口,只有在秋冬季节,石门口的石桥才能清晰地与村庄对视,春夏时节满山青翠,石门口被隐藏在青山绿水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