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天自春

宋建学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宋建学</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3-2-6</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瘦西湖五亭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瘦西湖静香书屋</p> <p class="ql-block">        2023年1月31日至2月6日,我们游学扬州和镇江,期间游瘦西湖,探个园、何园,访学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乘轮渡滚装船过长江下镇江,寻访金山寺,拜谒北固楼,当然也有画舫夜游大运河,小巷品尝淮扬菜的悠然,还在雕梁画栋的书场听扬州评话,在春雨霏霏的街道感受扬州十里大堵车!7天的漫游慢生活,听市井乡音,发书生之叹,咀嚼人生,感怀历史。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壶天自春</b></p> <p class="ql-block">  我对扬州最深刻的印象总结成一个字就是“小”。这个“小”是一种低调内敛,是小中见大,是精挑细琢,当然这个“小”也隐含着目光高远,心怀天下。</p><p class="ql-block"> 清代杭州学者、藏书家汪沆把家乡的西湖和扬州的保障河做了对比,并最早在诗中提出“瘦西湖”一词,这一传神的称谓便流传至今。瘦西湖名称中这个“瘦”字显现出扬州的谦虚、低调。瘦西湖上有小金山,扬州城内有小盘古;其他地方的人把豆腐切成块,扬州人把豆腐切成丝……扬州处处显现着“小”!</p><p class="ql-block"> 在寻访各处园林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震撼的感觉:几乎所有园林大门都非常低矮、不显眼,我相信这决非偶然,而是一种特殊设计。在长长的巷子中,一堵高高的墙上只开很小的一个门,没有高高的台阶,更没有雄伟的门楼。只有走进这扇门,才会发现曲径通幽,雕梁画栋,花团锦簇,层峦叠嶂!何园甚至有1500m长的二层连廊,是“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的真实存在,只有进到宅院才能发现这里庭院深深,也许这就叫“城府”吧!这让我不由想起了“闷声发大财”,这是一种人生选择,这是一种处世智慧,让我理解了富甲天下的盐商低调内敛的行为方式,也从中窥见他们城府深深深几许!</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东关街上个园大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沧海桑田</b></p> <p class="ql-block">  很多人都听说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指的是在黄河河套地区由于河道经常变动,同一个位置在不同历史时期却可能会分别处于河东或者河西。我以前听过一个相声,说风刮得太大了,把家里的井吹到了墙外!后来解释说院墙是芦苇编的,大风把墙吹跑了,井就从墙里变成墙外了。这类匪夷所思的故事竟然在扬州和镇江真实地发生了!</p><p class="ql-block"> 扬州城南有个瓜州渡,晋朝时才由于泥沙堆积露出水面,由于形状如瓜故名瓜洲。瓜洲历史上是古代大运河和长江十字交叉口,是南来北往的客商与迁客骚人的集散地,多少骨肉别离、宦海沉浮的故事在这里上演,也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因此扬州又称为诗城。然而,千年的江水冲刷使瓜州渡在清代光绪年间彻底沉入长江之中,烟消云散!相反地,镇江金山原来是长江中的一个沙洲,长年累月的泥沙堆积终于使金山与镇江陆地相连,换句话说,长江给镇江冲来了一座金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江天禅寺(金山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长江南岸北固楼</p> <p class="ql-block">        这种沧海桑田、天道轮回是不是也暗合了人世间的风云际会,壮志难酬?我凭吊北固山的主要动因是因为中学时代学过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其中的名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里边的铁马雄风、壮志难酬至今令我印象深刻。从北固山脚下走到山顶,大约每隔50米左右就有一面旌旗,上边会有一首古人关于北固山、北固亭的诗词,但令我惊讶的是这么多的诗句中恰恰没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而所有的旗帜无一例外都在重复宣传甘露寺刘备招亲的故事。辛弃疾 “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时历史才过去仅仅43年,很多人已经不愿再记起这些了;千年之后,人们更不愿记着这些事吧?雨打风吹,时过境迁,人们总是有选择地去记忆,有选择地去忘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模仿与创新</b></p> <p class="ql-block">  这些年来中国社会关于创新的呼声越来越高,意识越来越强,这一点令人欣慰,这是中国走向世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当然,发展初期的模仿、山寨也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过程。以前我发现全国各地每一处旅游景区外面售卖纪念品的摊位,左邻右舍间几乎完全一样,纪念品没有特色,这样的生意也很难作。</p><p class="ql-block"> 扬州有了石涛这个扬州八怪的先师,叠石造园成为富商中的流行风尚,但大多数人只模仿而没有创新。我先后探访过扬州几个著名园林,发现造园的手法和场景几乎相同:遍植花木,叠石成山,雕梁画栋,楹联明志,这些都是共同的元素。几个园子虽然情趣略异,但基调相近。我相信很多探访过这些园子的人最终印象会有些模糊,将不同的园子混淆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片石山房</p> <p class="ql-block">        这种造园的手段就像现在韩国的整容术一样,千人一面,虽然很美,但缺乏特质,给人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看得多了就会有些审美疲劳。反观西方世界,在科学研究和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都追求创新,敢于标新立异。有时我们会看到一些不可思议的研究课题和社会时尚,有些不过是昙花一现,过眼云烟;但仍然会有一些异想天开的构思最终成为经典,改变世界,影响历史。电影大师卓别林批评过有声电影,爱迪生攻击过法拉弟,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一开始也不看好ChatGPT。但这些被先师质疑者并不止步,反而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终于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做成了经典。我们需要这样的标新立异,我们需要这样的创新精神。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瓜州渡镇河铁犀</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春雨霏霏中离开扬州,回到郑州却春风和煦。</p><p class="ql-block">        愿疫情过后千里江山,天朗气清!</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