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攻作战中的速胜 防御作战中的持久

军营十年

<p class="ql-block">进攻中的速胜 防御中的持久</p><p class="ql-block">一一《孙子兵法》作战篇读后感(2)</p><p class="ql-block"> 《孙子兵法》作战篇,主要阐述了进攻作战的问题,当然,关于进攻作战问题,孙武在以后的篇章还会结合防御作战讲述,如“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的论述。就“作战篇”而言,则主要谈进攻作战。</p><p class="ql-block"> 此篇,基本是四个小章节,而每个小章节,都有其具体内容。</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小章节,主要讲了战争的准备与速战速胜的重要性。“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当时冷兵器时期的战争准备尚且如此,现在的战争准备耗费更加巨大。</p><p class="ql-block"> “其用战也胜”,孙武针对战争准备的复杂性,提出了:军队作战,贵在速胜的论点。并从“久暴师则国用不足”,“诸侯乘其弊而起”内外两个方面,阐明了为什么要注重进攻作战中的“速胜”。</p><p class="ql-block"> “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岁月荏苒,2500多年过去了,中外无数的战例,都在印证着孙武的这一论断。</p><p class="ql-block"> 同时,从另一个方面,诠释了防御作战中的持久性,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思维方法。</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中,“芦沟桥事变”之后,日军提出了“短时间内占领中国”的构想,他们深知,日军的优势在于快速达成战略目标。(这一点,在阅读“太平洋战争”的章节中,都已阅读到。)根据当时的局势,毛主席在延安发表了《论持久战》,针对进攻作战中的速决与防御作战中的持久,进行了详细论述,如防御中的运动战与游击战,防御中的进攻战,敌后根据地的建立等,全面的指导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而整个抗日战争的进程,正如毛主席预见的那样。</p><p class="ql-block"> 启示:《孙子兵法》计篇这个章节,在讲述进攻作战问题的同时,也揭示了防御作战中值得深思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孙武在“作战篇“第一个章节结束时,发出了“故 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的警言,是“计篇”慎战思想的继续,既:“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尽显朴素的军事辩证思维,而这一思维方法,孙武在下面的篇章中归纳为:“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提示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应注重正反两个方面。而与孙武同一时代的老子,则也在《道德经》中提出了“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这一朴素的哲学思想。</p><p class="ql-block"> 智者的思维,没有时空的界线,所见总是略同,二千多年后,毛主席又写出了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军事名著《论持久战》,军事哲学思想尽显其中。</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小章节,重点阐述了进攻作战中的后勤保障内容,提出了“取用于国,因粮于敌”的论点。</p><p class="ql-block"> 第三个小章节,重点谈的是作战中应该注意的四个方面。一是激励士气,让士兵认识到敌军是多么残暴与可恶,不杀之,不足以泄愤,“故杀敌者,怒也”。如上世纪70年代那场对越反击战,战前的动员教育,差不多都是越军在边境作恶多端的暴行,彻底激起了我国民众与参战官兵的愤怒。二是进攻作战时,应注重摧毁敌方的防御设施,夺取可以为我所用的物资。三是奖励作战勇敢并有战绩的官兵。当我们回顾古代史时,会发现:元攻宋,清攻明,每攻取一个城市,参战官兵就会分到一部分抢掠的财物。元灭宋,清灭明,几乎就是杀戳与抢掠,游牧民族进攻农耕民族的目的就是抢,不给就抢,占领后就奴役。海洋民族也是这种德行,都是人模狗样的海盗,看谁家的东西好就想抢过来。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被掠抢,被奴役的民族史。1949年以后,中国人才真正挺起腰杆,用伟人的话说:“站立起来了!”用老百姓的话说:“龟孙们,再来抢个试试,谁抢打谁”。</p><p class="ql-block"> 四是善待俘虏。“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言外之意:不善则不能养,养着就是祸害。当我们翻阅抗日战争史时,这方面的教训特别深刻。很多日本兵宁死不投降,只有干掉,当时的国民党军与八路军都是这么干的。</p><p class="ql-block"> 第四个小章节,仍然强调了“兵贵胜,不贵久”,并提出了将帅修养的重要性,“故知兵之将,民之司民,国家安危之主也。”再一次阐明了“不打无把握之仗,不打无准备之仗”的慎战思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