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青白江区城厢古镇

塞上飞雪

<p class="ql-block">城厢镇位于四川成都平原东北部,距成都市31公里,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镇,是成都周边唯一拥有县治格局的小镇,自古也是小川北道上的商贸重镇和军事要地。因仿制成都的龟背格局而被称为小成都。在一千五百多年变迁中,有幸保存了成都周边绝无仅有的县治格局,县衙、城墙、护城河、文庙、武庙、书院等配置完备,堪称一绝。</p> <p class="ql-block">城厢古镇,1600年前,开始作为驿道出现在历史记载之中;在1400年间拥有县制史。在城厢,能看见时间流动的脉络:宋代的街巷格局、明代的觉皇殿、清代与民国的建筑群仍然能看见往昔的轮廓与细节;三线建设时期,天马轴承厂、四川省钢锉厂、四川粮油机械厂等一系列工业厂房落户在这座镇上,曾让青白江一度成为成都经济最富有的地方;随着青白江区域经济转型,传统工业退出,几十年后的今天,小镇复归平静,留下的工业遗址和4街32巷64院的古镇遗存一起,成为这座城镇繁华与落寞的物证。西街的石板路和木板门,茶馆中喝茶的原住民,被青苔染成渐变色的民居,成都地区现存唯一一座县级书院—— 绣川书院,气势恢宏的武庙,见证抗日历程的邓公楼,培养一代又一代学子的原金堂县立中学校大门…仍然在讲述城厢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城厢如今隶属于成都市青白江区,与金堂赵镇毗邻。曾经作为今天县县衙所在地,因此与金堂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乘公交车Q4或者902十几分钟可达,因此便成为我们无处可去时的临时去处,周末如果没有其他行动计划,城厢古镇逛一圈,还美其名曰“视察一下古镇复建工程”。</p> <p class="ql-block">这里也是著名的客家聚居地,大量移民家族在此聚居繁衍。宗祠,居民院落,会馆如散落的珍珠随处可见:陈家宗祠、罗家宗祠,何家大院、米家花园。</p> <p class="ql-block">在改造中的老院子地下疏浚管网,如同考古现场一样。其实也就是考古现场。</p> <p class="ql-block">西街商业街上的这些老房子,成了危房,政府统一组织改造,去年来的时候还能吃上的蒸米糕,如今商家不知道搬哪里去了。</p> <p class="ql-block">陈氏宗祠是个大院子,如今里面改做餐饮茶室了。老房子古风犹存。四川的商家这一点比较好,你来里面参观、拍照,即使不消费,人家也不问,也不烦,也不管你。</p> <p class="ql-block">雕花的山墙,古朴的门楼。单单这砖缝的整齐、细密,看上去都令你惊叹古人烧砖技艺和工匠砌筑功夫的精湛。</p> <p class="ql-block">我特别喜欢这个小耳房,哪怕有一间也行啊,特别接地气。</p> <p class="ql-block">这个格子墙是川西民居典型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在西街西端头,有修葺一新的“三清观”。这座始建于1612年的道观由当时城厢镇富豪出资修建,占地近1000平方米。这个建筑正门位于南面,得从戏台下面柱阵中间进入,有较大内庭空间,站在院内可以看见百年老戏台。</p> <p class="ql-block">观内有二棵多年的海棠树,要在二月底开花。去年刚刚去海棠公园看过海棠花儿,结果到这里来也赶上海棠盛开。今年时间还早,海棠含苞待放,找遍了整棵树,还真找到一朵记错时间的花朵。</p> <p class="ql-block">这种叫贴梗海棠</p> <p class="ql-block">道观里面的匾额都是信众捐赠的</p> <p class="ql-block">金堂县政府,民国时期在老县衙的旧址兴建的,解放后金堂县人民政府继续在此办公,1950年10月迁址金堂赵镇。所以那个红五星是后来贴上去的。</p> <p class="ql-block">彭家真烈士专祠。</p> <p class="ql-block">邓公楼是民国时期的建筑。原来是一所教授新教育的学校,1937年川军将领邓锡侯在此召开过军事会议,研究决定出川抗日,因此命名邓公楼。</p> <p class="ql-block">川军,为民国期间四川军阀地方部队。共有350余万川军出川抗战,约占全国出兵抗战军队总数的1/5,是除国民党中央军外的第一大地方武装,几乎参加了抗战中的所有大型战役。解放战争时期,1949年12月9日,川军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等将领发出起义通电。其后,范绍曾、冷寅东、王缵绪等亦宣布起义。部分川军高级将领刘存厚、杨森、孙震等逃往台湾,川军的历史宣告结束。</p> <p class="ql-block">邓锡侯,著名川军将领 ,川军抗战总指挥,解放后任四川省副省长。</p> <p class="ql-block">在长达20余年的军阀混战中,川军各部人数虽众,但纪律极差,战斗力极弱,被世人称之为烟枪和步枪并有的“双枪兵”。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川军以贫弱之师在历次大会战中,战绩卓著,给予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成为人所称道的铁血之师、英勇之师。出川抗日的350万川军将士,有64万人阵亡。</p> <p class="ql-block">绣川书院位于城厢镇东街,占地面积5085平方米,始建于北宋时期。书院分为四进:一二进为庭院,两侧有厢房;三进为外讲堂;四进为内讲堂。均为砖木建筑结构,青瓦屋面,花格门窗。清道光10年,时任金堂县令吕伟崃在书院修建了考棚。1964年考棚被拆除,改作城厢中学操场。绣川书院是原金堂县修建早、规模大、藏书多、声誉高的书院。在七八百年间,培育了理学家谢湜、文史学家张晋生……近现代史上有辛亥革命功臣彭家珍、哲学家贺麟、植物学家何铸、著名作家流沙河等。如今在保存完好的书院里喝茶、静坐或冥想仍不失为一种享受。</p> <p class="ql-block">金堂县立中学校是城厢中学的前身。</p> <p class="ql-block">绣川书院所在的城厢镇,历史上地属金堂县,也是旧县政府所在地。城厢镇是宋代名家谢湜、辛亥英雄彭家珍、现代哲学史家贺麟、诗人流沙河的故乡。据青白江地方志介绍,王勃、李商隐、苏东坡、陆游、杨慎、于右任、张大千等名人也先后来此生活。绣川书院是原金堂县修建最早、规模最大、藏书最多的一所书院,历任院长皆为博学之士。据查实的九任院长中,有进士1人、举人6人、拔贡2人,学子多系秀才和童生中的高才生。</p><p class="ql-block">历史上,绣川书院还培养出了许多名人。据金堂县志办资料记载,绣川书院在过去的七八百年间,先后培育了《全宋诗》精选的作者黄中庸、理学家谢湜、文史学家张晋生,辛亥革命功臣彭家珍、哲学家贺麟、植物学家何铸、著名作家流沙河和成都大学前校长何寿等。</p> <p class="ql-block">古城依托古城文化、铁路口岸、毗河生态三大资源。将通过营造古城场景式生活旅游体验区,借力铁路口岸实现服务需求配套及创新型产业集聚,填补成都北郊旅游体系的主题型旅游度假区,三大发展战略的联动。构建古城生活场景体验,“蓉欧+”创新产业集聚,主题旅游度假互补,“宜居+宜业+宜游”融合的综合发展模式,打造“千年城厢,丝路新语”的旅游品牌。</p><p class="ql-block">千年城厢,丝路新语</p><p class="ql-block">从历史走来,向世界走去</p><p class="ql-block">这里让历史文化得以传承</p><p class="ql-block">让人们生活更美好</p><p class="ql-block">郑义杰 2023年于成都金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