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

黄英

大英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旅程第12天)<br>又名不列颠博物馆,位于英国伦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罗素广场。该馆成立于1753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 大英博物馆内容实在是太丰富,所收藏品达800万件,展品只占其中的1%,计8万件,即便每件展品用1分钟浏览,那么您不眠不休也得56天才能看完。而我们游览时间仅有2小时,所以只能事先做点攻略,主要参观埃及馆、希腊馆及中国馆,并且只选择那些必看的珍品。 <div>博物馆造型仿希腊神庙,正门两旁,各有8根粗壮的爱奥尼式圆柱,正门上方是一个三角顶,里面雕刻着一幅巨大的浮雕。整座建筑气势雄伟,站在庄严的希腊式正门前,不免就会产生一种朝拜圣殿的肃穆感。</div> 进入博物馆就看见高大雄伟的大中庭,也许是受到卢浮宫修建玻璃金字塔的启发,英国著名建筑师福斯特,为原本露天的大中庭设计了一个玻璃采光罩,将原本使用效率极低的户外中庭,转变成众多游客的集散枢纽。大中庭于2000年12月建成开放,目前仍然是欧洲最大的有顶广场。广场的顶部是用1656块形状奇特的玻璃片组成,有种魔幻的感觉。 广场中央的圆形建筑为大英博物馆的阅览室,原先是汉斯•斯隆爵士捐赠的私人图书馆,英王乔治四世改建新馆时又捐赠了大量书籍。历史上许多学者、名流和政治家都曾光顾这里,博览群书,进行研究和写作。其中最出名的人物便是马克思,马克思人生的最后三十多年,就是在伦敦度过的,他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到大英博物馆的阅览室查阅文献资料,写作宏篇巨著《资本论》。 围绕广场四周摆放的雕像,都是世界各地的远古珍品。<br>马背上的青年——罗马王子大理石雕像,制作于公元一世纪;<br>加拿大原住民竖立于屋前的雪松木图腾柱。 18世纪至19世纪中叶,英帝国向世界扩张,对各国进行文化掠夺,大量珍贵文物运抵伦敦,,所收藏品达800万件,展品只占其中的1%,计8万件,即便每件展品用1分钟浏览,那么您不眠不休也得56天才能看完。而我们游览时间仅有2小时,主要参观埃及馆、希腊馆及中国馆,并且只选择那些必看的珍品。 中庭靠左的展厅便是4号展厅,大英博物馆人气最旺的古埃及馆。<br><b>埃及罗赛塔牌(镇馆之宝)</b> :拿破仑在埃及溃败后英国获得的一批埃及文物中最珍贵的一个,这是一块制作于公元前196年的大理石石碑,原本是一块刻有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诏书的石碑。据说碑文已被全部解密:最上面的是古埃及象形文字,中间是埃及草书,最下面是古希腊文。<br>罗塞塔石碑的意义,就在于人类可用已识别的古希腊文,去破译古老的埃及文字,从而重新解读一个已经灭亡的文明,也可以说是拯救了这个文明,因此埃及人一直在呼吁英国应该将其归还给它真正的主人——埃及。 在埃及展厅中最著名的是<b>法老拉美西斯二世</b>的胸像<br>雕刻于公元前1300年。在统治埃及的众多法老中,第十九王朝的拉美西斯二世一定是最伟大的,他在位时间长达67年,正是在他统治期间,古埃及文明达到了巅峰。他活了90多岁,据说还是因吃甜食吃多了,以至牙龈出现问题引起了败血症而去世的。<br>雕像中的拉美西斯二世英俊威武,堪称古埃及雕塑中的“最美雕像”。这座雕像带着谜一般的微笑,头上戴着褶皱布料制成的头巾,顶端有眼镜蛇王冠。胸像由一块双色花岗岩制成,以区分头部和身体。右胸部有一圆孔,据说是拿破仑时期的法国人所凿,试图盗走。直到1818年,意大利人贝尔佐尼利用杠杆和滚木才将这巨大的胸像运往英国,其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 这座红色花岗岩制成的戴着双王冠的法老头像,被认定是<b>阿梅诺菲斯三世</b>,是埃及第十八王朝的第九位法老,在位38年。头像旁边摆放的是这尊全身像的一只手臂,可以想像全身像有多么巨大。<br>巧合的是,这座头像也是意大利人贝尔佐尼运到英国的。上百度查了一下,与其说贝尔佐尼是考古学家,不如说他是个强盗,凡是他看中的,从圣甲虫到方尖碑,无一幸免。 <b>圣甲虫</b>,我们眼中的屎壳郎,却是古埃及的神圣之物。这件圣甲虫雕塑制作于公元2~3世纪,是现存最大的圣甲虫雕像之一,被看作是太阳神黎明时的形态。 二楼62~63展厅还陈列着约80具完整或几近完整的木乃伊,除了有成人的木乃伊之外,还有儿童和猫的木乃伊,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色彩之鲜艳,令人咋舌。<br>古埃及人制作木乃伊,是认为人死后,灵魂会回到躯体内复生并进入永恒国度,所以要妥善保存尸体。 古罗马希腊馆,其精雕细琢的大理石雕塑尤其引人注目,特别是帕特农神庙雕塑、涅瑞伊德斯纪念碑及命运三女神,为大英博物馆最令人神往的艺术珍品。 走进古罗马希腊馆,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尊雕塑--沐浴中的维纳斯,表现的就是维纳斯沐浴中看到有人来了,惊慌失措下打翻了沐浴瓶,遮住敏感部位时的姿态,把女性的娇羞表现得淋漓尽致。 <b>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埃尔金大理石雕塑(镇馆之宝)</b>: <div>现在展出的这些帕特农神庙雕塑是当年英国驻希腊公使埃尔金买下,并卖给大英博物馆的,故被称作埃尔金大理石雕。<br>埃尔金大理石雕是帕特农神庙雕塑中最精华的部分,迄今有2500多年的历史。1816年获得,希腊政府自1829年以来一直要求英国归还这些雕塑,至今还在努力之中。<br></div> 埃尔金石雕在大英博物馆的展出长度合计为750米,原本是古希腊帕特农神庙大门和殿堂顶部的几组最精华的部分,包括56座神殿雕塑、7面柱墙、19块三角墙……西方艺术史上最杰出的艺术成就中,过半数的雕塑都被野蛮地“买”走了。 《命运三女神》是帕特农神庙内保存得较好的作品之一,尽管雕像的头部和四肢已经失去,但从细密飘动的衣褶中依然能窥见古希腊雕刻艺术的鬼斧神工。 埃尔金石雕仍不愧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雕塑之一,它们将原本没有生命的大理石化成了一尊尊线条分明,充满动感的人物肖像,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古希腊雕刻在衣服细节上可以说趋近极致。正因为如此,古罗马雕刻觉得无法从衣饰方面追上希腊,才有了后来罗马雕刻对裸体人像描绘活灵活现的追求。 还有多幅浮雕,展现的是希腊神话中拉庇泰人和半人马战斗的浮雕。虽然是浮雕,但展示出的肌肉力量和人体结构,惟妙惟肖。 这组雕像中,您有没有注意到,只有右边的人是有椅子坐的。那么,有椅子的男人英文就是Chairman,这就是如今“主席”一词的由来。 <b>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埃尔金大理石雕塑(镇馆之宝)</b>:<br>现在展出的这些帕特农神庙雕塑是当年英国驻希腊公使埃尔金买下,并卖给大英博物馆的,故被称作埃尔金大理石雕。 劫后余生的罗马时代的宝石玻璃器皿——<b>波特兰花瓶</b><div>这是一件精心雕刻的罗马浮雕玻璃器皿,制作于古罗马时期,公元一世纪早期。表现的可能是希腊英雄阿基里斯的父母珀琉斯和西蒂斯的婚礼。难以想象在两千年前就能制造出如此精美的宝石玻璃器皿。遗憾的是,此宝曾在1845年被一个醉汉打碎了。化为200多块碎片,后来虽然被修复,仔细观察后,瓶身上的裂缝还是依稀可见。<b><br></b></div> 这个<b>银质高脚杯</b>制作于公元10年左右(古罗马时代),出土于耶路撒冷,水杯的浮雕纹饰描绘了两个男性间的同性恋行为。哎哟!世界之大,真是无奇不有,原来同性恋鼻祖在这儿呢。<br> 博物馆的33号展厅是专门陈列<b>中国文物</b>的永久性展厅,对于我们华夏子孙而言,这里不仅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宝库,更是记录我们国家兴衰荣辱的历史见证。<br>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数据,中国流失文物多达164万件,世界上有47家博物馆进行了收藏。大英博物馆是收藏数量最多的一家,目前收藏了中国文物2.3万件,长期公开展出2000件,从最早的西周一直到明清,从青铜器到书画、从陶器到玉器,无所不有,件件都是精品中的精品。 <b>易县三彩罗汉塑像(辽代)(镇馆之宝、传世之作) </b><br>梁思成评价辽三彩罗汉像:“其妙肖可与罗马造像比,并不亚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最精作品也。”<br>辽三彩罗汉像不仅造型非常精美,更重要的是它是按照真人比例一比一还原的,极具震撼效果。<br>据悉我国共有16尊辽三彩罗汉像,均是在河北易县的一个小山洞中发现的。912年的秋天,一位名叫贝尔契斯基的德国人以养病为由居住该县。白天携带指南针、电报机、望远镜等用品,在山林中穿梭。最终山洞中的辽三彩罗汉像都是通过贝尔契斯基贩卖出国的,据贝尔契斯基回忆当时自己经手了8尊辽三彩罗汉像,将其售卖到世界各地。如今已知当初的16尊辽三彩罗汉像,现存11尊左右,它们分别藏于6个国家的9个博物馆之中。 三彩罗汉塑像的正后方就是大英博物馆中国馆的镇馆之宝——<b>《三菩萨壁画》</b>,也称《清凉寺壁画》。这是一幅高4米,宽3.9米的大体量壁画,画中三尊菩萨,每一个都丰肥浓丽、雍容华贵。此壁画原属河北省行唐县清凉寺所有,1926年秋冬,英国人与当时的县政府勾结,强行“买”走了三菩萨壁画。 <b>《女史箴图》 </b>(局部):(镇馆之宝之一)<br>为中国东晋顾恺之创作的绢本绘画作品。原作已佚,现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远,现存仅剩9段,为绢本设色。<br>《女史箴图》被称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开卷之图,是公元6~8世纪东晋顾恺之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直是历代宫廷收藏的珍品。可惜原画早巳遗失,现有的两个是摹本,最上乘的那幅就在大英博物馆,它本为清宫所藏,是乾隆皇帝的案头爱物,藏在圆明园中。面对喜欢的东西,乾隆皇帝多喜欢盖章,仿佛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此物是属于自己的,在这个临摹版《女史箴图》之上,有乾隆皇帝盖下的37个印章,可知晓乾隆皇帝喜爱的程度。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军大尉基勇从圆明园中盗出并携往国外,1903年被大英博物馆以25英镑的价格购买并收藏,成为该馆最重要的东方文物,称之为“镇馆之宝”毫不为过。<br> 据说,在缅甸战争中我国多次出手帮助英军,英国曾想过将《女史箴图》归还给我国。当时给了我国两个选择,一是归还《女史箴图》;二是赠送一艘潜艇,当时由于国力的衰微,仍处于战乱之中,因此我国选择了潜艇。 <b>20件龙纹琉璃</b>(明代),这些琉璃曾是中国北部山西省的寺庙建筑屋脊上的装饰品,比故宫的九龙壁年代更久远。 我国商、周时代的<b>青铜器具</b>,不单是盛物用的容器,同时也是宗庙中的礼器。青铜器的数量可以表示出身份地位的高低,青铜器形制的大小也可以显示出权力的等级。远古的青铜器可以分为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四大类。食器中包括鼎、鬲等等。其中鼎是最重要的礼器。 <b>《康侯簋》</b>,西周(公元前1046--1000)青铜簋中的极品。在大英博物馆内的中国文物中,其知名度和历史价值仅次于《女史箴图》。 中国馆里最值得骄傲的便是大量精美的<b>古代中国瓷器</b>,摆满了整个展厅,看的让人眼花缭乱,和其他国家的瓷器相比,中国瓷器的做工、绘画、精细程度都是首屈一指的。真心盼望这么多精美的瓷器以及流落海外的文物珍宝能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b>明代陶塑地狱判官</b>:青脸、紫袍、黑帽,趁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之际被英军抢走的。 明宣德掐丝珐琅云龙纹盖罐,民间称景泰蓝大盖罐(1426--1435),此罐尺寸之巨,令人惊叹。 <b>青花龙纹象鼻大瓶:</b><br>在伦敦大英博物馆有关中国的藏品,除了33号中国馆外,还有一个中国瓷器展馆,但是这里的藏品其实并不属于大英博物馆,而是属于著名的大维德基金会的珍贵藏品。<br>此瓶成对,器型复杂,形体又大,九层纹饰 ,几乎囊括元青花绘画内容的全部,后凡是层次多,绘制内容相仿佛的元青花,都被统称为“至正型” ,可见此瓶的影响力。<br>这对瓷瓶原供奉于北京智化寺,不知何故,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落入旅英华裔古玩商吴赉熙手上。当时他带着这对罕见的青花云龙象耳瓶来到琉璃厂,请当时古玩行的高手掌眼并打算出售。遗憾的是这对珍贵的文物被当时几乎所有的“高手”认为是赝品而拒之门外,“元代无青花”几乎是当时中国古玩行的“共识”,中国人在自己的家门口失去了首先认识元青花的机会,最后这对象耳瓶辗转被英国收藏家大维德爵士收藏。 270年来,大英博物馆历经数次改建扩建,最终成了今天的模样,成为了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著名博物馆。中国文物自豪地占其最重要的一席之地,向全世界炫耀那久远文明的绚烂。<div>我走出中国馆的时候蓦然回首,望见所有的中国文物都放射出智慧之光,让人热泪盈眶。<br>两个多小时在大英博物馆匆匆一游,遗漏了不少珍品。又忙着拍摄展品,来不及仔细听讲解,为弄清所看文物的身世,只好回来上网查资料。可能文字中对展品的介绍难免会不当之处,望内行人士不吝赐教,不胜感谢之至!</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