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来闹元宵

冯岚

<p class="ql-block">正月里来闹元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陕北过年是马拉松式的。</p><p class="ql-block">进入腊月,吃完腊八粥,人们便为过年而忙活起来。河水结冰,鼓起了冰泡,田野大地冻的裂开了深深的口子,干不了地里农活的人们歇了一个冬天,现在兴致勃勃地开始逛集市,筹办年货,在家里宰猪杀羊,滚碾子推磨,做各种各样的具有传统特色的年茶饭。比如黄米年糕,油馍馍,烧肉丸子,酥鸡,清蒸羊肉,黄米酒等等。然后把这些做好的食物放在冷冰冰的仓库里,等待过年时随时拿出来享用。整个冬季陕北处在零下27,8度的寒冷气候中,所以根本不用担心这些年夜饭会放坏变质。</p><p class="ql-block">腊月23,过年进入倒计时,人们开始打扫卫生,窑洞里外,大院前后,脑畔俭畔打扫的干干净净,门上贴对联,窗户上贴红纸剪的窗花,猪圈,羊圈,牛马圈也贴一个大红的喜字,这样红红火火,年的气氛就营造出来了。不过这些事情都是以家为单位,是个人私家营生,最热闹的还是将村里青年男女集合起来,敲锣打鼓吹唢呐,排练秧歌的时间,陕北秧歌才是过年的灵魂。</p><p class="ql-block">那锣鼓家什敲打起来,唢呐声震的山山洼洼回声四起,欢快热烈的气氛感染了每一个人,上到80岁的老人,下到刚刚学会走步的小娃娃,只要听到秧歌的欢快曲子,都会忍不住跟着节拍扭两步。</p><p class="ql-block">如果说大年30是全家人团圆聚会,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充分享受美食佳肴带来的物质享受,那么最大的精神盛宴莫过于在正月,穿着时尚新衣,打扮的头光脸净,跟着热闹的人群赶着埸子看秧歌。</p><p class="ql-block">陕北秧歌是当地一种非常普及的传统文化活动。村里有,镇里有,县级有,市里也有。各行各业差不多都有自己的秧歌队伍。</p><p class="ql-block">平时看上去土不拉几,不怎么出彩的后生女子,只要进了秧歌队,便个个精神抖擞,神采飞扬,后生们虎虎生威,踢出了陕北汉子的彪悍风趣多情的精气神,女子则扭的柔情似水,风韵万千,从每个秧歌队伍的男女身上,你能明显地感受到,米脂婆姨绥德汉的韵味遗风。</p><p class="ql-block">各路秧歌大体一致又各不相同,在正月大半个月的打擂比赛过程中,挑选出来几十支优秀,具有代表性的秧歌队,全部集中在市里,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正式开始最后一埸秧歌打擂比赛。最终赛出的前几名秧歌队,政府不但要给予奖杯或奖牌,还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获奖的秧歌队由此名声大震,在往后的日子里,凡有什么节庆喜事,就会有人慕名而来,花钱请他们出埸表演。也有专门给他们做录像,短视频在媒体上泛宣传的,有顶级精华秧歌上过春晚,甚至走出国门,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张名片。</p><p class="ql-block">其实,最早的陕北秧歌,只是一种过年上门拜年的集体说唱活动。男子汉打腰鼓也叫踢场子,女子主要是耍扇子或抖绸子扭秧歌步。男女成双成对,在扭动中相互配合动作,交流情感,而这一切都有伞头来指挥。</p><p class="ql-block">打伞头的走在最前边,一般由长相帅气英俊,嗓门洪亮又有很好身段和语言应变能力的男子汉担当。上谁家门唱谁家事。有考学的就唱学子,有当兵的唱军人,儿女孝顺,婆媳和睦,劳动科技能手,能写会算高手都是他们的唱词内容,唱得家人心花怒放频频点头,唱的听众啧啧称赞,心服口服。大一些的秧歌队里还夹杂着跑旱船,稍公和媒婆相互打趣,恢谐滑稽夸张的表演,引来阵阵会意的笑声。</p><p class="ql-block">当年,毛主席在延安时,每逢过年,延安的老百姓就组织扭秧歌队,给毛主席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拜年,毛主席则拿出香烟红枣水果糖热请地招待他们,伞头激动无比,开口就唱歌颂毛主席共产党的歌曲,这些曲子一直流传至今,成为美谈。</p><p class="ql-block">现代秧歌场面大了,参加的人数也更多了,动不动几百或上千人,一般都在指定的广场表演。伞头乃在秧歌队伍中,由数名男女代替,只是不再担负指挥任务。指挥单列出来一人,有男也有女的,那正阵势,那气魄,犹如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指挥出彩,往往也会给秧歌队加分,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秧歌的内容也更加丰富起来,融合了更多的戏剧舞蹈的成分。</p><p class="ql-block">总之,陕北的元宵节是闹出来的。</p><p class="ql-block">这一天把过年的气氛再一次推向高潮,白天扭秧歌,晚上逛灯会,直闹的夜深阑珊,精疲力尽,这个年也算真正痛痛快快地结束了。</p><p class="ql-block">明月当头,新的一年,又开始了新的希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