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图书馆,触遍图书,随心随缘而至,忽然看到丰子恺作品专区,想起大学老师的极力推荐,就随手抽出了一本《缘缘堂随笔》。</p><p class="ql-block"> 在翻阅《缘缘堂随笔》之前,我一直把思绪停留在教授课上那个风趣幽默的丰子恺上,心里暗暗把他当做纪晓岚。初读《缘缘堂随笔》,恍然明白原先的见解实在是大错特错。</p><p class="ql-block"> 如果以剑喻学者,纪晓岚、司马相如之流当如一把挂满宝石、金碧辉煌的饰剑,虽然徒有剑名,却是虚有其表,只是当权者一个玩物而已,诗为歌功颂德所作,文为趋炎附势所书。诗文品起来,甜而发腻,没有深切的滋味。而鲁迅、丰子恺等大家,却是剑中干将莫邪,文笔弃去华丽,洗尽铅华,均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正是直击心脏的利刃,将一片片心思解剖,让读者为之心悦诚服。二者孰高孰下,一目了然,我要为读书之前的误解向丰子恺先生致歉。</p><p class="ql-block"> 记得学习《现当代文学史》时,书本上有一幅丰子恺先生的画像,图上的老先生安然坐看古籍,帽子上顶着一只伶俐的小猫,当时看了哑然失笑,也就有了对丰子恺先生错误的第一印象。</p><p class="ql-block"> 读罢《缘缘堂随笔》,我佩服丰子恺先生三大境界:</p><p class="ql-block"> 第一层境界,随性自然,不拘小节。《缘缘堂随笔》中多记录一些小事,如吃瓜子等等的日常生活片段,细小却又不一地鸡毛,不似有些作者为求高的思想境界,一味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大事如何,小事又如何?只要令我心中有感,万事万物皆可以落于笔下,原本事物的色彩,统统不去用,只用一支碳素铅笔,几笔勾勒人生,做自己的文章,让别人去瞠目结舌吧。一屋之内,尺寸之间,仍然有大智慧孕育其中。《山中避雨》一文中,丰子恺先生被困小茶店,不仅不怨天尤人,反而被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感性,进而觉得比晴天游赏更有兴致,借来茶博士劣质的胡琴,应和着雨声,一曲《梅花三弄》穿过雨瀑,直入山间,隽永流传。这样的大性情,与苏轼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相映成趣,非真性情的大儒不能有。</p><p class="ql-block"> 读到这些生活的小片段,看一些零碎的琐事,总觉得仿佛跟着丰子恺先生突破墙围隔阂,用思想的自由去无拘无束的自在。</p><p class="ql-block"> 第二层境界,思想深刻,怨而不怒。莫要读了第一层境界的丰子恺,就以为丰子恺先生是“佛”,没有嗔念,只拘束于一室之内,任凭思想飞跃。丰子恺先生对于人性有着极其深刻的认识,他知道“画虎画皮难画骨”,更知道“知人知面不知心”,他懂得这世间的污浊和肮脏,也对一些“路见不平”之事会发几分感慨之言。</p><p class="ql-block"> 丰子恺先生是一位洞察世情的高手,知世故,却不世故,虽在《缘缘堂随笔》中轻描点过,却也不失为一种抗争与鄙唾。比如在《辞缘缘堂》一文中,山河破碎,国难当头,有人述说着空难中死去的同胞的惨相,丰子恺先生在文中没有说一句痛斥日寇的话,只是引用了一个猎人感动于熊对小熊的母爱,放过猎杀的故事,去以平静的语调抨击:“而有些人反而变成了禽兽!”读《缘缘堂随笔》时,我仔细地看着末句的感叹号,那一竖一点,凝成了一位爱国作家最深的悲恸与呜咽,但落在纸上,却只有这一句借故事讽喻的点评。那么多深挚的话不去宣之于口,在内心里,开出了一朵最纯粹、最质朴的花。我在读到这一篇时,心里犹如被栓入了一根细线,不论怎么摆脱都不能释怀,一种深深的民族与国家的使命感扎根其中,让我又感动,又赞叹。他不是一个端坐家中的老学究,他是一位愿意用慧眼历练世间的勇者。</p><p class="ql-block"> 再比如《随感十三则》中末尾的一句“我想,这不杀的老羊,原来是该死的羊奸。”把前面听到的故事一言以蔽之,初读的时候忍俊不禁,反应过来以后,心里却多是沉痛,在那个年代,恐怕丰子恺先生遇到过不少的“人奸”吧。在一次次的磨难中,丰子恺先生把一腔不平说成笑话,让读者先笑再沉郁,不是文笔就可以描摹的。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源自《诗经》,几千年风雨路上,一脉相承于丰子恺。</p><p class="ql-block"> 第三境界:敏感入微,慈爱万物。这世间有太多种爱,有的浓烈似酒,辣喉咙,让人神往又怕醉,有的平淡持久,将长长的时间织成细密的丝绸,赏心悦目却又怕波澜不惊。唯有丰子恺先生的爱,在洞察世间以后,将自己淡泊的爱化成了慈爱,兼具两者之长,既浓郁又芬芳永恒。冰心曾倡导“爱的哲学”,在丰子恺先生这里,也有自己一套爱的哲学,他不欣赏敢爱敢恨的随性,因为那种爱太浅薄,经不起天长地久的摧残,他的爱一定是广泛而又具有慈悲心的。丰子恺先生踩在一地污浊之上,却又偏信这世间有爱有暖有希望。他将慧眼中看到的一切黑暗都深深藏进眸中,将一片慈爱,洒向世界万物。这慈爱,如同长者对孩子的期许与肯定。在《随感十三则》第十二中,一支吸了三四口的烟,敲烟灰时落入了痰盂中,他曾这样形容:“雪白而长长的一支大美丽香烟”,并且为了这一支香烟,嗟叹两声,不是为了两个铜板的肉痛,而是因为香烟经过人的制造,有惠于他,他对香烟有感情。这种感情,就是丰子恺万事万物皆有慈爱的爱的哲学。不论是怎样的一种事物,或昂贵或廉价,只要是于世间有惠,则是一种恩赐,值得人去爱,更值得人去珍惜。</p><p class="ql-block"> 无独有偶,在《静观人生》中,丰子恺先生见豆棚中枯萎了大量的藤蔓,仔细检查,才发现近地面的一支总干被伤害了,凡属于这总干的枝叶全部枯萎,他在文末只一句结束:“这状态非常凄惨,使我联想起世间种种的不幸。”一支藤蔓的消亡,也会激发他佛性的慈爱,对世间种种不幸的同情与悲哀,这种慈爱,即突破了种族,也跨越了生死。</p><p class="ql-block"> 丰子恺的慈爱,已经渗透入骨髓,不论面对任何的窘境和困顿,他都能以慈爱之心化解。别人的爱有界限,他没有,别人的爱有深浅,他没有,别人的爱有尺度,他也没有。他怀揣着慈爱,去感受每一处妙笔,所以才有了许许多多令人感动的文章,让人放声大笑,过后内心如同撞钟,不觉泪满衣衫,不能自已,我想这也是先贤大哲能够用一颗心就敢于医天下人之病的勇气所在吧。</p><p class="ql-block"> 在近日,重读丰子恺先生的文章,让我有了更深的感触,可能源于年岁愈长,对于世间一切的感知不再去带有针对的锋芒,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一切幸与不幸,希望我可以像丰子恺先生一样,做一个爱有惠于世间的一切,永远提着希望的灯笼在人生道路上踽踽独行,去梦想,去追寻,去失望,去沉淀,也去历练的人。我想,这正是丰子恺先生以纸为舟,化笔作桨,在渡我去梦想的彼岸吧!愿筑梦路上,你与我同在。</p> <p class="ql-block"> 高均均,毕业于淮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蚌埠第一实验学校语文教师。勤于学习,热爱写作。曾获得蚌埠市“少年蚌埠”教师征文比赛一等奖,教学论文《美璧染尘,何以抚之?》获安徽省二等奖,多次在省市级读书创作活动中获得佳绩。</p><p class="ql-block">座右铭: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