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樟木千年古镇

踏歌江湖行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衡阳县湘江樟木古镇,湘江流经里程达10公里左右,素有“千年古镇”美誉,尤以“衡州第一码头”著称。2016年,樟木古镇被衡阳市列为美丽乡村建设片进行打造,经过2年的建设,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特别又把原樟木寺居委会及部分组纳入了横江湿地公园建设范畴,重点打造樟木古镇,使之有望成为湘南第一古镇。只是,现在好像停摆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去湘江樟木古镇的路上,柚橘飘香,空中氤氲着诱人的味道,让我情难自禁,多次泊车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脉浩浩汤汤的湘江,成了衡阳县与衡阳市、衡山县、衡东县的天然分界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商贸码头在古街的最西端,可眼前所见,是一片被工程机械挖过的临河坡地,而这户人家的硕果累累柚子树格外抢眼,而以前,这里可是最繁华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伴随着传统江河水运地位的下降,老码头日渐落寞,直至被人废弃。后来樟木乡政府大院也搬走了,繁华的街市风光不再。昔日人声鼎沸的江边小镇,变成了今天安逸清净的宜居之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镇人们是热爱生活的:在街边围墙下种了不少花卉盆景,街道东头废墟空地上则种满了各种蔬菜,挂满果实的果树则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樟木古街位于樟木乡樟木寺社区,始于唐代,历经宋、元、明、清几个朝代的不断拓展,形成了一条长约1公里的古街道,至今仍是衡阳市郊最完整的一条古街。据专家调查统计,现在古街区内仍有清代建筑10座、民国建筑20座,还散落着一些古井、古码头。但遗憾的是,古街应有的青石板路却被埋在新修的水泥路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两家铺面门板上写着这样的标语:“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突出政治鸡毛上天”,很多游客不知“鸡毛上天”是咋回事,一问度娘,原来如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1年, 党中央发出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要求在重视发挥个体经济积极性的同时,提倡农民按照资源互利的原则,,“组织起来”发展生产,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事,集体战胜困难。那时,南崔庄的贫农虽然分得了土地,但是1000多亩地经常受到山洪冲刷,起伏不平, 75%以上的耕地是碱涝地。贫农的劳动工具更是少得可怜,运输靠扁担,犁地没牲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0年,村里的张庆云和共产党员张怀德、张怀福率先站了出来,三户合伙种田,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1952年春季,互助小组扩大到了11户。1953年, 张庆云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年,以村支书张怀德为主,18户贫农和贫下中农入社成立了安阳县南崔庄福利农业合作社。村里一个富裕中农说 :“一伙穷光蛋还想办社哩, 没有见过鸡毛能上天。”这番话很快传遍了全村。村里的富裕户也组成了一个互助组,暗地里和合作社较上了劲儿。然而,让他们没想到的是, 等到秋收时, 合作社的谷子平均亩产101公斤, 富裕户互助组的平均亩产80公斤。合作社取得了胜利,鸡毛飞上了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5年9月,在一次经验交流会上,南崔庄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领导人张怀德介绍了全村“鸡毛上天”的事,当时的安阳地委迅速派人前往调研,并很快以一篇题为《一个实现全村合作化的范例》的调研报告形式相继发表在《河南日报》和《人民日报》上。这引起了毛主席的高度关注,他把这篇文章选入了他正在编辑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并将标题改为《谁说鸡毛不能上天》。他在按语中指出 :“鸡毛不能上天”这个古代的真理, 在社会主义时代, 它已经不是真理了。穷人要翻身了,旧制度要灭亡了,新制度要出世了,鸡毛确实要上天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6年1月,毛主席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正式出版。中央办公厅直接给《谁说鸡毛不能上天》一文的作者、当时还在安阳地委工作的宋斌全寄来一套书, 并附有稿酬。第二天一大早,心情激动的宋斌全就来到了南崔庄, 他告诉村支书张怀德 :“毛主席知道‘鸡毛上天’的事了,还表扬了咱南崔庄!” 张怀德看到书和毛主席的按语时, 他边跑边喊 :“毛主席表扬咱南崔庄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至此,南崔庄村一举成名。就连当时赫赫有名的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支书陈永贵和“铁姑娘”郭凤莲也慕名来到了南崔庄。当时村里正在搞水利建设,开挖了大型排水沟。陈永贵站在渠道旁连连称赞南崔庄搞得好,并在一渠沟处拍照留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革”期间, 在“鸡毛上天”精神的照耀下, 南崔庄村更是成为革命小将心中的圣地。那时每天都有几千红卫兵来到南崔庄参观朝拜。有时候“鸡毛上天”展览馆里人太多了, 工作人员只好让他们分批进。为了接待这群热情似火的年轻人,村里还配备专门的讲解员,并建起了食堂。1966年,为了迎接络绎不绝的参观者,由安阳县出资,在南崔庄村建起了安阳县第二招待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8年,随着“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口号的提出。作为一面旗帜的南崔庄村,又成了一个热地, 许多知青挤破头皮也要到这里来接受再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全国各大媒体对南崔庄村与“鸡毛上天”精神进行报道。到上世纪70年代初期,不仅全国各地来学习取经,而且智利、日本等国际友人也前来参观。在上世纪60年代的小学课本里, 毛主席的这篇按语是必学课文,每一个都要背的滚瓜烂熟。墙上到处张贴着那句“穷人要翻身了, 旧制度要灭亡了, 新制度要出世了,鸡毛确实要上天了”的毛主席按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街道西头,有一座两层的杉木小楼,白灰墙上“衡阳县樟木市联合诊所”几个浓墨大字十分醒目(“市”应为“寺”之误)。解放初期时,街上几个名医一起合伙开了这家诊所,所以就叫作“联合诊所”,一般的病,这里都可以治好,不用去城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诊所早已歇业多年,只有“锁将军”在此把守。杉木板被岁月改变了本色,仿佛被烟熏过一般。它默默无闻地伫在这里,似乎有说不完的悠悠往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在沿河的街道上,只见民居一栋贴着一栋,尽管空间局促狭小,却依然保持着古街区的传统布局。一些明清风格的柱础石,三三两两遗落在草丛里。那或破或旧、支离破碎的古建筑,尽管荒草丛生、墙倒梁塌,却依然呈现出旧时建筑繁盛的影子,点缀着饱经沧桑的古老街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原樟木中学西头的一栋以木梁做骨架、竹篾为墙的老建筑夹在新式建筑中,看起来特别显眼。经历岁月的淘洗,糊在竹篾墙上的黄泥,已经掉落了一大半,露出了原来的模样。从老人们口中得知,这种样式的房屋以前很常见,但随着时代发展,日渐淘汰,只剩下零星的几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残垣断壁五统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这个古朴的小镇上,似乎历史的年轮忘记了向前推进。一排排明清时期的商铺民居,大都还保持着古旧的原貌,尽管木板断裂,蛛网遍布。这里还保留着衡阳唯一留存的抗战文化墙,朱红的标语已日渐模糊。一些民宅门板上还留有许多大跃进和文革期间的标语,这在全国都已少见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樟木古镇处在湘江与耒水汇合处的上游三公里地方,距衡阳十五公里。这里曾是衡阳的盐运码头,过去街市繁华,商贾云集,民国期间的商铺板房到处可见。清末大盐商程商霖的商号至今还在,三层砖木结构,看得出曾经的辉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樟木古街最有名的佛寺是樟木寺,因一棵硕大无比的王樟叶树而得名,它是从唐代培元寺发展而来的,一直僧侣云集,晚清时期的杨泗庙、五统庙香火鼎盛,带动了附近的商业贸易,逐渐成为著名的竹木集散地,每逢赶集,衡山、衡东、衡阳市郊的群众、商贩汇集于此,交易十分活跃,被人夸为“小香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块荒地以前是杨泗庙所在地。杨泗庙,祭祀的是道教水神“杨泗将军”。旧时两湖地区老百姓崇信杨泗将军的习俗相当普遍,尤其是在洞庭湖周边,渔民们开船起航都要拜祭杨泗将军。有学者认为,杨泗将军应该就是南宋时席卷荆湖地区,拥众20万人的农民起义英雄杨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杨泗庙的存在,印证了那时樟木寺水运的繁华。据文献记载,樟木寺古街曾是衡州城北面最大的一个集市,也是衡州府周边最大的木材集散地。它上通广西,下达汉口,附近几十公里如车江、泉溪、市区、合江套、耒河口、大浦、萱洲、界牌、集兵等地的人们常来此交易商品。除了木材,这里交易的货物还有瓷器、食用油、药材、大米、布匹、茶叶以及蔬菜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即便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樟木寺的水运码头依然繁华。那时候衡阳地区产的茶油、杉木、南竹、土纸以及界牌陶瓷,都从这里经水路运到周边各地,输送到省内的长沙、株洲、湘潭,甚至远至湖北的汉口,有些货物上岸转陆路运输,辗转运到了新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古代,人们无法预计水面航行的风险,对危险的抵御能力也远远不够。就如同福建、台湾一带的妈祖庙一样,沿水而设的杨泗庙便成了航船者的精神寄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可惜的是,杨泗庙遗址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改建成了学校,除了门口残留的几块石柱和柱础石残件之外,再也找不到一丝古老的痕迹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去年上半年去时,原樟木中学校舍虽破烂但“硕果仅存”,铁门紧锁,藤蔓满墙。据说它原本是利用杨泗庙场址改建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去年11月份再来看时,原樟木中学已作危房拆除,化为一坪残砖瓦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就在杨泗庙遗址石砌墙脚临街那面、用红色砂岩砌成的高台内,嵌着四块石碑,一块是同治二年的“好善乐施”碑,一块是同治六年的“復修䃗岸”碑,一块是“双龙义渡”碑,还有一块是无字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樟木古街现存的树龄最大的一棵樟树,据2015年3月衡阳县人民政府古树名木保护铭牌所示,于今已有138岁了。树冠下的湘江水面,光影婆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另一棵树龄128年的古樟树,粗壮的树干遒劲地伸向江面, 枝繁叶茂,树冠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绿伞,遮下一片片浓荫,虽历经超百年的洪水冲刷和冰霜雨雪的历史洗礼,均未伤筋断骨,依然是雄姿不减,生机勃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地人管这棵树叫“王樟叶树”(黄樟树),而查百度却说它应就是沉水樟,樟科常绿乔木,树高可达40米,胸径1.5米。沉水樟叶所含的樟脑油比重大于水,故而得名。我特地用卷尺量了一下,最粗处已有1.4米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粗壮的毛枣树,又叫野枇杷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湘江浣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寂寞古街有儿童骑单车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让人感动的一幕:一个老奶奶正轻言细语、不厌其烦地“哄”得了偏瘫的老伴多吃点东西,还有模有样哼流行歌曲《爱拼才会赢》逗老伴开心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慵懒惬意的白猫在静享美好的岁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秋冬季节行走在樟木古街,映入眼帘最多的是街道两旁的果树,且硕果累累 :柚子、橘子、金钱桔、臭皮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街东头江岸边立着一座汉白玉功德碑。上面刻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樟木街道,年久失修,雨后泥泞难行,来往行人十分不便……台胞刘明霞女士,对家乡一片深情,慷慨捐资人民币伍万元,作修街之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樟木乡樟木居委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96年仲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两边另有对联一副,为冠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明月千秋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霞光万古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应是颂扬刘明霞女士的。可惜的是,在修水泥路时,人们却直接把水泥铺在樟木古街青石板路面之上,千年古街青石板荡然无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码头边,泊有一艘快艇,它是衡阳县湘江禁捕联合巡逻组的执法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条路据说是清末衡阳名流程商霖归隐田园,于附近西林村建造麟凤山庄程公馆而专门修建的乡道,连接樟木寺码头,方便家人出入,造福桑梓百姓。此路依旧在,石阶缝隙里杂草散落,青石阶记忆着难以忘却的历史痕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个老把式,你有见过么? ——扳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尽管繁华不再,樟木寺古街依然是衡阳市周边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条古街,也是衡阳市近郊唯一具有较完整清末历史风貌的历史地段。这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专家组调查后得出的结论,他们建议,樟木寺古街应以居住、商业功能为主,适当利用其中有代表性的院落展示街区的历史和价值;将有价值的建筑列为历史建筑进行维修保护,修缮传统民居和传统店铺,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居民居住质量和旅游设施水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樟木寺,这个山水人文小镇的春天还会不会再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