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佳节逛乔家

北极星

<p class="ql-block"> 乔家大院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体,设计之精巧,工艺之精细,体现了中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具有相当高的观赏、科研和历史价值,是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宝库,被称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她名扬三晋,誉满海内外。1985年,祁县人民政府在乔家大院成立了祁县民俗博物馆,陈展农俗、人生仪礼、岁时节令、衣食吃住行、商俗、民间工艺等珍贵文物5000多件,集中反映了以山西晋中一带为主的民情风俗。</p><p class="ql-block">  乔家大院同时设立了乔家史料、乔家珍宝、影视专题等陈列。2006年2月,以乔致庸人物为背景的45集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大红灯笼高高挂》、《昌晋源票号》、《赵四小姐与张学良》等40多部影视剧曾在此拍摄。</p> <p class="ql-block">  这些年,机缘巧合,到访乔家大院的次数不下十次。也许是因为来的次数多,想法多,反而不知如何去描述到这里的感受,今天随便谈点东西,略做纪念。这一点,到像以前曾经在“蒙山游纪行”和“临县行”里提过的,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p> <p class="ql-block">  “三千年历史看山西,五千年文明看山西。” 本世纪初,祁县县委县政府为了提高祁县知名度,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山西文化宣传的需要,发掘自身优势,而专门请人编写了相关剧本,并邀请胡玫担任导演,同时邀请乔家后人乔燕和担任总顾问而拍摄了电视剧《乔家大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乔家大院》以历史上实有其人的山西祁县乔家第三代代表人物乔致庸的经历为原型进行创作。乔致庸为乔家中兴时期的当家人,亦是晋商商业理念的代表性人物。乔致庸掌家期间也是乔家的经商事业最为繁盛的时期。清末,乔家在全国各地有票号、钱庄、当铺、粮店等200多处,流动资金达千万两之多,再加上土地、房屋等不动产,资金有数千万两。导演胡玫表明,她拍这部电视剧不仅仅是为了讲述一代晋商乔致庸的发展史,她还要让人们明白晋商成功的根本在于儒商精神,而儒商精神根本在于“诚信”二字。剧组专门邀请了乔家大院的第七代传人乔燕和担任该剧的总顾问,并专门成立了创作顾问团、创作策划组,而山西省晋中市市委宣传部、山西省晋中市祁县县委县政府、山西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和“乔家大院——祁县民俗博物馆则作为该剧的协拍单位。</p> <p class="ql-block">  事实证明,这个策略是非常高明的。电视剧拍摄后,极大的带火了当地的旅游业。</p> <p class="ql-block">  看到现在晋商大院的存在,不难想象当年晋商的辉煌,不论是史书还是民间传说,都毫无例外的证明了这一点。</p> <p class="ql-block">  在几个晋商大院里,乔家的规模委实不算太大,但却可以称得上是最精致的。从1756年开始算,直到近代,乔家大院前后历经二百年左右的建设,整体布局极其严谨,细节处理也值得观赏 。砖雕,木雕,石雕,以及隐藏在建筑里的各种寓意,不听导游讲解,里面的门道还真的无法领略。在参观中,除了感受其建筑的豪迈雄伟,其中对乔家几代人的家庭观念,教育观念,财富观念的介绍,对观者来说都有着丰富的教育意义。 </p> <p class="ql-block">  关于乔家大院的兴起,以及”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等各种传说,在电视剧乔家大院里不止一次提起,这些就不再赘述。但乔家能达到鼎盛,这其中贡献最大的,当属乔致庸。</p><p class="ql-block"> 1818年,山西祁县的乔家喜得贵子,乔家第三代长子乔致庸出生。乔致庸长大后,便继承了家族的产业。商界赠予乔致庸一个外号,名曰“亮财主”。或许是因为父辈熏陶,亦或是天赋使然,在乔致庸执掌家务期间,乔家的生意规模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山西地区首屈一指的豪门。</p><p class="ql-block"> 乔家的每一门生意,都冠以“复”为字号,这块招牌被挂在山西各地的旺铺上,成了乔家显赫的象征。包头城的原始开发,据说便与乔致庸有关,民间素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说法。然而,乔家最大的两门生意,乃是大德通、大德恒两大票号。据说,当年全国各大城市的码头、商埠都有这两家票号。</p><p class="ql-block"> 到了清末,乔家在全国的产业已多达二百多处,资产超过千万两白银。根据乔氏后人所说,乔致庸晚年时还曾支援过国家军事,为清廷捐赠了一艘军舰。</p> <p class="ql-block">  “汇通天下”是乔致庸一生最大的愿望,也让他为此付出得太多太多,几次身陷囹圄都因此而起。在“汇通天下”这件事上,乔致庸没将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他的本意就是要构建金融体系,方便天下客商,解决商人大宗运送的苦恼,因为他早年就吃过大宗运送的苦,车马劳顿不说,还要雇用保镖押运。这里,一方面有他感同身受的原因,一方面有他作为一个读书人的报国意愿。他的岳父陆老东家在临死前也说:“一辈子做了那么多事,挣了那么多银子,合在一起也没有我那傻女婿‘汇通天下’这一件事有意义。”在影视剧《乔家大院》最后,由于捐银子护驾有功,慈禧太后终于下令解除了各地商号禁止汇兑官银的禁令,“汇通天下”终于成为现实。堪称现代银行业的先河。</p> <p class="ql-block">  乔家花园里,建有一座小戏台,作为茶余饭后的享受。今天来,正好赶上有人演出,唱的是晋剧《打金枝》全本。</p> <p class="ql-block">  看到放鞭炮的情景,可曾勾起你儿时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每处正门的匾额都不相同,又有着各自不同的含义。</p> <p class="ql-block">  腹有诗书气自华</p> <p class="ql-block">  乔家的两件镇宅之宝</p> <p class="ql-block">  九龙灯</p> <p class="ql-block">  九龙灯,是一件精美的清代红木艺术品。昔日慈禧太后在八国联军侵华而逃向西安时,乔家捐赠30万两银子与太后以解燃眉之急。后慈禧太后为感谢其忠诚而赏赐了两盏九龙灯。</p><p class="ql-block"> 灯之主体上下通轴,共分3层。上层为葫芦形挂钮,其下有4条龙,龙首高昂,龙身盘曲;中层为八棱八面形灯身,其中四面为玻璃风景画,四面为水银玻璃;下层有5条龙,其中4条龙首向上,龙身呈“卍”字形,并能转动、伸屈;另有一条龙首向下,能四面转动,龙身盘于主轴。在下层的4条龙头上均有灯台、蜡签。</p><p class="ql-block"> 综观全器,制作工艺精雕细刻,巧夺天工,结构造型独具匠心,动静结合,是一件既豪华繁缛,又实用美观的木雕工艺精品。据考证,在中国尚未发现有类似的第三件。</p> <p class="ql-block">  犀牛望月镜</p> <p class="ql-block">  犀牛望月镜陈列于三号院,它高两米重一吨,采用东南亚的铁梨木雕刻而成,是国家的一级文物,价值连城。整个宝贝由三部分组成,上面是镜子呈圆形,代表圆圆的月亮,中间是祥云,底座是犀牛,因此叫“犀牛望月镜”。犀牛望月镜被誉为国宝“犀牛望月”。犀牛,谐音“喜牛”,是一种大吉大利、喜从天降 的吉祥物。</p><p class="ql-block"> 关于"犀牛望月镜"有一个传说。传说犀牛本是天上一位神将,奉玉皇大帝旨意,下界传达:“一日一餐三打扮”,结果却误传为“一日三餐一打扮”因而玉帝逐其下天界为人间照福,犀牛为了尽快解决人间疾苦,让百姓生活富裕、安康,便每当月圆之日时,回到天庭请求玉帝派财神爷光临人间,助他一臂之力。从踏上天庭那日起,民间就有了“犀牛镇家灵,望月回天庭,虔诚月儿圆,财神来光临”的顺口溜。</p><p class="ql-block"> 犀牛望月镜造型独特,样式美观,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堪称为稀世之珍品。犀牛在中国文化上很早就披上了神秘色彩。唐诗人李商隐的“心有灵犀一点通”中的“灵犀”指的就是犀牛。 当年乔家大院的主人闻此传说后,便尊奉“犀牛望月”为生财镇宅之宝。从此“明月高照祥云绕,安居乐业鸿运来”今乔家仍供奉其宅地内。《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在大院拍摄时著名导演张艺谋把它陈列在剧中四姨太(巩俐饰)的床前。</p><p class="ql-block"> “犀牛望月镜”做为国家一级文物。在1997年香港回归的时候,山西送了一面仿制的“犀牛望月镜”给香港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刻意把中间的祥云刻成1997朵,代表着香港回归,寓意是特别深刻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大红灯笼高高挂</p> <p class="ql-block">  高大的围墙见证了这个家族的荣辱兴衰,恰好印证了一联名句: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做人不能太美国,努力奋进还是必须滴。人生一世,所谓雁过留名人过留声。做一个对世界有用的人,扎扎实实做好自己,还是应有的准则。</p> <p class="ql-block">  因为出了一点小状况,带小师来了人民医院急诊。小小的急诊室,集中了四拨人。我觉得有时候挺庆幸自己的职业,每天看到朝气蓬勃的笑脸,感受到的始终都是活力。这些年,由于各种原因,隔段时间就会来这里一趟,每次都让人百味杂陈。在这里,上演着人世间最真实的故事,可谓观世间百态,品人间冷暖。</p> <p class="ql-block">  尘缘苦短,人生如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