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新场古镇游摄行

JFJ

新场印象 <p class="ql-block">驳岸水桥小轩窗,</p><p class="ql-block">落花疏雨建盏香。</p><p class="ql-block">夕阳绮霞归意晚,</p><p class="ql-block">金秋南山银杏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宅,驳岸,水桥;高墙,绮窗,观音兜~一个因盐而生,因盐而兴的古镇。</p><p class="ql-block"> ——题记</p><p class="ql-block">拜佛南山寺,品茶第一楼。</p><p class="ql-block"> ——题记</p> <p class="ql-block">  新场古镇于2019年加入“江南水乡古镇”世界文化遗产的联合申遗行列,此后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喜欢新场,自然关注他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的发展~千年新场古镇“组团”江苏、浙江的10个古镇,申报“江南水乡古镇”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后将填补上海没有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场镇地处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南部,民间有“十三牌楼九环龙,小小新场赛苏州”的美誉。<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新场古镇以前是江南有名的盐都,繁华程度曾一度超过上海县城。记载有 “赋为两浙之最,</span>四时海味不绝,歌楼酒肆,贾街繁华~” 悠悠水乡古镇,千年的历史从这里走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场,成陆于唐代中期,历史上因下沙盐场南迁建“新的盐场”而得名,距今近1300年历史。其自唐代成陆,发展于宋元,由盐场演变为盐衙门所在地,繁荣于明清,被民间誉为赛苏州的江南市镇。目前新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新场在宋、元、明清持续繁华鼎盛,与其地盐业兴旺和两浙都转运盐使司分司驻地直接相关,一直到“嘉靖大倭寇”作乱,新场一直是浦东最繁华之所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十三牌楼九环龙”是指新场历史上牌坊和石拱桥众多的古镇景观。新场古镇风貌区面积1.48平方公里,其中核心保护区面积0.48平方公里,由现存清末民初江南传统风貌为主的商业、居住街坊建筑群构成,是浦东地区规模最大、历史建筑保存数量最多、古迹遗址留存丰富的历史文化风貌区。江南水乡古镇所特有风貌要素齐全,核心保护区内有15万平方米成片古建筑、68座古仪门、2000米老街、1200米明清石驳岸、4条“井”字形河道、20余座石、木桥、17座马鞍水桥,区级以上文保单位(点)81处,文物保护单位占浦东新区的30%。2008年新场镇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1年、2014年两度获得“中国民间文艺之乡”称号,有区级以上非遗10项,其中国家级非遗2项(锣鼓书与浦东派琵琶)。也是国家级非遗锣鼓书、江南丝竹、浦东派琵琶的传承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场古镇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勾勒出江南水乡的神韵。庭院深深,古朴宁静,舒缓的节奏与一泓似水的安详令人向往。古镇由洪东街、洪西街和新场大街构成的“十”字轴线,环绕着由东横港、包桥港、后市河、洪桥港4条河道组成的“井”字形格局,构成“水陆双行街河汇、跨水为园枕水居”的江南水乡的城镇形态风貌。同时,再现明清殷实人家天井相套的民居建筑群和前街后河的典型水乡格局,中西合璧的宅院和跨河花园的传统空间布局,使新场成为一座活生生的上海水乡民居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场是因盐而生的古镇,而且古镇原生态改变的比较少,更难得的是,原住民们仍在古镇中居住生活着,是“活着”的古镇——原住民的家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近年来,伴随着保护修复与更新一批文保单位、老宅院已成为古镇体验新空间——锣鼓书馆、四库书房、311工坊等成为了打卡地标,更吸引了20多部影视剧到新场取景拍摄,如《色戒》、《叶问》等~</p><p class="ql-block"> 著名历史文化建筑遗产保护专家,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阮仪三评价说:新场古镇是体现古上海成陆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近代上海城镇演变的缩影,是上海浦东原住民生活的真实画卷,也是上海地区少有的保存完整且尚未建设性破坏的江南传统滨海水乡古镇。</p><p class="ql-block"><br></p> 新场古镇的桥 <p class="ql-block">  无需多言,江南水乡古镇第一看点就是桥~新场古镇有各式各样的桥呈现给你</p> <p class="ql-block">  洪福桥是一座超过300岁的石拱桥。据记载,第一次修建是清·乾隆年间,由当时的南汇知县集资修建,事后还有碑记,目前该碑已不知所终。岁月迭代,几经改造,当下你看到的是依据基本原貌,由上海交大曹永康团队恢复重建的石拱桥。桥中心的那块石头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整桥唯一的原始物件/300</span>年前的那块武康锁桥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位于洪福桥左右的是东仓桥与西仓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千秋桥——颇负盛名,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新场十景之一的“千秋夜月”就在此处。桥墩两侧刻有桥联,南侧为“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北侧为“济人即是济己,种福必须种德”。</p><p class="ql-block"> 该桥原名仗义桥,后改为千秋桥。相传千秋石桥竣工之日,正逢七月初七,是传说牛郎织女天河鹊桥相会的日子。人们这天登桥赏月,恩爱有加。风水先生认为,传宗接代乃千秋大业,于是改名为“千秋桥”。古有姚春熙赋诗:百步长桥高并楼,闻人夜月咏来游。凭栏笑指东流水,蟾影波光一色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青龙桥——位于洪桥港河上。它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也有近300多年历史了。</p><p class="ql-block"> 青龙桥的高度高于新场镇上任何一座石板桥,因为新场以前盐的产量是浙西34个盐场之最。故朝廷在新场设有两浙盐运使司松嘉分司署衙门,一般在衙门的两侧就有两座衙桥左青龙、右白虎(已毁)。因是官桥,故比其它的石板桥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包家桥(又名受恩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木桥与太平桥(左边纵向的是大木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太平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邀月桥——新场古镇唯一的廊桥,与千秋桥呈掎角之势。</p><p class="ql-block"><br></p> 新场古镇的牌坊 <p class="ql-block">  新场古镇现有四座牌坊——在新场大街上从南到北一字排开,依次为<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南山寺的南山坊、石</span>笋里牌坊、三世二品坊,<span style="font-size: 18px;">北栅口牌坊。除三世二品坊外,其他三处是标识性牌坊,另外在洪西街西仓桥拐角处经人指点还有世科坊的遗物,残留一根坊柱矗立着~史</span>称有十三牌坊想必这些已凤毛麟角,硕果仅存了~</p><p class="ql-block"> 当地有“十三牌楼九环龙,小小新场赛苏州”的民谣。可见当时的十三牌坊(楼)是相当出名的,这些牌坊主要建于明清时期,它们是:贡院坊、旌节坊、熙春坊、兴文坊、余庆坊、莅政坊、中和坊、兴仁坊、安里坊、清宁坊、儒林坊、世科坊和三世二品坊。目前残存的原物仅剩明代世科坊(一柱)和重建的三世二品坊。</p><p class="ql-block">(世科坊~坐落在洪西街原鲁班阁前,为明隆庆元年举人倪甫英、万历二十二年举人倪家允父子所立,尚有题额“顺天府万历甲午科第九十二名倪家允”)</p> <p class="ql-block">  现存的“三世二品坊”有故事~新场镇“三世二品坊”是为明代万历进士、太常寺卿朱国盛及祖朱镗、父朱泗所建<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其祖父和父亲被封赠为山东右布政使,列二品,太常寺卿也是二品的官阶)</span>坐落在现牌楼路同新场大街相交处。牌楼三门二檐气势宏伟,牌楼额题“九列名卿” 之上有竖写的“恩荣” 两字,反面为“圣旨” 两字。左联为“七省理漕”、右联为“四乘问水”。祖孙三代都官至二品,故曰“三世二品坊”,以彰显朱家显赫地位。牌楼建造用了两年时间,壮观精美,人物、饰器、车马花鸟栩栩如生,有“江南第一牌楼” 之称。1975年被拆,部分石件散落于港东,部分用于建造镇灯光球场。2006年,里人倪国强捐资恢复重建三世二品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石笋里牌坊——传说在新场受恩桥石头湾沙中曾发现石笋,深不见底,故新场镇又名“石笋里”。</p><p class="ql-block"><br></p> 新场古镇的窗与橱窗 石驳岸与水桥 <p class="ql-block">驳岸与水桥——新场古镇的另一个面孔,另一番景象。前店~中宅~后院(园)部分的后院在后市河集中展现。前店的人流与店铺不复存在,唯有驳岸水桥(石埠)、沿岸整排的观音兜老宅与对岸的小巷人家,边角菜地融为一体,呈现出一派宁静、悠闲的场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埠”——码头,是停泊船只的地方。唐代韩愈《柳州罗池庙碑》中有道:“宅有新屋,步有新船”《汉语大词典》中“步” 其中一个义项解释为“同埠,停船的码头”(步与埠古时是相通的)。是水乡人“靠水吃水” 的产物,是人们交通出行、物资运输,生活取水、洗涤甚至是邻里们日常交流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石驳岸——</p><p class="ql-block"> 在新场镇井字型的四条河中,除东横港以前基本上没石驳岸外,其他几条都有,后市河的两岸、洪桥港的两岸,包桥港北岸及南岸的部分河段都有石驳岸,现存石驳岸数千米,其中1200多米建于民国之前,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元代,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被文物学家称为“家门口的文物的”马鞍型水桥近20座,桥岸建筑考究,驳岸上还有系船用的“牛鼻”镶嵌其中。水桥系舟石刻有精细的暗八仙、如意图形等,小巧精致,极富江南水乡情韵。见证了当年因盐兴市的繁盛景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驳岸,也叫护岸,它的作用是加固河岸,使傍河而筑的建筑物坚固牢靠。民国以前的石驳岸大都由整齐的条石砌成,看起来齐整美观;近代筑的护岸,则用不规则石块堆砌,与条石驳岸观感迥异。<span style="font-size: 18px;">石驳岸及马鞍水桥是上海的稀世之物。——后市河的石驳岸及马鞍水桥已认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予以保护。</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海博物馆专习考古的陈平,一定要在后市河好好看看这由不同材质砌成的石驳岸。她说,想不到上海还有这么好的古迹,(以前总认为上海是个新兴的城市,很少会有文物级的东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眼中,在这些石驳岸的条石和上面的雕饰品中,可读出历史,可领略古人精湛的雕刻艺术。“有些灰白色的应是石灰岩,属于明代及其以前的遗物,大部分是黄色花岗岩,属于清代至民国建造。”</p> <p class="ql-block">郑生官宅的马鞍水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王和生宅的马鞍水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马鞍水桥——</p><p class="ql-block"> 与石驳岸有机构成的水埠(新场人叫水桥)是水岸风光的亮点,这水桥有高有低,有宽有窄,有的从房子里直通水面,有的紧贴驳岸而建,或单边拾级上下,或左右两侧均可上下。那左右两边都可上下的,因形似马鞍而得名,<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新场人称马鞍水桥。</span>这样的马鞍水桥有近二十座,且大部分在后市河。不少人家的水桥造得高大,水桥平台也较宽阔,且平台后有大门,称“水墙门”,一方面与后宅后院相连;另一方面,门可开启也安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场保存下来的最古朴的马鞍水桥在后市河中段,日照堂后浜的水桥及其左右的几座水桥都是年代较久的,从石材的颜色上我们可看出,这些水桥石中大多石头是灰白色的,这灰白色的就是明代及其以前的石头,有专家认为:新场在宋代就形成镇的骨架,这些老屋后面的水桥石、驳岸石就有可能是宋、元之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和生宅水桥西侧面刻有“暗八仙”图案。“暗八仙”是道教宫观将八仙手持的八件法器画成图案作为装饰,即由汉钟离的扇子、吕洞宾的宝剑、张果老的鱼鼓、曹国舅的玉板、铁拐李的葫芦、韩湘子的横笛、蓝采和的花篮和何仙姑的荷花所组成的纹饰。因只采用神仙所执器物,不直接出现仙人,故称“暗八仙”。“暗八仙”寓意吉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市河偏南段的王和生宅、黄志九宅及郑生官新宅的马鞍水桥是最高等、保存也是最完好的马鞍水桥,这气宇轩昂的河埠与其身后高大的院落,共同构成高昂大气的风貌,是新场古建筑群中的佼佼者。</p><p class="ql-block"><br></p> 古镇老宅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0余年前曾有机会步入一户宅院,前街后河,并有自家的河埠头,前街走车后河行船。惊艳的目睹大堂马赛克拼花地砖与彩窗玻璃——那就是东西合璧的张氏宅第</p><p class="ql-block"> 张氏宅第又称“张厅”,原是新场富户,先后开办了“张新昌绸布店”及“信隆典当”。张氏宅第为四进三开间宅院,后二进初建于清中期,清宣统修建前二进。由于张家先辈曾在日本经商,故改建前二进宅院时融入很多西方建筑元素,如仪门上的罗马立柱,厅堂美观的的马赛克地砖,意大利彩<span style="font-size: 18px;">窗,雕花栏柱等</span>无不体现出中西融合的匠心独运。</p> <p class="ql-block">  此次再次找寻探访,其中大部住客已搬空迁移,估计是准备修复了——</p> <p class="ql-block">张氏宅第的仪门对联</p><p class="ql-block">曲江养鸽,京洛传钩——曲江乃唐朝宰相张九龄,他是韶州曲江人,人称张曲江,少时喜欢养鸽传递家信。传钩语出搜神记,指一只鸟飞入长安一张姓人怀中,变成了一只金钩,从此这家人家就开始了发迹。门联援引张姓两个典故,只是对外宣示这家主人姓张而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奚家厅——老宅的砖墙,外粉墙已大部剥脱,青砖裸露。新场历史的印迹深深地烙印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  站在后市河的桥上或岸边观赏石驳岸及岸上连片古民居,<span style="font-size: 18px;">难得一见的如此壮观的整排观音兜建筑群</span>景观,“家家踏级齐入水,户户门前泊舟航”——在夕阳映照下呈现出一幅优美的江南水乡画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古镇中老宅深院颇多,但不少已年久失修以及住户集聚或疏于维护早已面目全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镇里的小别院——有的在房前,有的在屋后;有的临河,有的筑院。或青藤缠绕抑或绿植点缀,更有适时靓丽花卉的装扮。</p> 古镇的廊棚 <p class="ql-block">廊棚集中在二处——</p><p class="ql-block"> 一处在洪福桥东侧,从第一楼茶园骑楼开始经西仓桥到青龙桥形成洪桥下塘生活休闲街(但廊棚在不到青龙桥就戛然而止到了尽头)。</p><p class="ql-block"> 另一处在包家桥东侧,包家桥东侧北面的特点是过街楼跳接着廊棚,但并不连贯。</p> <p class="ql-block">  下塘街是一条餐饮(农家菜肴)集中地,你可以坐在河边的廊棚下,品尝本地草鸡,炒青壳螺丝,鳝丝,马兰拌香干,沪上红烧肉,沪郊河鱼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新场大街北栅门至“三世二品坊” 处是新场古镇的中心景区(新场大街北段),当下已是各式店铺林立,各种美食琳琅满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由三世二品牌坊到包家桥是新场大街的中段,主要有如张氏宅第、郑生官宅、王和生宅,浦东院士风采馆和敦厚堂(茶艺馆)等一众老宅院与古镇居民生活区以及生活物品购物店相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包家桥南行可直达南山寺,此为新场大街南段有中国锣鼓书艺术馆,浦东派琵琶(馆)等,其余就是古镇居民区了。</p> <p class="ql-block">街边摆摊,出售自家的农副产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新场以洪福桥为中心,形成了洪桥景区。桥东南角是第一茶楼,西南角是今日闲食府,东北角是洪福餐饮楼/除主楼外在洪桥港河边还有他的分店,西北角是吴记羊肉馆。桥向南到三世二品坊这150米街区商铺最为热闹。紧挨洪福桥/东南是下塘休闲街,沿河的廊棚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主打农家菜。桥北的洪东街聚集了一批民间创客。而洪西街的各式小店则以特色食品为主(洪西街目前成了新场游客的主要出入口)。桥向北到北栅口(沪南公路)原住民生活气息比较浓厚,还有二处网红的鸡汤豆腐花店与一家烧卖老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一楼茶园——</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清代同治年间。初建时为平房,清宣统年间改建成三层,三十年代初开设书场。“第一楼茶园” 取意在新场楼层第一高,且为第一热闹处。2002年5月。该建筑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古镇第一楼茶园(新场地标性建筑)当之无愧——其选址好、规模大/有3层楼(大堂包间齐备还有小型演出台)、装饰讲究环境氛围亦佳,可提供茶水、饮料以及食品~但在店堂门口没有看到老虎灶(不是我先前脑子里揣摩的那个模样,但厨房不便观察也不能妄下结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一楼——是古镇昔日吃茶听书的代表性场所,它虽几经修缮,依然修旧如旧。如今,它的新主人是乡村创客王峰,居民们直接称其为“三哥”。“我喜欢有烟火气的地方”三哥说。如今,第一楼的经营策略,以呈现江南文化、海派文化为定位,恢复传统的说书场、老虎灶。一楼是电影《色·戒》场景的复原,同时恢复了说书曲艺,希望回归到老茶馆的氛围中。二楼做成雅座,主打餐饮和古镇美食。三楼是雅集,可举办江南丝竹、文化沙龙等活动。</p> <p class="ql-block">一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弹词开篇——这里也是上海戏曲学院的学生定点演出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时尚的传统,旗袍历久弥新~</p><p class="ql-block">传统对时尚说:别太冒进,请等一等你的灵魂;时尚回复:背离你,就是我的灵魂。我想如能达到旗袍这个份上,那时尚便有了根基,传统也就生生不息,代代赓续了~</p> <p class="ql-block">第一楼的桃花酥</p> <p class="ql-block">第一楼的品牌——黄鱼馄饨</p> <p class="ql-block">第一楼的三黄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兹因新场古镇的邮编是201314,因此也被很多人称之为“上海最浪漫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位于下塘街31号的201314吧——采用新场的邮政编号命名讨了一个大口彩,引得不少适龄帅哥靓妹来此打卡~你可以在室内车厢卡座入位,也可以在内园悠闲聊天,更可以在门外沿河边风雨伞☔️下歇脚,点一杯现磨咖啡,感受时光的慵懒与宁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尺花园咖啡店——坐落于景区西北入口洪西街上。一侧临街,里面有内庭,店堂面积较大且宽敞,内庭中又有绿荫遮蔽置放桌椅,任你选择。还种了植被形成一个微型花园~在古镇中能见缝插针、营造氛围,则“一尺花园”足矣。除咖啡饮料外还提供西式点心,🍟薯条,披萨饼~西式餐饮开进了乡村古镇与中式茶馆互动作业,你作何感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香米蒸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经营了十年以上由七宝老街转战此地的蟹壳黄。甜的比咸的好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新场古镇顺荣烧卖(自家开的老店)——灌汤的鲜肉笋丁烧卖味道鲜美,经品尝确认后,购买生的留着回家吃,店主会用保温袋包装后还特意放置冰块并告诫回家需要置于冷冻状态~吃时无需解冻直接隔水蒸12分钟即可食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今日闲食府(新场大街391号洪福桥西南角下)的外婆家馃饼——内馅中有韭菜、豆腐干、肉糜,鸡蛋、虾皮混合,皮又薄,馅料多,在经油锅一煎确实好吃。更确切地说:应叫~油煎塌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新场大街北栅口南行大约200米有竹枝豆张记鸡汤豆腐花与相邻的李氏鸡汤豆花两家主营沪上传统豆腐花的小吃店。因其汤水以🐔整鸡熬汁,披到碗里如玉脂般的豆花再添加鸡丝与蛋皮、<span style="font-size: 18px;">榨菜、虾皮、香菜、紫菜为佐料</span>,故入口鲜美嫩滑,遂成网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以大别山为招牌的咸肉铺出售的熟咸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镇沪上农家菜(部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南山寺——坐落于上海浦东新场镇,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南山禅寺俗称南庵,位于新场大街南端。元大德十年(1306),僧熙建,初名“常寂庵”,清顺治元年,僧九如重修,易名“南山寺”,又名“南山禅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新场唯一的佛教胜地。曾一度独存大雄宝殿和一排僧舍。“南山雪霁”曾被列为“笋山(新场)十景”。寺后原有约700年古银杏3棵,现存2棵。</p> <p class="ql-block">  元大德十年(1306年),僧煕在现新场村12组建常寂庵(后称南山寺)时,在寺后栽下3棵银杏树,距今约有700年的历史。这3棵古银杏树,其中1棵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部队征用。剩下的2棵高耸挺立,郁郁葱葱~秋季呈鹅黄一色,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笋里南山寺观银杏有感——</p><p class="ql-block">阅尽沧桑六百载,硕果满挂琼瑶枝;</p><p class="ql-block">南山公孙共护佑,石笋重光赖天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通过承古更新,新场古镇将成为江南水乡风格与都市时尚生活水乳交融的体验区,成为沪上休闲出行的又一目的地~赛不赛苏州想必无关紧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新场以古今融合、生态宜居、特色鲜明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为目标定位,依托深厚的文化积淀(尤其是盐文化),形成文化创意和休闲度假的功能,把准新场之脉,</span>避免千镇一面。新场古镇的申遗之路还在继续,保护与开发的融合之路仍在探索中,值得<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期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