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垦戍边黄河畔——内蒙生产建设兵团二十团记忆

燕山月

<p class="ql-block">制作 / 燕山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古稀之年,经常回忆起内蒙建设兵团二十团的工作生活经历,许多往事历历在目,挥之不去。那奔腾的黄河,无垠的库布其沙漠和一群奋战在布拉滩、小南河边的兵团青年男女的芳华身影是那样的清晰和熟悉,这是一段让人回味、让人感慨的人生轨迹,给我们人生留下难忘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纪念内蒙建设兵团成立四十年知青合唱团演出</p> <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特殊年代,解放军在各地组建的生产建设兵团是知青们的另一个重要去处。当年知青最理想的地方就是去兵团“屯垦戍边”,一方面是因生产建设兵团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生活待遇有保证,组织系统有人管;更重要的,兵团紧张严肃的军事生活对大多数年轻人很有吸引力。</p> <p class="ql-block">  天津市欢送知青赴内蒙兵团</p> <p class="ql-block">  知青到建设兵团屯垦戍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68年,全国各地生产建设兵团里面,安置知青人数比较多的有:黑龙江兵团、内蒙古兵团、云南兵团、广州兵团、兰州兵团、新疆兵团、江苏兵团、湖北兵团等。</p><p class="ql-block"> 据解放军总参谋部l972年的统计,全国各生产建设兵团共有知识青年近110万人。 </p><p class="ql-block"> 内蒙建设兵团隶属北京军区,成立于1969年5月7日,有11万余人。其中,从1969年开始,先后接收了来自北京、天津、青岛、呼和浩特、包头、保定、上海和浙江绍兴等地知识青年98999人,其中北京知青26642人,上海知青5575人,天津知青l4871人,浙江知青9127人,来自河北省保定、唐山、张家口等城市的知青6659人,来自山东省济南、青岛市的知青5600人,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包头、集宁市的知青19273人,来自内蒙古各盟的城镇知识青年及零星加入的知青11252人。调入的复员转业军人有l万余人。</p> <p class="ql-block">  1970年在北京接兵时在天安门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  解放军干部和兵团知青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兵团知青在放牧羊群</p> <p class="ql-block">  当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先后组建了四个师二十四个团,其中二师师部驻地在今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乌拉山镇,下辖十一至二十团。</p><p class="ql-block"> 二十团组建较晚,是二师唯一驻在黄河南岸的团。整个二师都在黄河以北,大部分布在河套一带。二十团的北面是波涛汹涌的黄河,南面是浩瀚的库布齐沙漠,鄂尔多斯边缘。</p> <p class="ql-block">  青岛市知青慰问团与宣传股干事白云夫在黄河拖轮上合影</p> <p class="ql-block">  团政治处部分战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  二十团的指战员们在黄河南岸鄂尔多斯草原的杭锦旗独贵特拉地区沙滩上安了家。经勘察定点,规划着道路和连队基地。开始了紧张的营建任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兵团战士自建房屋</p> <p class="ql-block">  1970年经过全团指战员的辛勤工作,二十团完成了18000平方米营建任务,40万土方水利工程,开荒35000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团政治处全体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团政治处战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   武装排女知青英姿飒爽</p> <p class="ql-block">   武装排女兵草原合影</p> <p class="ql-block">  据有关资料记载:二十团共有人员2579人。其中: 知识青年2465人。以天津市青年为主,还有北京市、 青岛市 、绍兴市、呼和浩特市等地知识青年。 </p><p class="ql-block"> 团长:任德志、 政委:牛福权:副团长:孙景雅、宋永红、姜瑞林:副政委:李子英、杨迎华</p><p class="ql-block"> 二十团辖11个连队,55个排,224个班。团直属机构有司令部、政治处、后勤处(生产建设处)。</p><p class="ql-block"> 团部驻地伊盟杭锦旗独贵特拉 (原独贵特拉公社、杭锦淖公社)全团11个连队,分别驻在不同地方。</p> <p class="ql-block">  团政治处宣传股战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  团司令部放映员毛芙彤和放映机</p> <p class="ql-block">  团宣传股干事白云夫和战友在库布奇沙漠合影</p> <p class="ql-block">  团宣传股放映队用于拉电影器材和发电机的的小拖拉机</p> <p class="ql-block"> 机运连战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一连驻地杭锦淖尔乡德茂营</p><p class="ql-block">二连驻地杭锦淖尔乡二圪旦湾</p><p class="ql-block">三连驻地杭锦淖尔乡黑水淖尔</p><p class="ql-block">四连驻地杭锦淖乡乌兰木独</p><p class="ql-block">五连驻地杭锦淖尔乡杭锦淖尔村</p><p class="ql-block">六连驻地独贵特拉公社</p><p class="ql-block">七连驻地独贵特拉公社色来柴登</p><p class="ql-block">八连驻地独贵特拉公社红星村道图村</p><p class="ql-block">九连驻地独贵特拉公社达拉图</p><p class="ql-block">十连驻地布拉滩十连湾</p><p class="ql-block">机械运输连驻地独贵特拉公社</p> <p class="ql-block">   六连部分女战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 五连部分女战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  二十团各连沿黄河南岸东西排列,最东边的一连和最西边的九连相距六十多公里,北临滚滚的黄河,南面是一望无际的库布其沙漠,交通极为不便。连接团部独贵特拉到二师师部的所在地包兰铁路上的小站乌拉山的是一条沙土筑成简易公路,这条被黄河隔成南北两段的路就是二十团与外界相连的唯一通道。.</p><p class="ql-block"> 独贵塔拉镇在鄂尔多斯高原北部,南靠库布其沙漠,北依黄河,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公路两边是白花花的盐碱地和红红的胶土,沙子和一个个水坑,水坑的边缘也是白花花的盐碱,当地的老乡能从的水坑里洗出一筐筐的碱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独贵特拉镇俯瞰</p> <p class="ql-block"> 浩瀚的库布奇沙漠</p> <p class="ql-block">  从团部出发向东走上500多米,折北十来里,就到了黄河大堤上。从大堤到渡口,要经过种植着糜子,高粱等农作物的河套地。过了河套地就到了连接南北的黄河三湖渡口了。</p><p class="ql-block"> 渡过黄河,一直往北,再走上近二十里就到了二师师部的所在地,包兰铁路上的一个三等小站乌拉山车站了。乌拉山镇属巴彦淖尔盟,北靠阴山余脉的乌拉山,东距包头一百多公里,由于兵团的到来,给这个小镇带来了空前的繁荣。 往西相连的是一八0电厂,兵团化肥厂,二师供应站等二师直属单位,在师部的西南面就是乌拉山火车站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乌拉山火车站,这里寄托了我们兵团战士太多的情感和艰辛。冬季运输装卸物资时,我们就住在车站四面漏风的工棚里,顶着漫天的风雪,装卸白灰、煤炭,一身乌黑,一身白灰。探亲时这里又是我们回家的起点和返团的终点。这个包兰线上的三等小站有我生命中抹不去的印记,当时我们二十团战士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调到黄河北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战友在乌拉山火车站等车</p> <p class="ql-block"> 兵团战友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兵团知青乘车证</p> <p class="ql-block">  兵团生活中,这条从团部到乌拉山的路留给了我们太多的记忆。当年渡河的艰难更是刻骨铭心。当时团里专门在三湖渡口的北岸设置了渡口班。渡口班属机运连,有兵团战士十多名,并配有一艘德国制造的拖轮,起名叫“向阳号”。 “向阳号”拖上大的木驳船,那木驳船上能平排放上三、四辆汽车。风平浪静的时候,上午、下午各一趟来回,要是稍有一些风浪,就不能保证过河了。尤其是探亲往返时,带着几十斤的东西,往返奔波,更是有苦难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团牛政委和李子奇英副政委和一连女排战士合影</p> <p class="ql-block">  战友们坐木驳船过黄河</p> <p class="ql-block">  兵团战友学习毛主席著作</p> <p class="ql-block"> 兵团战友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黄河真是一条难以捉摸的河,丰水期的时候,波涛汹涌,河水漫到了两岸的大堤上,河面宽达几里,到枯水期时,两岸只相隔几百米,似乎一步就能跨过河去,其实这时河中间还是漩涡湧动,水流湍急。依靠人力渡河,船工是非常辛苦的,先要拉着驳船逆水往上走上几公里,然后向对岸驶去,这样才能顺流漂到对岸的渡口。在逆水往上拉船的时候,有时需下到齐腰深的水中,最深时水到胸部,确实非常艰辛。 </p><p class="ql-block"> 到了冬季,北风吹过河套平原,天地苍茫,气温达到了零下二十多度,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天堑变通途,这时过河好像变得非常方便了。二十团的冬季运输开始了。除了汽车、马车到乌拉山去拉煤和其他物资外,生产排的战士,每三人拉一辆小车,去车站拉煤。七十里的负重往返,饥寒劳累,无以言表。</p><p class="ql-block"> 但这时在黄河上通行还是有危险的,因封冻的黄河上有漩涡湍急终年不冻的地方,当地老百姓称为“亮子”,人一进去就再也不能出来,所以我们在过黄河时必须沿着栽着红柳作为路标的通道经过。</p><p class="ql-block"> 1972年1月14日一辆团里拉煤的汽车就掉到河的冰下,二位天津籍战友不幸遇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战友在团部门口留影</p> <p class="ql-block"> 劳动归来</p> <p class="ql-block">  春季到了,内蒙广阔的大地上还没有一点绿色,但大地下巳是春潮湧动,黄河即将化冻。这个季节是二十团交通最困难的时候,道路返浆,三、四十多分以下的冻土层已经融化,而上面还是硬硬的冻土,车辆如果不能一下开过去,稍作停顿就会陷在路上。</p><p class="ql-block"> 进入春季后,黄河开始流凌了,“几”字形的黄河,上游纬度比二十团所在的独贵特拉要低,这种地理现象经常使黄河河套段形成大量的流凌最后变成冰坝,阻断河流,河水泛滥,形成险情。这时两岸的交通彻底断绝了,除了电报以外,再也得不到一丝信息。</p><p class="ql-block"> 祖国各地而来的家信,报纸,邮件都被无情地隔阻在了黄河南岸。往往等到两岸恢复通船时,战友们每人都能收到多封的家乡来信,还有邮件和报纸,象过节那样高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团三连水泵船战友在黄河边合影</p> <p class="ql-block">  田间地头“接受再教育”讲用会</p> <p class="ql-block"> 战友草原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兵团生活非常的艰苦。大田连里的战士,干遍了所有的农活,这里春脱坯、夏拔草、秋割麦、冬挖渠,被称为最苦最脏最累的四大农活。虽然劳动强度大,但兵团人积极乐观,干起活来争先恐后,干劲冲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团领导与十二团学习参观领导战士在黄河边合影</p> <p class="ql-block">  农业连战士在地里留影</p> <p class="ql-block">  牧马知青在饲养马匹</p> <p class="ql-block">  休息时间战友掰腕子比赛</p> <p class="ql-block">  知青战友在杭锦草原牧羊</p> <p class="ql-block">  女知青在羊圈饲养羊群</p> <p class="ql-block"> 知青抱着小羊羔留影</p> <p class="ql-block">  一连战友在马车旁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当年经常唱起激情昂扬的 </p><p class="ql-block"> 《内蒙兵团战士之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是毛主席的兵团战士,</p><p class="ql-block">我们是战天斗地的勇敢闯将。 </p><p class="ql-block">遵照毛主席的伟大教导,</p><p class="ql-block">扎根在祖国的北部边疆。 </p><p class="ql-block">向着荒山野岭进军,</p><p class="ql-block">让荒漠沙滩献出米粮。 </p><p class="ql-block"> 屯垦戍边,亦兵亦农,</p><p class="ql-block">红心似火,意志如钢,</p><p class="ql-block">哪里最艰苦就在哪里安家,</p><p class="ql-block">哪里最困难,哪里就是战场。 </p><p class="ql-block">毛泽东思想装我们, </p><p class="ql-block">我们在战斗中锻炼成长。</p><p class="ql-block">自力更生,奋发图强,</p><p class="ql-block">艰苦创业,多么荣光,</p><p class="ql-block">千难万险也不能阻挡,</p><p class="ql-block">永远朝着胜利的方向。</p><p class="ql-block">毛泽东思想武装我们,</p><p class="ql-block">我们在战斗中锻炼成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演出剧照</p> <p class="ql-block">  舞蹈“兵团战士胸有朝阳”</p> <p class="ql-block">  独唱“我爱内蒙大草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有的兵团战士甚至贡献了自己年青的生命,长眠于黄河岸边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四连战士孟繁友同志1971年4月6日在库房倒塌的危险时刻,奋不顾身,主动枪救库房物资,光荣牺牲。二师党委追记二等功并报请兵团党委给予烈士称号。</p><p class="ql-block"> 1969年10月至1975年11月,二十团还有六名战士前后不幸去世,他们是:六连天津市战友李希海 、苏登贵;二连战士张玉堂;七连战士隋超极 、田继新;实验站战士陈建英。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当地政府为牺牲的兵团战友立碑纪念</p> <p class="ql-block">  1975年底,随着大批知青返城,兵团建制撤销,后移交地方建立了内蒙国营独贵塔拉农场。</p> <p class="ql-block"> 兵团战士坐火车回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光阴荏苒,五十年时光已然消逝。五十年风雨路,点点滴滴,历尽人生坎坷;五十年战友情,历历在目,岁月情怀依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04年战友们和老团长任德志聚会合影</p> <p class="ql-block">  2004年二十团战友聚会合影</p> <p class="ql-block">  战友重返兵团二十团故地</p> <p class="ql-block">  2009年二十团部分战友重返兵团故地合影</p> <p class="ql-block">  2010年二十团六连战友天津聚会合影</p> <p class="ql-block">  原八连驻地纪念碑揭幕仪式</p> <p class="ql-block">  2019年10月16日,二十团八连纪念碑揭幕仪式在原连队驻地址举行。独贵塔拉镇领导和来自北京、天津、青岛、绍兴、保定等地的兵团战士,以及包头等外地热心红色文化研究和传播者参加了纪念碑揭幕仪式。</p> <p class="ql-block">  原八连知青参加揭幕仪式合影</p> <p class="ql-block"> 原八连驻地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2011年二十团九连战友聚会合影</p> <p class="ql-block">  2017年二十团九连战友重返兵团故地留影</p> <p class="ql-block">  2021年二十团六连绍兴籍战友五十周年聚会纪念</p> <p class="ql-block">  2023年20团生产排战友来绍兴联谊留影</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二十团九连战友在绍兴聚会合影纪念兵团53周年</p> <p class="ql-block"> 兵团知青纪念雕塑</p> <p class="ql-block"> 乌拉山火车站新貌</p> <p class="ql-block"> 重返兵团故地的战友</p> <p class="ql-block"> 二十团原驻地独贵特拉镇新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年兵团出版的《摄影作品选集》</p> <p class="ql-block">当年兵团出版的《美术作品选集》</p> <p class="ql-block">  永远的兵团战友  </p><p class="ql-block"> 不朽的兵团精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曾经肝胆同忧国,</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前风雨多。</p><p class="ql-block"> 吾辈无私无愧色。</p><p class="ql-block"> 青春如血亦如歌。</p> <p class="ql-block"> 兵团战士雕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黄河之滨 热血青春 </p><p class="ql-block"> ——献给二十团的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十三年前,</p><p class="ql-block">我们这些热血青年。</p><p class="ql-block">在绚丽的芳华岁月,</p><p class="ql-block">来内蒙屯垦戍边。</p><p class="ql-block">渡过黄河的木船桨,</p><p class="ql-block">划出人生的层叠波澜。</p><p class="ql-block"> 一代人的追忆,</p><p class="ql-block">荡涤难以平静的心田。</p><p class="ql-block"> 难忘那草原风雪,</p><p class="ql-block"> 呐喊着温暖的春天。</p><p class="ql-block"> 梦里的晶莹泪光,</p><p class="ql-block"> 闪耀你我曾经的容颜。</p><p class="ql-block"> 风雨中的思念,</p><p class="ql-block"> 一路相伴着过往流连。</p><p class="ql-block"> 那里有风雪原野,</p><p class="ql-block"> 那里有战友的生死相牵。</p><p class="ql-block"> 那里有沙漠黄河,</p><p class="ql-block">那里有我们青春的血汗。</p><p class="ql-block">我们曾经用身躯亲吻精神的花瓣,</p><p class="ql-block">我们曾经用心灵编织理想的花环。</p><p class="ql-block">我们曾经用微笑面对命运的挑战。</p><p class="ql-block">我们曾经用歌声唱响美好的期盼。</p><p class="ql-block">魂牵浩瀚库布奇,</p><p class="ql-block">梦萦巍峨乌拉山。</p><p class="ql-block">黄河之滨的二十团,</p><p class="ql-block">兵团战友永远思念……</p><p class="ql-block"> (2023年4月20日制作)</p> <p class="ql-block">  (编后:此美篇的部分内容,是根据兵团战友回忆文字及提供的老照片汇集而成。原团宣传股张世弘和一连指导员李桂林提供了部分照片。特此致谢!因年长日久,回忆录肯定有记忆不准或遗漏之处,恳请战友予以指正或提供更多资料照片,再做进一步修改完善,以求真实再现当年20团全体干部战士工作生活的精神面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