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石屏书香世家考

书中鱼

<p class="ql-block">  石屏是坐落在彩云之南东南部的一座小县城,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小地方”在明清却引领了云南明清文化的发展。石屏出了云南唯一一位“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再细品其文化的历史,你会发现这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p><p class="ql-block"> “石屏”是一片滋养文化的沃土,这里诞生了云南明朝第一位“解元联第”(由乡试第一名解元接着中进士)进士许镃;诞生了云南清朝第一位“开风翰林”许贺来;第一位两次入“翰林院”的“双翰林”张汉;出了云南清代第一位科举“传胪”(状元、榜眼、探花、传胪)朱淳;同时,石屏还出了云南清代一位最年轻之一翰林罗士菁(18岁中庚辰科二甲第六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p><p class="ql-block"> 石屏文化根基在于家学渊源,而且代代薪火相传,于是造就了众多科举世家。人才辈出,月积年累,涌现不断,逐渐形成了“五步一进士,对门两翰林,举人满街走,秀才家家有”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p><p class="ql-block"> 明代有陈世箕世家,张一甲世家,涂时相世家。清代有张汉世家,何朗世家,卢炳世家,朱煐世家,刘心传世家,罗氏“武进士”三兄弟,袁嘉谷世家等等,群贤辈出,英才泉涌。</p> <p class="ql-block">  笔者通过对石屏科举史进行疏理,史料查证,真象终于被抽丝剥茧,浮出水面。据明清以来之史料记载,石屏明朝共有文进士12人,武进士1人,清代共有文进士56人,武进士10人,云南自元代才参加科举以来,石屏共产生文武进士共79人,15位翰林,其中明朝1位(陈世箕,明永历年间进士),清朝14位。另外,石屏明清共出过10位解元(明代4位,清代6位)。</p><p class="ql-block"> 在科举成就上,石屏在云南众多州县中“鹤立鸡群”,仅次于“云南府”和“大理府”,占全省中进人数近十分之一,并位列三甲,独冠临安府。</p> <p class="ql-block">  石屏自明以来,非常重视教育,书院林立。明朝有州前书院,五亩书院,张本寨书院,崇正书院,宝山书院,秀山书院,龙泉书院等。</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四十八年,知州胡承禧设登龙书院,还有就是石屏人曾任陕西布政史朱臒所建的玉屏书院,“始于清道光庚戌秋,至咸丰壬子年告竣。规模闳丽,颇便生童肄业”。 </p><p class="ql-block"> 义学,“一在旷野玉皇阁”,“一在龙朋关圣庙”,“一在五郎沟”,“一在坝心三光庙”…… </p><p class="ql-block"> 如此盘大的书院、义学,支撑了石屏文化发展与崛起。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石屏家学渊源,“家学”起了到更重要的学业基石和日常家教之作用。祖教父,父教子,子子互教;父传子,子子互传,代代相传。故此,“家学、家教、家风”对历代石屏文化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之作用。</p> <p class="ql-block">  明清之石屏,可谓群星荟萃,家族昌盛。明朝涌现罗晟、罗珦“父子进士”,罗晟为明景泰二年辛未科(1451年)三甲第六十二名,任河南按察司佥事。</p><p class="ql-block"> 其子罗珦,字用诚,于明丙戌(1462年)秋八月中进士。</p><p class="ql-block"> 明代张一甲家族代代相传,人才代代涌现。张一甲,字退叔,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二甲第二名,为石屏明代科举名次最高者,亦称御殿传胪第五。其父张煜然,为崇祯贡生;其孙张吉宿、张纬宿均为康熙贡生,可谓书香满门。</p><p class="ql-block"> 而其曾孙张汉则更为闪耀,字月槎,为康熙癸巳(1713年)恩科进士,授检讨,出为河南知府。乾隆年间,以博学鸿词荐,年六十余,复授检讨,二次入翰林院,迁山东道御史,有政声。这在云南科举史上有极其罕见的。</p> <p class="ql-block">  清康熙雍正年间“爷孙进士”卢炳、卢錞。卢炳,字子阳,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戊辰科三甲第48名进士,“后分校礼闱,典试山左,所得皆名士”。</p><p class="ql-block"> 其孙卢<span style="font-size: 18px;">錞,辛巳恩科进士(1761年),为三甲第64名,官蒙化教授。</span></p><p class="ql-block"> 雍正年间石屏出了一对“同胞进士”,陈蓉纕和陈荀纕兄弟。<span style="font-size: 18px;">陈蓉纕,雍正丁丑(1727年)科取三甲第148名进士。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陈荀纕,字松岩,雍正癸丑(1733年)三甲第10名进士,任刑部主事,建同川书院,其大门曾立“同胞进士”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其祖父陈世箕,为明永历年间进士,钦点翰林院检讨,为明朝石屏唯一翰林,也是石屏历史上第一位翰林。其父为陈冏伯,丁卯副榜贡生,由教授擢安安县知县,故可称“一祖二孙”进士。</span></p><p class="ql-block"> 亁隆年间,石屏还出过刘氏科举三兄弟。刘心传,乾隆辛未(1751年)科进士,中三甲第84名,惜“殿试后卒于京”。</p><p class="ql-block"> 刘经传,亁隆庚辰(1760年)中三甲第19名,选翰林院庶吉士。</p><p class="ql-block"> 刘治传,癸未(1763年)科中三甲第70名,虽然他们为表兄弟,而非同胞兄弟,但依然是石屏书香世家之荣耀。</p> <p class="ql-block">  石屏最大且最具代表性之科举世家,当数以朱煐为代表的朱门六进士和二翰林。</p><p class="ql-block"> 朱<span style="font-size: 18px;">煐</span>(1698-1774),字临川,号龙坡。雍正甲辰(1724年)中二甲第75名进士,大名得于崔述,以经术名天下。</p><p class="ql-block"> 朱淳,字瀛山,道光己丑(1829年)传胪(二甲第一名),翰林院庶吉士,为云南科举名次最高者(与明代楚雄人李启东同为传胪)。</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朱淳叔父朱雘(1794-1852),字丹木,于道光己丑(1829年)中三甲第53名,曾任陕西按察使,布政使,后回乡捐建石屏玉屏书院,重修文庙。</span></p><p class="ql-block"> 朱淳叔父朱家学,中道光己丑(1829年)三甲第66名进士。其子为朱芬。</p><p class="ql-block"> 朱芬,光绪庚寅(1890年)中三甲第134名。</p><p class="ql-block"> 朱景轼,字敬瞻,为朱淳侄子,光绪庚寅(1890年)中二甲第38名,钦点翰林院编修。</p><p class="ql-block"> “同氏对门两翰林”即指朱家,据传有“祖孙父子叔侄兄弟科甲”匾,这也是石屏所特有之文化现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清嘉庆年间石屏出了罗士蒸、罗士芬、罗士菁罗氏三进士。</p><p class="ql-block"> 罗士蒸,清嘉庆丁丑科(1817年)三甲第136名进士。</p><p class="ql-block"> 罗士芬,字芙洲,嘉庆丁丑(1817年)进士,官刑部主事。</p><p class="ql-block"> 罗士菁(1802-1841),字雅林,嘉庆庚辰(1820年)科二甲第六名进士,时年18岁,选翰林院庶吉士,任江苏常州知府等,政绩卓著,未满四十而英年早逝,为云南最年轻翰林之一。 </p><p class="ql-block"> 明朝云南有三位18岁翰林,分别是:杨一清,安宁人,18岁中成化壬辰(1472年)科三甲第95名进士;傅宗龙,昆明人,18岁时中万历庚戌(1610年)科三甲第46名进士;雷耀龙,玉溪人,18岁时中万历己未(1619年)科三甲第208名进士并入翰林院。</p><p class="ql-block"> 清代云南有两位17、8岁翰林,其中一位是李诩,晋宁人,17岁中乾隆丁丑(1757年)科二甲第9名世士,选翰林庶吉士。而另一位就是石屏人罗士菁,在五位18岁及18岁以下翰林中,罗士菁为科举名次最高者,即二甲第六名,实属不易。</p> <p class="ql-block">  清光绪年间,石屏不仅有同胞“文进土”,又出了罗氏同胞三“武进土”。</p><p class="ql-block"> 罗长春,光绪庚辰(1880年)武进士,亚元,为参将正三品。</p><p class="ql-block"> 罗长林,光绪己丑(1889年)武进士,授御前蓝翎带刀侍卫。</p><p class="ql-block"> 罗长华,光绪己丑(1889年)武进士,亚元,官至副统衔江苏水师统带。其旧居在诸天寺两斜对门,石屏文庙右倒碑廊有罗氏三兄弟为陈宝琛立匾石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除此外,还有明代涂时相家族。涂时相,字揆宇,明万历庚辰(1580)科三甲第七名进士。其孙为涂晫,字煦庵,康熙乙酉(1705年)举人,曾任昆明县教谕,著名草书大家,以书建水城楼“雄镇东南”匾,和翠湖“是观堂”匾而著于世。曾孙有涂大辂,涂大轴,涂大辂之孙涂暾,己卯科举人,曾任罗平、弥勒、赵州学正;涂大轴之子涂会畿,康熙举人,曾官至邓川学正著《绎岩集》;均为有才德之人。</p><p class="ql-block"> 另外,清代何朗世家亦多才俊。何朗,字玉山,康熙辛丑(1721年)三甲第60名进士。其父为何其瑛,叔父何其伟,祖父为石屏神医何慥,何氏人才辈出,风流数百年。</p> <p class="ql-block">  石屏世家一脉相承,代不乏人,这得宜于“家学”。如清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1872-1937),自幼从父德洋公学《三子经》、《千字文》、《大学》等书籍,五岁便“能领会字义,游览名胜后,即能复述所见匾联”;从大哥袁嘉乐学习经史,从二哥袁嘉谟习文,学习诗赋、联语,从三哥嘉猷学习书法,三兄嘉猷“著声庠序,率诸弟循循诵读常于亭。午同临帖,天暮矣,犹移至月下临之”。十二岁便“随家人游小瑞城,作《小瑞城记》”,此均得益于“家学”和平日从父兄中得其熏染而来。</p><p class="ql-block"> 管中窥豹,故 “家学”完成了基初教育与取长补短,让学问从学堂延伸至家庭。从课本变为日常生活中之学问,“润物细无声”,故枝繁叶茂,“家学”起到了学堂中所不能及之处。正如四川眉山之“三苏“亦是如此,父又传子,兄又传弟,父子互学,兄弟互学,诸子登科,薪火相传。 </p><p class="ql-block"> 加之,人口迁移,文化交融,兴办教育,家风敦厚,重视教育,传承有序,从而促成了石屏明清文化空前之繁荣。</p><p class="ql-block"> 因为官方书院、义学林立兴盛,石屏崇文尚武之风昌盛,家族教育体系日益完备。同胞族人相互激励,互相熏染,故涌现出一大批家族文武进士,<span style="font-size: 18px;">出现“五步三进士,对门两翰林,举人满街走,秀才家家有”的盛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明清石屏共产生文武进士79名,翰林15人(16次,双翰林张汉2次),举人638人,贡生700余名。不愧</span>为云南真正名副其实的“文献名帮”,石屏因云南而独特多姿,云南因石屏而增色添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癸卯元宵节</p><p class="ql-block"> 煜民于翠羽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