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家乡风俗,感受文化魅力——逸夫中学2112班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记录

卢思嘉

<p class="ql-block">为响应学校对寒假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空间,激发学习体验,我们2112班12个小组分工对家乡春节文化民俗民风展开了调查,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对家乡春节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p> 第一小组——贴春联 <p class="ql-block">春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从风格不同、内容丰富的对联中,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淳厚的乡风民俗和浓郁的年味。春联象征着喜庆欢乐,每逢春节,家家户户贴春联,寓意过年、新年,增加节日气氛,看起来非常喜庆。贴对联中也蕴含很多知识:看对联的最后一个字,上联的最后一个是三声和四声的话,那就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一声和二声的话,那就是平声。上联在右侧,下联在左侧。古代人写字都是从右往左写的。一般情况下范围小的是上联,范围大的是下联,如常见的“家和国”之类词语。</p> 第二小组——包饺子 <p class="ql-block">饺子,中国古代传统食物,又称水饺,汉族传统面食。其由馄饨演变而来,源于中国古代的角子,宋朝以前把饺子称为“角子”,或“水角儿”。元代开始有“扁食”的叫法。明清以来,普遍使用“饺子”一词。据说饺子由东汉南阳涅阳(今河南南阳邓州)人张仲景发明,最初作为药用。饺子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饺子多用面皮包馅水煮而成。古代缺乏肉食,包了肉馅的饺子自然是上好食物,民间谚语“好吃不过饺子”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另有一句民谚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p> 第三小组——年夜饭 <p class="ql-block">“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每逢大年三十都要吃年夜饭,年夜饭是团圆饭,也是喜庆饭。除夕之夜,无论相隔多远,工作有多忙,人们总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实在不能回家时,家人们也总会为他留一个位子,留一副碗筷,表示与他团聚。年夜饭也叫“合家欢”,是人们极为重视的家庭宴会。每当过年,一家人团聚在一起,高高兴兴地吃年夜饭时,餐桌上总会有鱼做成的美味菜肴。鱼,已经成为了我们过年时必不可少的一样东西了。它象征着团圆,代表着生活的富足,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期盼。</p> 第四小组——拜年 <p class="ql-block">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p> 第五小组——扫尘 <p class="ql-block">扫尘的传统风俗 ,由来已久。民谣说:“二十四,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南方称“扫屋”,北方叫“扫房”。在年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一直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用青竹叶与柚子叶绑在杆上清扫屋顶天花、墙壁上的尘垢蛛网,谓之扫去“穷运”、“晦气” ,来年清吉。一般除了扫屋外还要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疏浚明渠暗沟等。大江南北,干干净净迎新春的好气氛。民俗专家表示,扫尘既有驱除病疫、祈求和愿望新年安康的意思,也有除“陈”(尘)布新的含义。此习俗向人们传递着过年忙碌好气氛的信号。年尾廿三/廿四便正式地开始做准备迎接过年的准备。民间将年尾廿三/廿四称为扫尘日。每逢春节来临,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好气氛。按中国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迎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和愿望。</p> 第六小组——腊八粥 <p class="ql-block">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来源于佛教。农历十二月初八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古印度人为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苦难,也为了纪念佛祖在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这天以吃杂拌粥作为纪念。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实做成粥来赠送给门徒和善男信女们。到了宋代,民间逐渐形成在“腊八”当天熬粥和喝粥的习俗,并延续至今。</p> 第七小组——年货 <p class="ql-block">中国人几千年来总把过年当做件大事。过年之前要作很多准备,在古代因为交通不方便,物资比较缺乏。为了一年一度的过年喜庆吉祥与欢乐,家家户户在节前十天左右置办年货,为过年置办必备的生活日用品以及祈福等用品,准备迎接新年,于是,置办年货成了人们除旧迎新的一件大事。年货中,往往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等饮食日用品,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还要准备好家谱、鞭炮、香蜡、灶爷像等祈福品。到底何时备年货?因我国疆域广、民族多、风俗也有差异,对备年货的习俗和日期也不完全相同。有首民谣如下写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二十三,糖瓜粘,灶王爷要上天”。</p> 第八小组——背冰文化 <p class="ql-block">背冰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活动,发源并流传于永济市西南35公里处的长旺村,是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间舞蹈。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背冰”表演属于传统民间舞蹈类。其重要表演动作有下河、破冰、匍匐前进、刀枪不入等表现前人大无畏精神的舞蹈动作。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农村许多青年外出打工,参与的人数逐渐减少,加之气候变暖,黄河的冰凌易化,每年要用冷制机制作冰块,种种原因造成了活动不如以前雄伟壮观,传承者相继减少。</p> 第九小组——做元宵 <p class="ql-block">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正月十五燃灯习俗的兴起也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p> 第十小组——挂灯笼 <p class="ql-block">过年就要挂上红红的大灯笼,过年挂灯笼也是为了营造喜庆氛围。这是民间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是过年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红灯笼象征着事业兴旺、红红火火、幸福、光明、圆满、富贵,所以过年时期,人们都会挂上红色的灯笼,是一种过年习俗,一直延续至今</p> 第十一组——守岁 <p class="ql-block">守岁,又称守岁火、照岁等,其由来已久,中国汉族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新年前除夕夜晚守岁,民俗活动主要表现为点岁火、守岁火,即所有房子都遍燃灯烛,合家欢聚,迎接新年。除夕夜遍燃灯烛通宵不灭,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岁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也有部分地区将通宵守夜(熬年夜)称为守岁,即在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赶跑驱走。</p> 第十二小组——舞龙 <p class="ql-block">舞龙俗称舞龙灯,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舞龙源自古人对龙的崇拜,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会舞龙,从春节开始舞龙,然后二月“龙抬头”、端午节时也舞龙。舞龙时,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作,穿插,不断地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汉族的一种民俗文化。舞龙和舞狮,古时是在一年中的大型节日里面节目之一。随着华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现在的舞龙舞狮文化,已经遍及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东南亚,以至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各个华人集中的地区,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p> 部分同学的调研报告和心得体会 <p class="ql-block">通过对家乡春节习俗的调查,我们对永济的春节民俗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春节历史悠久,我国几千年来流传至今的春节, 民俗活动五彩缤纷,同时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春节这一体现民族特色的节日更是与时俱进、大放异彩。</p>

过年

舞龙

扫尘

春节

小组

民俗

年夜饭

饺子

守岁

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