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说的北镇是相对于南镇(盐城市大丰区政府所在地的大中镇)。</p><p class="ql-block"> 我出生在北镇(新丰镇),儿时的北镇可不比南镇差,镇上有远近闻名的民国时期民族资本家谷震之创建的淮南纱厂及新丰轧花厂,他们可是地方国营和大集体企业,解决镇上及全县几千人的就业,工人有整齐的工作服及较高的工资收入。那时一家子能一个人在这二个厂工作可是件荣耀的事,当然也就衣食就无犹了。</p><p class="ql-block"> 近日回家乡时,看到政府正在对全国网红打卡地的"荷兰花海″北,大四河旁的和平街进行修建改造成“新丰920街坊”。实地看到修建好似成相识的整齐街坊,遇见儿时的同学和邻居,倍感亲切,这就勾起了儿时这条街和北镇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新丰镇有富强、民主、自由、吉祥、和平、胜利等主要街道。这与现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是超前几十年了!大方路贯穿镇的南北,清澈的大四河是全镇居民的唯一水源,儿时在河边淘米、钓鱼、洗菜及到河里摸碎砖是为了日常生活和完成政府交办的"备战备荒"集砖任务。</p><p class="ql-block"> 和平街的东边是新丰大桥,上世纪六十年代是古老的木桥,也是镇东西往来的唯一通道。记忆中还是很有特色的。后来改造成石拱桥,文革时桥上"四个永远"很是显眼,桥下的石拱洞是儿时夏天午时纳凉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 桥头的小卖滩点,糖块、海螺丝可是儿时的"果茶",桥下的轮船码头是上世纪人员外出的唯一水上通往兴化的唯一出路,早晨起船的鸣笛是准时的号角。桥东边是镇政府所在地,周边有学校、医院、曾医站、广播站、邮电局、银行、供销社、文化站、服装厂及商业公司下属的百货、酱货、理发、照像馆、饭店、杂货店等门面门市房,是小镇的行政、商业和文化中心。其中的酱货店销售的是萝卜干、咸甜蒜头、大头菜,以及种种调味品,是生活中的必需品,可以让寻常百姓在缺少佳肴的日子里把饭和粥顺顺当当地吃下。在和平街中间的周边老作坊是镇办企业集中在地,有木(竹)铺铁匠铺、酱货厂、副食品厂等,他们生产的各种副食品等生产资料产品,如坐月子的妇人可以吃到的馓子,如过年时节可以放肆地吃到的糖果子,如麻将大小的麻切、五角星形状的京冈脐,更是生活中的奢侈品。那些老手艺缠缠绕绕的食品、手工艺品,是小镇相思的味道和永恒的记忆。镇紧固件厂可是当时镇上唯一有科技含量的企业。(见浦家巷、酱园、镇紧固件厂照片)</p> <p class="ql-block"> 新丰大桥西边的新丰剧场,是镇上最大的文化活动中心,儿时看到的京、淮、锡戏剧、样板戏及地道战、地雷战、列宁在1918、铁道游击队等影片及放映前的中央新闻记录片是除了广播之外接收外面信息和新闻教育的渠道。儿时我们男孩们是在剧场门前的玩跳白果、打气枪、拍火柴盒、香烟壳等活动长大的。记得新丰剧场建设时我还在工地做过小工。当然在看电影戏剧时,倍感自豪啰(见新丰剧场照片)。</p><p class="ql-block"> 剧场西隔壁就是镇小学西校区,学校对门是同学陈罗军家,学校的门也只比普通居家稍宽(大)一点,可不像现在的学校门楼,高大又气派。记得三年级期末评比五好学生,全班50名学生46名是五好学生,可不像现在有优秀生有百分比限制耶。后来西校区并入桥的东校区。西校区改为蚕桑培育所,那可是全镇蚕宝宝的出生地。恢复高考时,我随后在县人民银行当行长朱达铭在此复习上百个时光。</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镇小学可是全县重点学校,新丰中学更是省重点中学,同时复习高考的后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栋梁人才,如厦门大学、南通大学书记、校长,中山医院院长(院士)、知名媒体人袁岳等,我为毕业于新丰小学、中学而倍感自豪(虽然自己未考上全日制大学)。</p><p class="ql-block"> 儿时没有现在的游戏机、手机等游戏通讯工具,我还经常推动铁环从和平街的东边一直推到街西头的闸口(现在叫同丰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