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往事 ——记宁夏银川总后五七劳动学校门诊部

sailing xu

<p class="ql-block">  1971年初,我们60名新战士结束了新兵训练,被分配到宁夏银川总后五七劳动学校门诊部,开始了绿色军营里我们的一段难忘的携手同行。</p><p class="ql-block">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都从十几岁的少年变成了两鬓斑白的老人。大家都感叹,现在记不住事儿了!可是贺兰山脚下那个条件简陋的门诊部却像被凝固了一样,深深地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成为我们心底里特有的贺兰情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我们的门诊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b></p><p class="ql-block"> 干校门诊部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医疗单位,按编制,我们只是一个连级单位。我们的最高领导是“指导员”,但是和指导员平级的不叫“连长”,叫“主任”。大概毕竟这是个医疗单位吧。</p><p class="ql-block"> 下面这张照片就是我们门诊部领导和药房部分同志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后排左三是李杨指导员,后排左二是鲁夫指导员,后排右二是王贵林主任,后排右一是王忠班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门诊部的医疗对象是干校八个学员队、园林队、畜牧队、木材厂、大修厂、汽车队、校部等14个团级单位的下放干部和干校所属军马场六个农队的职工和家属,可谓任务繁重,责任重大。</p><p class="ql-block"> 既然门诊部是连级单位,下属单位就是排了。门诊部共有三个排,一排是医疗排,二排中药排,三排后勤排。为了让我们每一个战士都有机会掌握一些医学知识和技能,同时又能在劳动岗位得到锻炼,领导决定我们所有战士每三个月更换一次工作岗位,在医疗、中药、后勤三个排轮转。</p><p class="ql-block"> 在分别介绍三个排之前先看一张我们门诊部的合影照片吧。这是门诊部人数最多的一次合影,但并不是全体合影,因为拍摄这张照片的时候不少老同志已经陆续离开了干校,还有部分同志当时正在当班,无法参加合影。</p><p class="ql-block"> 照片拍摄于门诊部的大门前。在当时,我们的门诊部差不多是干校最宏伟的建筑之一了。看,还是雅典式风格呢,大门在三角屋顶下方。</p> <p class="ql-block">  这里特别应该提一下:第三排中间安排的是领导的位置。但门诊部的领导们却让老炊事员宁大爷站在了正中C位。</p> <p class="ql-block">  从照片中可以看出,参加合影的绝大多数是战士,另外还有门诊部的领导、部分医生、护士和辅诊技术人员,共64人。</p><p class="ql-block"> 现在分别介绍一下我们门诊部的各个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一排</b></p><p class="ql-block"> 一排负责医疗工作,下设三个班,一班是门诊,有内科、外科、五官科、口腔科、妇产科、理疗室等。二班是病房,包括普通病房和传染病房。三班是辅诊科,有放射科、化验科、药房、手术室、供应室,后期又增加了心电图室。</p><p class="ql-block"> 下面这张照片是一排辅诊班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辅诊班班长是放射科的王忠医生。</p><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更好地展现了门诊部大门的全貌。大门两侧还有供车辆行驶的坡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辅诊班的构成就可以看出,当时大医院有的科室我们门诊部也差不多全都有,只不过压缩了一些规模而已。但最重要的是,我们门诊部卧虎藏龙,技术力量雄厚,汇集了第二军医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和301、309等国内知名医院的业务精英和医学专家,无论医生还是护士个个都是业务上的顶尖高手,实力不容小觑。那时宁夏自治区的地方医院有什么疑难病症、复杂手术,常请我们门诊部的医生前去会诊或主刀手术,这些医生后来很多都成为了医学界的大咖。例如:</p><p class="ql-block"> 邢家骝, 我们门诊部的一排长。他是我国第一代临床核医学和放射医学专家,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307医院主任医师,307医院院长,俄罗斯《医学放射学》杂志编辑顾问委员会委员。</p> <p class="ql-block">  这位就是邢家骝院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再例如:</p><p class="ql-block"> 张伯勋,著名骨科专家,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第三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我国断肢再植手术的早期开拓者之一,在创伤救治和骨与关节、周围神经伤以及皮肤、肌肉缺损的晚期修复;腰椎病、骨与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治及科研方面造诣深厚,成就突出。</p> <p class="ql-block">   张伯勋教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还有很多国内、军内知名的医学专家、教授,如:许鸿博,上海长征医院妇产科主任,教授。密桢,上海长征医院麻醉科教授。王福民,上海长征医院普外急诊副主任,教授。还有不少老医生、老专家,因年久失联,没有他们的照片资料,只能寄希望以后能找到他们的资料再进行补充了。</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中后排左二就是许宏博教授,后排右二是密桢教授。前排中间的小女孩是许教授的女儿曾琰。</p> <p>  这张照片上,王福民(主刀,右二)和白泰炎(左二)、密桢(麻醉,左一)等医生正在为一位患巨乳症的农村妇女进行切除手术。这位妇女是我们在拉练时遇到的。她的巨乳重达近30斤,几乎无法正常生活。这台手术当时轰动了整个宁夏自治区,报纸和电台都进行了报道。</p> <p>  从这两张照片上可以看出切下来的巨乳是相当大的。</p> <p class="ql-block">  这是王福民医生和他爱人、孩子的合影。他爱人领着孩子千里迢迢从上海来来到贺兰山探望他。</p> <p class="ql-block">  上面这张照片是当时一排部分医疗人员的合影,后排中间戴眼镜的高个子就是王福民医生。王福民医生右边的是王佐廷医生,他是传染病房的负责人。</p> <p class="ql-block">  门诊部经常派人深入到医疗条件比较薄弱的马队、农队以及附近农村送医送药。照片中白泰炎(照片中个子最高的那位)医生和密桢等医生(前排左一)正在给一位农民的孩子看病。</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也是门诊部部分科室人员的合影。那时的白大褂都是这样肥肥大大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二)二排</b></p><p class="ql-block"> 前面提到了,二排是中药排。中药排的排长是张怀顺,副排长是张桂云。他们原来都是是301医院的。张桂云副排长人长得特别漂亮,可惜现在找不到他们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中药排也有三个班,在门诊部的整个序列中是四班、五班和六班。四班负责种植、采集中草药。五班负责对中草药的初加工和药材的筛选。六班是制药班,主要生产一些中药片剂、药丸、胶囊或针剂,如治疗失眠的酸枣根片等。</p><p class="ql-block"> 下面这张照片是中药排四班的几位战友在中药地里的合影。后排中间那位个子最高、年纪最长的老同志就是四班的班长田茂怀。 </p> <p class="ql-block">  种中药其实和种地是一样的,耕地、播种、育苗、浇水、施肥,哪个环节都不能少。那时田班长和药材班所有的战士一样,每天都是早出晚归地在地里辛勤劳作。有一次我们门诊部病死了一头大母猪,田班长如获至宝,兴致勃勃地和班里的大个子周建华一起把猪拉回来。我们在中药地里架上一口硕大的锅,又弄来好多柴火,然后就把猪放到大锅里煮,一边还赶紧在一旁挖坑,准备把猪煮烂了埋到坑里沤肥。那天天特别热,烈日炎炎,烟熏火燎,随着烟火气飘来的那股味儿啊真是一言难尽,让人好几天吃不下饭去。看到这一幕有谁能想到田班长是一位抗战早期就参加革命的我军高级干部。离开干校后他担任了上海华东物资局政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也是几位四班的战友和田班长的合影。三位女兵从左至右:慕红云、王凤霞、张抗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张抗美、王凤霞等正在中药地里除草间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 三排</b></p><p class="ql-block"> 三排是后勤排,排长是司务长王锦秀。门诊部的会计室、食堂、菜田班、养猪班、锅炉房(开水房+浴室)、收发室(报纸信件)都隶属三排,营房内的维修管理等也都是三排负责。</p><p class="ql-block"> 先说说炊事班。那时门诊部炊事班的工作量很大,除了有普通灶还有病号灶。普通灶负责门诊部工作人员的伙食,同时还要为前来就诊的各单位人员提供“客饭”。病号灶负责普通病房和传染病房病人的伙食,伙食标准要远远高于普通灶。病号灶大师傅姓李,浙江人,我们都叫他“李师傅”。李师傅烧的菜远远闻着特别香,可惜我们也只能饱饱“鼻福”,吃不上</p> <p class="ql-block">  这位是我们炊事班普通灶的主心骨宁双友大爷。他是东北人,军队在编职工,享受19级团职干部的政治待遇。那时候有些文件不传达到战士,经常有我们没有资格听传达的文件宁大爷可以去听。这种时候他都特别得意,拎着小马扎去校部开会特积极。他脾气急,看不上干活手脚慢、眼里没活的人,管这样的人叫“甩大鞋的”。我们大多数人刚进炊事班时什么都不会干,很多人都被他叫过“甩大鞋的”。但他心肠好,对我们有感情。我们离开干校的时候真是很舍不得他。他做的面条饼技术含量特别高,应该进入中华名小吃名录。</p> <p>  这张照片后排的三位男同志应该是当时三排领导班子的成员。左起:刘文洪、王锦秀(司务长)、于长水(炊事班班长)。</p><p><br></p><p> 除了炊事班,三排还有一个菜田班。贺兰山脚下的西大滩几乎全都是盐碱地,什么都种不成,可偏偏就奇了怪了,我们门诊部的这片菜地土质特别好。我们平时吃的蔬菜基本上都是菜田班供应的。除了蔬菜,菜田班还种一些瓜果,偶尔我们还可以尝尝鲜,打打牙祭。每年瓜果一到收获季节,三排战友们晚上都要忍着蚊子小咬的叮咬在瓜棚里轮流值班,自称是“驻瓜棚大使”。</p><p> 菜田班的班长赵德才是一位种地的行家里手,每天风里来雨里去,带领着全班在菜地里寒耕热耘,春种秋收,把菜地打理得井井有条、成畦成行。他种的西瓜堪称一绝。记得有一年元旦,赵班长大概是心疼我们这些过节也吃不上什么零食的女孩子了吧,笑眯眯地给我们抱来一个特别大的西瓜,让我们切实体验了一把“抱着火炉吃西瓜”的革命浪漫主义。那个西瓜真甜啊,那时候也没冰箱,真不知道赵班长是怎么能让西瓜保鲜那么长时间,到现在都觉得回味无穷。可谁又能想到他是一位很早就参加革命的老红军、革命的老功臣。来干校之前他是总后白城办事处参谋长,离开干校后调任沈阳军区后勤部副部长。</p> <p>  这位就是我们三排菜田班班长赵德才前辈。</p> <p>  三排的锅炉房主要负责门诊部的开水供应。医疗单位开水用量很大,锅炉是24小时运转不停。除此之外锅炉房还要定期烧洗澡水。烧洗澡水的时候,煤的用量很大,三排的同志们都过去帮忙砸煤,给炉膛添煤。</p> <p>  三排的会计室负责门诊部行政事务的收支,干部工资、战士津贴的领取和发放、食堂账、军事实力账、春季和冬季干部战士的服装交旧领新换发工作及收发报纸信件等工作。会计室只有两个人,一位是顾磊阿姨,来干校前她是白城办事处军马局办公室副主任。另一位是赵欣,和我们一起入伍的女战士。可以想象两个人要负责这么多头绪的工作每天要忙到什么程度!</p> <p>  会计室的赵欣在对账。</p> <p>  后排左二就是会计室的顾磊阿姨。后排右二就是赵德才班长。他们全家都下放到干校了……</p><p><br></p><p><br></p><p><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门诊部的战士们</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b></p><p class="ql-block"> 我们初到门诊部时大概都是这个样子。宁夏是高寒地区,部队配发“三皮”(皮大衣、皮帽子、大头鞋)。我们平时穿着大棉衣、大棉裤,里面还穿着绒衣绒裤,看起来圆滚滚的,一个个的都是一脸的青涩。</p> <p class="ql-block">  门诊部正式的护士编制很少,好像只有七、八名,所以大部分护理工作乃至助理医师的工作都是由我们这些战士去做的。为此,门诊部专门办了两期卫训班,由各科室业务精良的医生和护士(“业务精良”这四个字多余,他们没有业务不精良的)轮流给我们上课。虽然时间短,但我们也较为完整地学习了人体解剖、内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以及临床护理等课程。为了给我们更多的锻炼机会,领导还安排我们到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学习进修,并请地方医院的专家来门诊部做讲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门诊部采用了类似导师制/师徒制的教学方法,每个分配到医疗科室或病房的战士都安排有专门带他们的医生和老护士。而所有这些“导师”、“师傅”都无比耐心地把他们的学识、技能和经验传授给我们,毫无私心,毫无保留。例如,密桢教授会手把手地教手术室的战士如何进行手术麻醉、如何配合医生手术,在手术中递器械。邢家骝院长会教内科门诊的战士如何问诊、如何写病历、如何给病人体检。这些对我们的帮助极大,甚至可以说对我们的人生都有很大的影响。那个时候我们的学习热情也特别高涨,真可以说是志坚行苦,废寝忘食,分秒必争,手不释卷。基本上我们所有的人都在自己的身上练习过针灸和肌肉注射,有时战友之间也互相练习。正因为如此,我们进步特别快。口腔科的战士张改变、刘明智、吕新民后来都能独立给病人拔牙、补牙,五官科的冶丽娜、王瑾峰能顺利完成鼻息肉、扁桃体切除等手术,妇产科的张建、丛利、马剑英学会了接生,化验科的韦荔、崔玉萍也很快就能独立出各种化验、生化项目的检验报告了。手术室的顾晓培、钱光不仅能熟练配合医生手术,还能进行气管插管、硬膜外麻醉等操作。在宁夏医学院进修时他们也受到了手术室领导的信任,让他们参加开胸心脏手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面这些照片就是部分战友当时的工作状态。</p> <p>  韦荔在进行血常规化验。</p> <p>  王宪兰在药房查看药典。</p> <p>  高瑞萍、马丁宁在学习研究X光片。</p> <p>  周玉兰、刘燕芳、刘岩在学习人的头骨构造。</p> <p>  张素萍在配药。</p> <p>  荣力军在传染病房工作。</p> <p>  这是高瑞萍和徐玲在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进修时和科里两位年轻护士的合影。现在也不知道她们过得怎样,是否还在银川?</p> <p class="ql-block">  这是当时一排部分女战士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在药房工作的战友们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药房、病房、手术室和会计室部分女战士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这是当时轮转到门诊科室的几位战友的合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面已经提到,门诊部的战士们每三个月调整一次工作岗位,所以在贺兰山的那几年,我们一般都轮换过三、四种工作。但无论干什么,我们都会以最大的努力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个个都是多面手,人人都是好样的!</p><p class="ql-block"> 轮转到病房工作的战友除了给病人打针、输液、发药,还要打扫病房、病区卫生,给病人洗被子、洗床单。那时哪里有洗衣机?即便是传染病房病人的被子床单也都是我们用手洗,手常常给来苏水泡得又白又肿。</p><p class="ql-block"> 贺兰山的11月滴水成冰,我们女战士和男兵一样,趟着齐腰深的雪在大山里采黄芪、黄柏等药材,大头鞋、棉裤里都灌满了雪。晚上宿营的帐篷是单层无毛毡的,我们拿皮大衣当褥子,就那样合衣睡在坑坑洼洼的山地上,第二天早上醒来,脸都冻得发僵。</p><p class="ql-block"> 修建西干渠是我们在贺兰山经历过的最超强度的体力劳动。每天十几个小时,我们在工地扛水泥,抬沙子,搬石头,挖沟渠。手上磨起的泡一个又一个,脸上晒脱的皮一层又一层,但我们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p><p class="ql-block"> 数九寒天,我们全副武装野营拉练,顶风冒雪强行军,脚上磨出了水泡,脸上冻出了冻疮,但没有一个战友掉队。</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就是我们拉练途中拍摄的。前面领头的是钱光,照片上还可以看出有赵晓红、杨荣祥、王玉霞、高瑞萍等。</p> <p>  拉练途中进行了军事演习,荣力军、武军等女战士在救护伤员。</p> <p class="ql-block">  在贺兰山南寺采药时,有一天门诊部的领导和司务长上山来看望我们,还给我们送来了给养。赵欣(前左一)、王惠珍和刘紫慧(后排)在送给养的卡车前拍了一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采挖中药时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炊事员的女兵们正在一起包糖包。</p> <p class="ql-block">  这是另一拨炊事班女战士在宿舍拍的“大头照”。尽管那时大家都很胖,但青春的气息、心里的欢乐全都荡漾在这一张张笑脸上!</p> <p class="ql-block">  王宪兰在“班务会”上发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实那个时候我们也真的没觉得特别苦。我们也有自己的快乐和浪漫。晚上“天天读”之后,我们会聚在某一个宿舍里天南地北地聊大天儿,或者一首一首地唱歌,唱《大雁落脚的地方》,《牧工最听毛主席的话》,唱前苏联歌曲《小路》、《卡秋莎》。我们门诊部真有一些好嗓子,孔祥瑜、赵晓红、丛利,张桂香、韦荔、张朝阳、刘燕芳、张素萍、舒永红……很多歌我们都是唱原调,而且还经常分声部,再加上刘紫慧的手风琴伴奏,那水平也是简直了!有时我们会聊起一些电影,不仅聊,还演。以刘燕芳为首的几位女兵能把《英雄儿女》王成排向祖国慰问团宣誓的那场戏从头演到尾,不是仅仅地说台词而已,而是连同合唱加背景音乐都能丝毫不差复现出来。至于《地道战》鬼子进村就更不在话下了。</p><p class="ql-block"> 闲暇之时我们也会结伴到银川公园里欣赏美景合影留念或者到银川照相馆拍个合影。</p> <p class="ql-block">  我们门诊部通往校部的路上有一座小桥。当时在我们眼里那就是我们干校的美景之一了。工作之余,闲暇之时,我们会到那里散步、谈心。偶尔碰上有胶卷儿,也会在那里拍照留影。</p> <p>  张素萍、高瑞萍在小桥上。远处就是我们的门诊部。</p> <p>  这是张朝阳、丁弘和张素萍在小桥上的合影。</p> <p>  沐浴在阳光下的刘岩、周玉兰、王舒娅。这张照片也极有可能是在小桥上拍的。</p><p><br></p><p> 当然,门诊部的大门前更是我们不能错过的经典摄影景点了。</p> <p class="ql-block">  (后排左起)邵恩忠、丁弘、赵秀岩。</p><p class="ql-block"> (前排左起)白荣北、慕红云、王凤霞。不知道慕红云和王凤霞抱着的小男孩是哪位干部的孩子,现在也该50多岁了!</p> <p>  (左起)辛淑清、慕红云、刘燕芳、蔡建华、孔祥瑜、高瑞萍。</p> <p>  王瑾峰、丛利、赵晓红。</p><p><br></p><p> 我们饭堂前有一片空地。我们时常拉上网子在这儿打排球。每年快入冬的时候,我们也在这里打煤丕。</p> <p>  看看我们饭堂的正门。其实照片中的这个门平时不开。右面还有一个门,我们平时都是走右面的那个门。</p> <p class="ql-block">  有一次不知道是谁牵来了一匹马,我们好几个女兵都骑着这匹马挎着枪在饭堂前拍了照片。照片是放射科的张忠信医生给我们照的。</p> <p>  看,姚庆庆、刘紫慧、张桂香(从左至右)她们笑起来多么好看!</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拍摄于1973年五四青年节。那天领导安排我们门诊部全体青年到贺兰山小口子(即滚钟口)郊游,过团日。</p> <p>  这张照片也是那天拍的,主要是女战士。端晓瑞抱着的是郑盛群医生的儿子二胖吧?</p> <p>  这张照片后面的背景是密密匝匝的沙枣树。沙枣树是西大摊上生命力最顽强的植物之一,开的花很香,结的沙枣面沙沙的甜。</p><p><br></p><p><br></p><p> 说到这,也该说说我们门诊部的男兵了。医疗单位一般男兵少,我们门诊部也是如此,一共只有10名男战士。</p> <p>  这张照片里除了尹文祥、朱彦南和刘明智,其他男战士都在这里了。前排三位从左至右分别是吕新民、宁卫国、钱光。后排四位从左至右分别是贾云平、周建华、乔进喜、杨荣祥。</p><p> 他们可是我们门诊部的人见人爱的“宝贝”,是我们那个时代的“少年天团”。别看他们也都是十七八岁的年纪,可每个人的表现都极为优秀,凡是急难险重的工作都是他们冲在最前面,遇事都能站出来独当一面,都是让领导放心,让战友信赖的好战士、好同志。</p><p> 在这儿还要专门提一笔:我们门诊部几乎所有的战士都在三个排轮转过,只有三个人例外,一直没有轮换到医疗岗位工作过。一个就是前面提到过的会计赵欣,另一个是救护车司机尹文祥,还有一位就是周建华。前两位战友没有去学习医疗技术,的确是他们无人可替代的工作性质决定的。而周建华却是任劳任怨地坚守在最艰苦的工作岗位上,无论是烧锅炉、种中药、还是盖房子、出公差,哪里艰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的个子最高,年龄却在我们当中算小的,说起来大家都很心疼他。</p> <p>  这位就是上面照片中没有出现的尹文祥,他是我们门诊部的救护车司机。</p> <p>  这位是我们门诊部的通信员朱彦南。</p> <p>  男兵们在进行军事训练,左边第三位就是在前面山头上合影中没有出现的刘明智。</p> <p>  上面的两张照片是几位男战友在门诊部大门口的合影。下面两张照片是他们周日外出时的合影。</p> <p>  这张相片比较清楚,是几位男战士和药房负责人王守义司药的合影。王司药在后排中。吕新民和尹文祥分别站在他的左右。前排左边的是周建华,右边的是钱光。</p><p><br></p><p> </p> <p class="ql-block">  1973年,干校撤销了。下放干部们有原单位的基本都回到了原单位,原单位撤销的,重新分配了工作。我们门诊部的这些战士们也由此被分配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四面八方。但我们是被西大滩的沙尘暴、贺兰山的暴风雪洗礼过的人。无论我们在哪个单位,我们都是那个有责任、有担当,急难险重冲锋在前的人。我们本色不变,赤诚不改,脚踏实地任劳任怨地为祖国、为军队奉献着我们的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总后五七劳动学校门诊部战士名单</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b>(按汉语拼音排序)</p><p class="ql-block">白洁、白荣北、蔡建华、丛利、崔玉萍、丁弘、端晓瑞、高瑞萍、高永萍、顾晓培、顾英、贾云平、孔祥瑜、李启辉、刘明智、刘晓琳、刘岩、刘燕芳、刘紫慧、吕宝莲、吕新民、马丁宁、马剑英、慕红云、宁卫国、钱光、乔进喜、荣力军、邵恩忠、舒永红、田卫英、王棣梅、王凤霞、王惠珍、王瑾峰、王舒娅、王宪兰、王新华、王玉梅、王玉霞、韦荔、武军、辛淑清、徐玲、姚庆庆、冶丽娜、尹文祥、于玲玲、张朝阳、张改变、张桂香、张建、张抗美、张素萍、赵晓红、赵欣、赵秀岩、周建华、周玉兰、朱彦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面的这些战友的个人肖像照也基本是按上面名单姓氏笔画排列的。遗憾的是有些战友的个人肖像照作者没有收集到。还是希望以后有机会逐步弥补这一遗憾!</p> <p>  (从左至右)</p><p> 白杰、白荣北、丛利;</p><p> 丁弘、端晓瑞、高瑞萍;</p><p> 高永萍、顾晓培、顾英。</p> <p>  贾云平、孔祥瑜、刘明智;</p><p> 刘晓琳、刘岩、刘燕芳;</p><p> 吕宝莲、马剑英、慕红云。</p> <p>  宁卫国、钱光、荣力军;</p><p> 王凤霞、王瑾峰、王舒娅;</p><p> 王宪兰、韦荔、徐玲。</p> <p>  冶丽娜、尹文祥、张朝阳;</p><p> 张改变、张桂香、张建;</p><p> 张素萍、赵晓红、赵欣。</p> <p class="ql-block"> 周玉兰、朱彦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贺兰山的艰苦环境里战天斗地,摸爬滚打,整天看起来都是灰头土脸的。洗去征尘,青春的光芒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50多年过去了,岁月把我们走过的道路书写成故事,时光把我们青春的足迹镌刻成永恒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回首光阴的过往,我们无需唏嘘,不必惆怅,因为我们的青春无悔无憾,我们的人生精彩坦荡!</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写在后面的话:</b><b style="color:rgb(1, 1, 1);"></b></p><p class="ql-block"> 把我们贺兰山门诊部的故事写下来,这一直是我的一个愿望,这些年也一直在不断地收集图片和资料。但由于自己能力和视野有限,加之在门诊部工作的时间相对较短、接触的环境和人员不甚全面,很多情况自己并不了解,所以无法在美篇中更完整、更系统地把我们门诊部值得回忆的往事记载下来。由于年代久远,美篇中可能也会有一些记忆上的错误。这些还请战友们多多谅解并予以指正。我希望战友们继续提供资料,和我一起不断充实和丰富美篇的内容,讲好我们自己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特别感谢张素萍、赵欣、慕红云、顾晓培、吕新民、尹文祥、冶丽娜、宁卫国、王宪兰、赵晓红、刘欣等战友为美篇制作提供的照片和素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重新修改于2023年元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