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弘扬中华传统节日优秀文化,我校围绕“感受节日风俗,传承传统文化”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现将我校组织的“春节、元宵节民俗系列活动”主题活动总结如下:</p> <p class="ql-block"> 春节、元宵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隆重的节日,我校分别以小年、新春扫除、春联窗花、除夕守岁、祭祖、拜年舞龙舞狮、发压岁钱、舞狮高跷,花灯,元宵……共推出12个系列活动,元宵节过后蒸蒸日上的一年正式开启,让我们再次回顾一下我们的风俗活动吧!</p> 吉祥如意——春来 <p class="ql-block"> 小年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小年夜”,又叫“过小年”, 表达的是中国劳动人民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从这天起年味渐浓,家家户户开始置办年货,准备干干净净、温温暖暖过个好年。</p> 挥去尘往——迎新 <p class="ql-block"> 据《吕氏春秋》记载,早在尧舜时代,我国就已经有春节扫尘的习俗。因为“尘”与“陈”谐音,所以新春扫尘就赋予了新的含义,有“除陈布新”的意思,希望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p> 幸福表达——美好 <p class="ql-block"> 春节前一天,小孩子们会踩着凳子,拿着糨糊和刷子,往门上贴对联,然后让下面的大人看看贴的是否端正。有的还横批,贴于门楣的横头上,对联贴在门的左右两边。还有的在屋门、墙壁、门楣上贴福字,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还有人会把绘有门神的画帖贴在门板上,祈求一年平安无事,增添节日喜乐气氛。</p> 美味幸福——团圆 <p class="ql-block"> 除夕守岁,也是最重要的春节活动之一,邻居朋友聚在一起,或者一家人在一起,有的打牌,有的看春节晚会,大家终日不眠,一起等待天明,迎接新年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 北方大部分地区,春节都吃水饺的习俗,还经常在水饺里面放一枚硬币,谁要是吃到硬币,大家就说他是全家当年最有福的人。</p> 美好愿望——多福 <p class="ql-block"> 压岁钱是小孩子和晚辈最喜欢的习俗。除夕吃过年夜饭后,长辈会向晚辈分别赠送钱币,并用红线穿编铜钱成串,挂在小孩胸前,说是能够压邪驱鬼。这个习俗自汉朝开始就已经流行,当然,现在已经没有铜钱了,一般都是拿个红包装现金了。</p> 隆重礼仪——祝愿 <p class="ql-block"> 拜年是春节最重要的活动和习俗之一。大年初一的早上,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走亲访友,相互拜年问好,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一般是从自家开始,小辈给长辈拜完年后,人们在外出相遇时,再笑容满面地互相恭贺新年。</p> 祈求愿望——平安 <p class="ql-block"> 春节祭神,是一种遍及我国东西南北的习俗。全国各地祭神习俗大同小异,但目的基本相同,都是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吉大利等等。</p> 快乐源泉——繁荣 <p class="ql-block"> 春节期间,一般在农村里都会有庙会。早期的庙会,仅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庙会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又逐渐增加了集市交易活动,还有一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p> 传统仪式——憧憬 <p class="ql-block"> 龙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据说能够在天上呼风唤雨,也能为人间祈福消灾。早在汉代时期,就有舞龙求雨的活动。除了舞龙,还有舞狮子,也是春节期间比较普遍的习俗,在我们北方,也叫耍狮子。</p> 步步高升——快乐 <p class="ql-block"> 踩高跷,也是春节期间的一项娱乐活动,历史悠久,在《列子.说符篇》就有记载:“宋有兰子者……以双肢长倍其身,属其胫,并驱并驰。”踩高跷也叫“扎高脚”、“踏高跷”,表演的人在两只脚上绑上两三尺高的木质跷棍,表演各种古怪滑稽的动作,小时候基本村村都有这项活动。</p> 蒸蒸日上——希望 <p class="ql-block"> 元宵节象征着家人团聚,幸福美满,团团圆圆。同时,还有祈求新年顺顺利利的意义。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要真正进入新一年的生产、生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这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p> <p class="ql-block"> 春节、元宵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是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春节、元宵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本次主题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视野,让同学们对春节这个中国传统节日有了更深的认识,加强了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归属感和“家”的深刻认识,增强了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