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防控工作常态化了,马路上人员反而稀少了,没有往日車水马龙景象,公交车上乘客更是少的可怜。估计是人们怕感柒不敢出门了。因为要去照顾九十五岁的母亲,不到十天就要坐公交回一次老家,近百里的路程,还要倒一次车很是麻烦,加之公交上的严查严管,更是让我心惊胆颤。有几次因为什么扫码不合格,被司机和颜悦色的赶下车,无可奈何找到居委会的社工们帮忙修整达标后再去乘车,甚是恼火。</p><p class="ql-block"> 离开家乡半个世纪了,我对这块热土己经不识庐山真面目,村子现在整合了,一个个农村小院被拆除,盖起了高楼大厦,几乎认不出它的模样,只有那条川流不息的海河,还保留着旧时的原汁原味。每次回到老家,我都要到小区里转一转的习惯,虽然拆迁楼的质量不敢恭维,但是小区搞的很漂亮,花草树木葱绿,健身设施齐全,有球场,有简易活动舞台,真的有模有样。只是离开家乡多年,好多人都已经不熟悉,尤其是一些年轻人,有的他们认识我,我不认识他们,人家和我打招呼,大伯大爷的叫的好亲热,我却难以应对,只有提起上一辈,我才知道他们是谁的儿女,有时显得很尴尬。闲暇中,我发现了小区建了社区卫生服务站,醒目的牌子勾起了我的记忆,此时此刻情不自禁的想起了我们村几十年前的红医站和赤脚医生。那是四五十年前,那时村里还叫生产大队,诊所叫红医站,也没有正经八五的大夫,只有几个土生土长的赤脚医生?时间的长河会冲淡人们的记忆,岁月的积累会压碎藏在心中的美好故事。但是,见到了他这个卫生服务站,一下子点开了记忆的鼠标,让我想起了村里红医站的往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记得当时我们生产大队的红医站人不多,两男两女四个人。实话实说他们都不是科班出身,根本没有上过什么医学院和卫校,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仅仅是有些文化,懂得点医疗知识,在区里和公社简单的培训了一下,能够打针拿药量血压就行了。记得他们那时候都每人都有一本赤脚医生手册,估计就是他们的教材吧?曾经我也有一本,那本书很好的,通俗易懂,内容丰富很容易掌握。那个年代,医生们还不像现在这样高贵神聖,赤脚医生更是土的掉渣,和老百姓没有什么区别,但由于没有现在的清规戒律,大队同意也就上岗了。诚言,活了七八十年了,官不入品,文不入流,银子不多,房子不大,没有什么可以炫耀的东西,只是有一些个人的感悟,确切的说就是吃的亏多了上的当多了,撞南墙后才明白的道理。不管什么职业,不管医生,教师,干部,艺人等,凡是和老百姓离得远了,觉的比老百姓高大了,牛气哄哄了,收入高的离谱了,这个职业肯定己经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初心只是口号,为人民服务只是装点门面饰品,而一切漂亮的口号,美丽的言辞只是他们的一块遮丑布而已,全是欺骗老百姓的一派胡言,信不信由你? 而赤脚医生,亦农亦医,挣工分吃生产队的饭,和社员无什么高低贵贱之分,所以他们的工作都很努力,也都很受社员们的欢迎 。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别扯太远,实践出真知呀,村里的赤脚医生经过几年的努力磨练,他们的医术还都不错,基本上能满足社员们的需要,当然,大灾大病他们是治不了的,小病小灾可以不出村,生孩子吧!村里有接生员,定期检查呀,看看是难产的,顺产等等的,花不了几个钱,孩子就生下来了。腰疼腿疼,胳膊腿摸臼了了,用不着去大医院他们会给你做做简单的推拿解决了。打针吃药挂吊瓶也没问题。 村里有了红医站,大家不仅看病方便,还有一个天大的大好处,就是社员们看病不用花钱,就是去大医院看病,他们给开个联单就行了比现在省老鼻子钱了。有人会问,既然看病吃药住院不要钱,那个时候人们会不会都乐意去看病,去拿药,去住院,都去占便宜?不是的,千万不要拿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人民公社时代,社员们都比较淳朴没有现代人们的精打细算,也没有现在人不顾一切的对钱哪么追求,通俗点那个时代的人们就是有理想,有追求,有自己的奋斗目标,素质高!一心想着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所以社员们都很有觉悟,没有病,谁也不去泡病号?也不乱开药,乱拿药。再说,你如果那个样子,社员们的唾沫也会淹死你,会让全大队的人讨厌。说到这现你不理解很正常,说一句现在人们更不理解的,比如交公粮吧,当时农民自己肚子吃的并不饱,社员们依然踊跃交公粮,他们打下的粮食必须要:“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才是自己的”。就是当时的农民,这就是当时的人民公社社员,多么伟大呀?现在我们不要被一些个别写小作文的人带偏,他们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歇斯底里的诋毁那个时代,把公社社员愚昧化,把当时的农村干部妖魔化,真的不是那个样子的,不要听他们胡扯,他们否定的不仅是公社所员,农村干部,而是否定那个时代,否定那个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牺牲自我一切为了大发展的时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然,因为我们是天津的近郊,也许和其它农村地区情况不一样,客观上经济条件都比较好,和其它地区有区别,不过这都是我亲身经历过的,毫无假冒伪劣。记得那时候我们生产队每个男社员,每天记十分工。女社员七分工,老人们和小年轻人也有不同的记工方式。社员们每月要开两次工资,男社员每半个月开15元的工资,女社员,开十元五角的工资,男社员一个月要有30元工资收入,女社员也有21元的工资收入,参加劳动的老人们和小青年们,也有不同的收入。到了年底还要有分红,一个男社员要分200元左右,女社员也能分100多元。而且还有好多福利,比如要分几百斤稻谷,几百斤白菜,几十斤大葱,萝卜等等。这种经济状况在六七十年代就很不错了。那时候公社和生产队收入不是仅靠农业,还有自已办的小工厂,施工队,运输队,副业队等,弥补了农业收入的不足。我们这里的农村也不像一些小作文作者和劣质文艺作品描写的那么落后,那样的龌龊。村里文化建设也挺好,有自己的评剧团,有自己的篮球队,农闲期间,农民们开始排练节目,各村各寨互通有无,演出各种剧目。农忙时市里的文艺团体也会到村里慰问演出,那个时代,演员们就叫文艺工作者,和农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不像现在都了不得了,成为珍贵的保护动物。那村里还组织篮球赛,邀请市内的专业球队和其他村的球队们来村里比赛,很红火的。后来,村里发生了大变化。说是什么联产承包,真实就是把集体变成了个体经济,毁掉了几十年的集体积累,改变了几十年走的合作化道路。从此农民集体合作的生产方式,变成爹死娘嫁人个人顾个人致富路。比集体经济没有更可怕的是,大家的心气没了,信念淡漠了,随着时间的演变,再也见不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团结互助的好社风,农民的地位,尊严发生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变化。随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城里人也再吃不到真正的农产品了!再也没有哪个时代的味道。是不管怎么说?广大农民凭着他们的牺牲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又一次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这时村里的赤脚医生们也一样,都跑起了单帮,各自走上了发家致富路之路。那种看病不要钱的好事已成为历史,那种乡亲味们服务,己变成了回不去的过去。据说现在有的地方也开始要恢复改革前免费医疗,只是年龄要到95岁以后,让人喜忧参半。我很高兴,老娘已经九十五周了,但愿天津也有这政策,这样她可以免费吃药看病了,好想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普通百姓,不知“赤脚医生”如何产生、发展和消失的,只是凭直觉,真盼望着农村有“赤脚医生”,能恢复老百姓免费医疗,这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最大的向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