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育英学校成立六十五周年之际

西克

<p class="ql-block">  育英学校是长沙市一所普通的小学,但它的历史却有点特殊。不是因为它有多古老,也不是它在长沙市有多豪华,而是它历史上是一所来自解放军的部队子弟学校。</p><p class="ql-block"> 湖南解放初期,驻湘的人民解放军忙于维护社会治安、剿匪反霸和人民政权建设、工作繁忙且转战不定。为解决随军子女的上学难和后顾之忧,省军区党委作出决定筹建服务部队的子弟学校,1950年10月16日湖南军区干部子弟学校正式成立并举行了开学典礼。</p><p class="ql-block"> 学校最初领导和学校老师大部分都是从军队抽调的官兵,1955年——1960年又从第一师范和长沙女师选调了几批优秀学生充实教师队伍……</p><p class="ql-block"> 1964年我去育英学校上学时,已经算很晚了,因为学校马上就要转交给长沙市教育部门。</p><p class="ql-block"> 听说是因为当时地方同志提了不少意见,说部队在搞特殊化,脱离群众云云。</p><p class="ql-block"> 不久,全军上下一致取消部队所建学校,转交当地教育部门管理。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军队很在意人民群众的意见。你提的意见合理、正确,我便马上改正……</p><p class="ql-block"> 其实,那时部队建校是有它合理需要的。许多大点的事业机关、厂矿也都建有子弟学校。</p><p class="ql-block"> 当时各地还没有像样的寄宿学校,学校的资源也很有限。这么多驻湘部队,海、陆、空军,东西南北,长沙、衡阳、常德等地驻地分散,许多地方没有居民点更没有学校。</p><p class="ql-block"> 也难怪一到周末,我们学校门前马路就排满了各地前来接学生的大小车辆,好不热闹。</p><p class="ql-block"> 那时地方的车还很少,不了解情况的群众难免生出种种端倪,是不是军队在搞特殊化?这对把为人民服务看成是宗旨,把拥军爱民看得很重的部队来说,这可是原则大事。</p><p class="ql-block"> 至于具体是因何取消部队子弟学校就不得而知了。</p><p class="ql-block"> 不过我还是要说,部队通过办学也有几大优势显现出来:</p><p class="ql-block"> 1、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培养的许多优秀分子都来自部队、解放军是一个大学校,在战争年代和建立新中国的过程中,集结了各地不少进步青年和优秀人才。</p><p class="ql-block"> 2、部队动员能力强,信息交流迅速。全国的部队子弟学校照搬较为先进、成熟的苏式教育模式和编制,甚至校园都是苏式设计。发扬部队雷厉风行的作风,建校迅速,给后来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样板。</p><p class="ql-block"> 3、当时刚解放,地方教育还在研究改造中,部队在许多方面办事要简单得多,都是先行一步再去接轨。</p><p class="ql-block"> 实践证明,到我入学时育英学校已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成为长沙首屈一指的模范小学,建有整齐配套,功能较为完善的正规苏式教学楼和附属建筑等,和现在优秀的寄宿学校相比也毫不逊色。</p><p class="ql-block"> 育英学校(原名育英小学),南北两面曾经是菜地和民居小道,现在已被高楼大厦所包围。东面是安静优雅的军区幼儿园(现改建华天大酒店)。学校大部分新生都曾来至那里。西面是解放后新修的长沙韶山北路柏油大马路。</p><p class="ql-block"> 学校教学楼每间教室也很有特点,每间都配有两间特殊的隔间小房间,一间是教学器材和班集体用具储存室,一间是两教室共用的供暖房(小间门在教室外走廊),里面有一带烟囱的铸铁大火炉。烟排出室外,房内暖气通过设计巧妙的开口直通大教室,这在南方冬季阴冷湿寒的雨雪天气里十分管用。</p><p class="ql-block"> 不过,到我入学的年代,已有部分炉具损坏没有得到及时维修,只能另购取暖小炉直接设在了教室后排,与全教室的木地板,有点不那么协调。</p><p class="ql-block"> 学校教室的黑板也很有特色,在那个年代就已是磨砂玻璃的,字迹清楚没有反光,经久耐用。</p><p class="ql-block"> 学校礼堂分上下两层,下层是学校食堂餐厅兼活动间,上层是大会堂。有舞台、副台、灯光、幕布等,曾有杂技、歌舞团来学校演出,也是每周的电影场。</p><p class="ql-block"> 学校大操场和小操场、雨天操场,是学生体育课和学校活动的主要场地,大操场中有约200米的环形跑道,不过直道只有60米。</p><p class="ql-block"> 学校爬杆、秋千、单双杠、跳马等体操设施球类设施,甚至气步枪,航模、钢琴,还有音乐教室、图书室等样样齐全。</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学校大礼堂门面上方,举着红旗的白马骑兵雕塑,成为全校老一代师生们挥之不去的共同记忆。多少同学后来在他的鼓舞下从军入伍、立志报国。</p><p class="ql-block"> 学校还有良好的校园环境,充分利用了校内原清末民初私宅院落的资源,古树参天,植被茂密。最有特色的是大操场中有一颗三、四人合抱的数百年古樟树。教师办公楼(民国建筑)前的一株双杆的马尾松,并蒂高耸,直插蓝天,漂亮极了!</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五、六十年代是一个创新与改造,大建设的年代。无论对新生的国家政权还是普通的小学建设都是新的开始。学校没有固定的模式可照搬,最初时接受的是部分苏式教育模式,如劳卫制等。后来尝试教育与实践相结合……</p><p class="ql-block"> 我记忆尤深的是,除了每天学习课本上的文化知识,就是参加红领巾合唱团、田径队、义务劳动,每周搞卫生、大扫除等课外活动。培养学生们除学习外,德、志、体等几方面全面发展。二、三年级后,还要求学生走出学校学工学农。</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我参加了合唱团的一个唱段好像是“王二小放牛”的表演,是带表演的那种大合唱。我拿把道具红缨枪,坐在小合唱团前排像模像样的,至于剧情是如何演绎的?我就有些懵圈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每星期都有音乐课、体育课,那曾经是我最喜爱的活动。我还曾是学校田径队的一员,学校放假我还要去省体委田径队参加集训。</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二年级开始,我就参加了几次下乡劳动。去帮助农民伯伯收稻子“杀禾”。本来不用我们去动手“杀禾”的,帮助农民伯伯搬搬稻草就可以了,谁还把小朋们当劳力。只因自己看着农民伯伯收割稻子好玩,就去割了几把,结果还把手割破了。</p><p class="ql-block"> 那一时期,学校除正常教学,经常下乡支农,搞军训和挖防空洞,搞得还挺忙。课程表排得满满的,义务劳动、挖防空洞也排上了课程日程。</p><p class="ql-block"> 你还别说,通过下乡集体生活,不但对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有了切身的了解,开阔了视野,对增进师生们的感情也起了很好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那可是我后来踏入社会,离家自立生活的一次预演啊。初次背上背包离家的感觉真的很特别,几分恐慌,些许期待......我们同学们“抱团取暖”,一下子好象彼此特别亲切。男女同学之间也不再隔阂排斥,如同自家兄弟姐妹。我们还曾兴致很高地举行过男女拔河比赛,但每次输的一定是男生“大老爷”们输!</p><p class="ql-block"> 很长时间,我们都是不明所以,为什么会输?只是后来才明白,那是女生比男生生理发育更早。无论平均体重或身高都比上“高小”时男生更占优。</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有次下乡,十多天归来,身上瘦了六、七斤肉。满身疲惫,看见平时最不爱吃的大肥肉也猛吃了好几大块。 </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去上学,学校正好举行校运会。老师随便抓我们几个个高腿长的参赛。我一没带跑鞋、二没穿运动短裤,把长裤长衬衣卷一卷,凉鞋一脱,光脚就参加了一百公尺赛跑。凭着自己在田间地头挑大粪练就的无上脚力,几轮下来还进了决赛,最后居然取得了高年级组的冠军!你说是不是劳动创造人(笑)......</p><p class="ql-block"> 有关母校的回忆太多了,可今日限于篇幅有限,只能抓几个片段。还有那么多可爱的老师、可爱的同学们的故事,以及我们集体下乡学农与村民们的感情故事等等,足够我写一篇小说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应该自豪,在那个年代成长起来我辈人(五、六十年代的),在平和的阳光下成长,虽“久经考验”,没有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p><p class="ql-block"> 他们后来或下农村成为一代有志气的知识青年,或去工厂,成为工厂的骨干分子,或去从军入伍,成为部队的主力中坚。</p><p class="ql-block"> 他们那一辈的农村知识青年,更是成为我国农业生产和后来进城务工,推动中国经济起飞的生力军。</p><p class="ql-block"> 他们是一辈“接地气”的人。他们之中许多人,或许因为社会生活的起伏,影响到学业。许多人后来早早上山下乡或从军入伍,但正因为他们的勤奋,他们的坚韧,更激发起他们对新知识的孜孜追求。</p><p class="ql-block"> 他们中许多人下乡或工作多少年后又自觉重返课堂深造,成长为共和国具有使命感和有抱负的一代人。</p><p class="ql-block"> 他们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许多人最后通过不懈努力,殊途同归,学有所成,成为各行各业的翘楚,成为国家和省、市各级领导、专家、教授和研究生导师,成为国家级演员、军队将军或企业中坚、商界精英,又或是农业承包大户等等。</p><p class="ql-block"> 前几年我到国内农村转了一圈,那些种地的农民主要都是我辈中人,他们还发愁,今后该把这地交接给谁种(子女都跑城里去了),他们之中,即便最平凡的,也能从容地应对生话的挑战。哪怕下岗、失业,哪怕二次、三次创业……肩负起自己对国家对家庭的义务与责任。</p><p class="ql-block"> 他们为国家的发展与崛起撑起一片蓝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李 湘</p><p class="ql-block"> 2015年10年17日</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3年2月3日 本篇由本人从QQ空间拷贝,重新修订。</p> <p class="ql-block">学校大礼堂上举着红旗的白马骑兵雕塑成为全校老一代师生们挥之不去的共同记忆,多少同学后来在他的鼓舞下从军入伍、立志报国。</p> <p class="ql-block">黑板上方是很大的暖炉热气散发器,主席像两边我上学时还写有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的大字。</p> <p class="ql-block">看到了操场上的古樟树了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它已是树大根深枝繁叶茂!</p> <p class="ql-block">那是我们的学农基地在现在的红星农展馆附近的红星大队(有一说是双湖)</p> <p class="ql-block">我曾和他们相似,也是那种光脚跑的一百公尺冠军。</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育英学校由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商业开发已变得十分拥挤</p> <p class="ql-block">学校脱不了的军队情结,省军区的领导和仪仗队官兵热情地前来参加校庆。</p> <p class="ql-block">看着这些小小同学们心中的感慨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好久不见了,50年代的老校长也是我的老校长胡茂才老师——老师我想你啊!</p> <p class="ql-block">我的启蒙老师 班主任张国利老师</p> <p class="ql-block">李应忠校长(原数学和少先队主管干部)</p> <p class="ql-block">我的数学老师严老师。</p> <p class="ql-block">戴正南老校长(我的数学老师)</p> <p class="ql-block">我的体育老师周柱樑(也是教练)</p> <p class="ql-block">回到母校是不是人都变年轻了,感谢老师!感谢学校!</p> <p class="ql-block">七岁这年我去育英上学,妈妈给我买了一个画有两个彝族男女少年吹芦笙、跳舞的塑料书包(当时很潮哦)</p> <p class="ql-block">这是六六届比我高四届育英老同学</p> <p class="ql-block">六六届爷爷级的同学们又体会了一把读小学(有孙子在校)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四个班中参加校庆的同学与老师和老校长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今天参加校庆的育英新一辈在校生与老校友的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