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油画:上海街景</span></p> <p class="ql-block"> 住行高行</p><p class="ql-block"> 我要说住在上海,你可能不会说不知道上海,因为上海是国际大都市,是中国改革开放之象征。上海有外滩夜景、东方明珠、摩天大楼林立的浦东新区……。</p><p class="ql-block"> 可我要说我住在高行,你就不一定知道了。高行,上海人念高行(hang)。其实,高行是上海浦东的一个镇。我估计很多上海人也不一定知道。在二十、三十年前,这里还门户寂寂,与荒野共舞。虽说这里是浦东开发区的地盘,它和人们印象中的浦东新区谬之千里。在我看来,这里应当是浦东的郊区,虽然周边看不出郊区的摸样。</p><p class="ql-block"> 我住在高行一个叫华高新苑的小区,据说小区已有十七、八年的历史。小区分为南北二区,我住在南区。南区有八栋楼房,院子有花园,有天使展翼雕塑装饰的喷泉、水池,草坪旁边有弯曲的榭廊与凉亭连接,道路两旁绿树成荫,这样的环境与有些欧式建筑风格的楼房相配,似有几分雅致与奢华。只是看起来有几份破旧与落寞。六层高的楼房,已安装了电梯。由此可以看出小区当年的风光。南北二区中间隔一条马路,叫源华路,在源华路上向东走不到二十米,与金高路交叉,这个十字路口是高行镇最繁华的中心,商事极浓,各类铺面的招牌鳞次栉比,各色人等川流不息,你在高行镇的街道上行走,要不是看到上海字样的门牌店铺,你真会觉得是在内地某个县城或者小镇。现在很多城镇都在创什么文明卫生活动,虽说没有大城市的高、大、尚,也起码是干净、整洁。而高行镇这个繁华的十字路口上时常有垃圾,街道上的污渍也是随处可见,而且车辆随意停放,算不上脏乱差的一个小镇吗,起码和大上海的繁华靓丽大相径庭。</p><p class="ql-block"> 也许你问,既然住在上海,不住在繁华热闹、光辉灿烂的地方,干吗要跑到这么个地方?</p><p class="ql-block"> 出小区大门,朝东,在源华路上直行,过三个红绿灯走到尽头,正对着的就是上海的法国学校,孙女就在这所法国学校的幼儿园。据说这个学校是法国的教育机构主办,只收法国在上海工作人员的孩子。儿子从巴黎被公司派到上海工作,为了孩子就近上幼儿园,就租了华高新苑这套三居室的房子。每日清晨七点起床,奶奶给孙女洗漱、穿衣、梳头停当,从家里出发,步行不到十五分钟的路程就到幼儿园了。下午两点五十在幼儿园门口接。幼儿园里的孩子大多都是老外的子弟,都是名符其实的芭比洋娃娃,很多接送孩子的家长也是金发碧眼。有个别孩子看起来不中不西,我估计是混血,长成小孙女这样纯中国面孔的孩子也不少。小孙女的老师是个黑人,叫艾米丽,一个四十开外的中年妇女。第一次接送孩子时她跟我打招呼:“你好-!”尾音拉的很长,还专门过来和我握手。我告诉她,我是路易斯(小孙女的法国名)的爷爷,她好似听懂了,点了点头说“再见!”后来听说艾米丽并不懂中文。幼儿园标识、招贴都是法文的,加上有那么多老外的面孔,每到幼儿园,经常会有蓦然在国外的错觉。据说这个片区有多家国际学校,这些孩子从幼儿园一直可以上到中学毕业。也不知道儿子在上海能呆多久,万一公司把他召回去,小孙女又得跟着他回巴黎。往后的事情我也管不了那么多,目前的任务是把接送小孙女上幼儿园的工作做好。</p><p class="ql-block"> 奶奶早来两月,对这里的环境已了如指掌。</p><p class="ql-block"> 高行镇最繁华的十字路口有个菜市场,规模也算不小,旁边有个不大不小的超市,最为显眼的是吃饭的店铺居多,而且有川菜、湘菜、过桥米线、酸菜鱼等等……。从广东的肠粉到陕西的凉皮、肉夹馍,几乎东西南北的饮食应有尽有。每天晚上,这些店铺都把餐桌摆在人行道上,烧烤、火锅,加上啤酒,客人吃的热火朝天。早餐有豆浆油条、生煎、馒头、面条等等,我和奶奶就每天早上吃一个品种,很多天都不会重样。还有理发店、水果店、蛋糕店、服装……等等,这里真是个老百姓生活的好地方,实惠、方便,充满生活气息。据说高行镇有十万左右的人口,外地人就有六万多。看来这外地人在高行大有鸠占鹊巢之势。看路边停放的车辆,除了挂“沪”字车牌的车辆以外,还有“苏、晋、辽、浙、甘、陕……”等很多外地车牌,最少也有十个八个省的。好像车牌的多样性和饮食的多样性相对应。由此可见,高行镇也是一个极具包容的地方。虽说大家的车辆在路边随意停放,也从未见过警察抄牌,从未见过这个十字路口拥堵。行人在斑马线上慢慢悠悠,开车的人也不抢不急、不按喇叭。人们和谐相处,也不见有什么城管、政府人员管束,给人感觉是一个温馨安静的小镇。这使我想起八十年代末在老家的城市早上上班的情景,自行车靠边停下,一只脚踩在道沿上:老板,来两根油条!炸油条的小哥嘴上边说着“好勒!”边用纸卷上两根油条递到你的手里。这样一只手掌握着自行车龙头,一只手拿着油条,自行车歪歪扭扭骑到单位,油条正好吃完。那时候各种小吃店星罗棋布,集地理与人和,什么凉皮、甑糕、胡辣汤,想吃什么出门就有。甚至还有走街串巷叫卖的小推车,虽说那时候的城市没有现在这么光鲜,但却极具生活情趣,我突然发现,高行这地方还真是一个令人怀旧的地方,仿佛使我回到曾经遥远的城市生活。</p><p class="ql-block"> 前几年看过于坚写的一篇文章叫《小不见了》,他说现在的城市建设为了“高大的、雄伟的、宽阔的、全新的、光辉灿烂的……”,“把散布在城市身体上的各种日常生活细胞,那些密密麻麻的小店、小商贩、小吃、小×分类集中起来,以超级市场的模式取代”。一个城市应当为过日子而建造,注重的是人在其中的感受。而不是为了象征或者政绩工程。那些“小街小巷、小桥流水、藏在弄堂、胡同、四合院……深处的一个个小家庭、小吃、小百货、小商小贩、小市民、小日子……不是意识形态,庸常的人生世界,小才“好在”(昆明方言,很好居住、好玩之类的意思),小才养生。也许,人们记住的上海的那些光鲜靓丽、北京的那些雄伟气势、西安的古香古色……,这些都是给人看的,像高行这样的小镇才是人过日子的地方。其实,很多城市在规划建设的时候,缺的就是这样小镇。</p><p class="ql-block"> 我想起了作家耿占春曾说过一句话:一个城市的主要街道是提供给参观的,后街是生活空间,然而常常是后街更具有看的价值,时间的缓慢推移赋予了后街以意外的观看价值。其实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能感受到这种价值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高行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小镇,也许住在高行,就是住在上海的后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