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点棉花灯是我们当地农村传统的过正月十五的方式。</p> <p class="ql-block"> 说起点棉花灯,咱们就得先说说做棉花灯。我们这儿的棉花灯是用白面加上玉米面和豆面等做成的面灯。 </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每年正月十三、四,母亲就会早早地和好面,来做棉花灯。先揪一块面,在案板上揉搓成直径约三四厘米的圆柱体面团,截成高约四五厘米的一段一段的棉花灯胚子。接着,撒些干面粉,在面柱上面的中心用大拇指压成一个凹陷的灯窝窝,边缘用大拇指和食指捏成环绕的起伏有致的山峰状。这样,一个棉花灯就基本成型了。棉花灯比馒头略小,形状各异,有生肖灯,也有十二月花灯,母亲半天工夫就能做好几算子棉花灯。有时,我们也会学着母亲的样子做自己喜欢的棉花灯,可是做出来的就不大像样了,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小小的厨房里总会洋溢着快乐和童趣。</p><p class="ql-block"> 然后,母亲把做好的棉花灯放到箅子上,盖上锅盖,蒸上十几分钟就熟了。出锅时,母亲还要看看带月的棉花灯,根据灯窝里蒸馏水的情况来预测今年哪几个月的雨水多,哪几个月的雨水少。出笼后的棉花灯,小巧玲珑,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可是,棉花灯暂时是不允许吃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五那天的午饭过后,母亲就开始派我给村子里有孝在身的人家(长辈去世后三年内不准蒸灯的人家)送棉花灯,每家两个。母亲端着一馍盘子棉花灯,嘱咐我:“你快把这几个棉花灯给送去!记着,要送到,别送错!”凡收到了棉花灯的人家都非常热情,他们夸赞着母亲做的棉花灯好,笑着说:“谢谢你娘了!”</p> <p class="ql-block"> 送灯结束,我们巴不得太阳早点儿落山!因为太阳落山了,点灯就要开始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家早早吃了晚饭,母亲先把棉花灯整齐地排在盘子里,从草棚里拿出几根干净的麦杆,截成寸许长;然后将新棉花缠在麦杆上制成灯芯;继而将其插在面灯中心凹下去的地方;最后舀上一勺油沿灯芯灌下。此时,点灯前的准备工作就完成了。这个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场面温馨而美好。大人一边屏气凝神地专心点灯,小孩子们则围在跟前,仔细挑选自己喜爱的棉花灯。棉花灯全部点亮后,大人将其用一个大盘子盛上,端到院子中间祭天祭祖,然后在家中所有的屋子里放置。把平安灯放在大门框上象征着平安;把灶灯放在灶台上边象征着生活富裕;把书灯放进书屋里预示着学业有成;把鸡灯放在鸡棚上,愿母鸡多下蛋,多孵仔······这些习俗都寄托着人们在新一年里的美好愿景。最后才为家庭成员每人分上一盏,即便是有人出门在外,也会为其点亮一盏。</p><p class="ql-block"> 这时,我们小孩子会一人端着一盏棉花灯,走出家门去看灯。伙伴们端着各式各样的灯互相照着,互相说着:“照照脸,不害眼;照照腚,不害病。” 互相唱着:“棉花灯,棉花绕······” 偶尔有放烟花的人家,我们会簇拥到跟前,痴痴地望着。后来就不安分了,推推嚷嚷,蹦蹦跳跳。有胆子大的孩子时不时地将小鞭炮点燃,偷着扔在别人的脚边,随着“啪”的一声响,吓得周围的孩子捂着耳朵,咧着嘴哇哇地大叫。站在大路上望去,整个村庄淹没在星星点点的灯海中。家家满院生辉,灯火通明,油香扑鼻,它象征着家家到处油(有),这年生活一定五谷丰登、六畜平安。那灯光温婉柔和,闪闪烁烁,如梦似幻。</p> <p class="ql-block"> 事毕,夜已深了。拔掉那些棉花灯里燃余的灯芯,尝着棉花灯的甜香,人们幸福地进入了梦乡。新的一年,新的希望便从此开始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