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的米粉

韦家宏

<p class="ql-block">  米粉是什么时候在柳州有的我不是很懂,但米粉伴了自己几十年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我是一个铁路仔,铁路仔这个词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它代表着在柳州铁路局地段生活的居民。在那个计划经济时代,铁路仔比日子难熬的人要好过一些。铁路人移民居多五湖四海都有,也比较会精打细算过日子,故有点饼(钱)嗦米粉、小气成了铁路仔的符号。记忆中那个年代吃米粉好像不是“嗦粉”这个词,问候他人吃过早餐(米粉)了嘛是问“烹谬”,这个代表“吃粉”的词如今依然传承在柳州的街头巷尾,从“烹”的急喉大口到“嗦”的细腻精致,浓缩着时代的变迁。当然,那时我们这些铁路仔是不会说“烹谬”,铁路仔客套话与普通话差不多,一旦出了铁路地界到市里,问候他人“吃过了嘛”就要小心窑埠仔、拉堡仔的龙锤(拳头)…语言是族群认同的标志,就像米粉是柳州人的命一样。</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米粉店很少,个体经营者属于z本主义尾巴几乎绝迹,每条街道上会有一家街道(集体性质)经营的米粉店,那时米粉与北方吃面有些相似,只有素粉、肉粉两种,素粉就是汤泡米粉加一些葱花、酸菜,肉粉就再加一小勺肥瘦混搅碎的肉末,尽管如此,嗦粉是一件奢侈的事,那时物质供应需要粮票、肉票、布票…七十年代的米粉<span style="font-size: 18px;">味道简单,已经没有任何记忆了。</span>那时人们生活普遍拮据,老爸当解放军时在上海呆过几年,所以家里的早餐都是泡饭(前夜的剩饭)加酸(广西特色的泡菜),有机会上街玩才可能能吃一碗米粉。以前上街只有步行和骑自行车,当时柳州只有一桥和铁路桥,逛街是一件要花钱的事,那时唯一的商业街就是五星街。一般情况下一年也只有一两次逛街的机会,记忆中有一年例外,那年开始整肃青年人穿喇叭裤、留菊花头(一种发型),主要大街上都有带着红袖套的民兵把关,见到穿喇叭裤、菊花头(发型)的年轻人就当场就地剪烂。老爸是革命军人,很重视对少年儿童的培养,同意我屡次申请上街现场观摩接受思想教育的请求,面对来之不易的嗦粉机会自己也很珍惜,拿着筷子慢慢嗦着粉、看着民兵强行按住年轻人剪裤子、剃头,非常刺激享受,于是嗦一碗米粉会一两个小时,炸粉(细条粉)吃成了切粉(汤泡久成了宽条粉)。那时我觉得喇叭裤、菊花头挺好看、挺撩人的,长大自己也这样打扮。</p> <p class="ql-block">  上初中后身体开始发育长大了,开始喜欢到处乱跑,一有机会就去找谷埠街的表舅玩。那时家族里四代同堂,逢年过节都要去谷埠街太婆家聚会。小表舅初中时就不读书就出来混了,他出手大方,过年红包其它亲戚给2毛时他给我5元,那时一碗粉才5分钱。小表舅住在太婆家的骑楼二楼,上楼时木楼梯总是咿咿呀呀地响,有一次小表舅大声吼“阿宏过来,阿舅给你看真炝!”,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真家伙,尽管是他自力更生生产的,他熟练的拆卸着给我看看,还做出瞄准我的姿势~~“走,阿舅带你克搞(吃)粉!随后把家伙插在衣服下面的肚脐眼处,带着我去江滨饭店逛。老的江滨饭店是现在的柳江一桥天马派出所对面的谷埠街口,江滨饭店门前的地摊粉众多,人挤人也是偏门仔的聚集地,可能也是小表舅混迹的地头,粉摊老板娘跟她挺熟,嘴也甜:“你这个侄仔乖北,长大点可以教他撩枴了”,小表舅没有理会她,他迷离的眼神正随着一个穿连衣裙的细腰波妹而去。那时,开始有连衣裙了!尽管自己年纪小、还不懂欣赏。</p><p class="ql-block"> 遗憾后来严打时,小表舅与其它街的发生火拼,因砍跌对方两个挨老派“打背”了,从此我很少再去江滨饭店嗦粉了,一没饼(钱)、二也不敢去。人是江湖、潮起潮落,但柳州的粉还在的。</p> <p class="ql-block">  高中开始经常回外公家,外公家在探矿厂(现在的飞鹅市场),每逢年过节众多舅姨都回外公家聚,外公是大厨,一人工作养活五个舅姨和体弱的婆婆,现在想想真是不可思议的事。在那个很难吃到肉的年代,经常在外公家能吃到肉,那种肉的味道好极了,但问外公是啥肉他只回答莫啰嗦!后来,小舅告诉我是阿公的老鼠夹在大米厂抓到的老鼠。真正是一🐭顶三鸡!味道现在还系在脑海里,当时我想过,嗦粉时有几块🐭肉在米粉里就爽了…如果是现在,大家会称呼我韦厂长、韦董事长。</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初,探矿厂(现在的飞鹅市场)当年是柳南区最繁华的地段,起因就是厂的大礼堂改造成了电影院,马路对面有一家寡妇开的牛杂粉生意非常火爆,物质匮乏的年代任何肉味都是让人难以抵御的诱惑,这家牛杂粉粉汤鲜美、牛杂碎多,多数客仔会连琬里的汤渣都舔干净,而隔壁的粉摊几乎没人问津,于是嗦粉客里常听到有关老板娘的风月故事…我仔细观察过店小二和烫粉的工仔,各个结实健壮、烫粉时手臂上裸露的肌肉像大锅里的牛杂,滚来滚去…整个店只有风韵犹存的老板娘一个女性,嗦粉的中年叔特别多,烹完后嘴里吊着牙签,提扯一下高仓健装的立领,用它擦一下嘴角的残渣,边瞟着老板娘边哼着《追捕》的插曲~拉呀拉、拉呀拉呀拉…深沉地消失在电影院的人海中。</p><p class="ql-block"> 那时除了高仓健的电影,还有一部日本电影《泥之河》,当时它不火,我因被黄牛骗以为是老高主演才购票,电影院里没几个人看。这是一部让我开始有了思考的电影,至今记忆犹新。在那个没有电话、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的时代,电影是人们重要的精神食粮,哪里有电影院哪里就有繁荣、哪里就有米粉摊,柳州的粉,见证了柳州历史的变迁、记载着柳州人的沧桑和岁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高中毕业那年,艺考落榜加入了待业青年的行列,家里姊妹多父母辛苦,自己也不好意思闲着就加入了扛整木的搬运工,干了一周重体力活就辞了,心里默默发誓“打工是不可能的了”,于是一年的复读开始,我和画友庆辉,两个人日复一日地画,羊角山、沙街、大鹅山…足迹遍布柳州的大好河山、也嗦遍了柳州的粉摊,也许是心不在焉,那时的粉味没有记忆。第二年我考上、庆辉又落榜了,记得在上戏红楼墙看初试结果时他失声哭泣的样子,现在还记得。我大学毕业那年他还在复读,我专门去了一趟他谷埠街的家,送他一本萨特的《魔鬼与上帝》,他请我在谷埠街口嗦了一碗粉…之后第二年,他考入央美油画系,毕业去了集美大学任教。一晃十几年后他回柳办事老友见了一面,我提议去谷埠街口的搞粉时他没有反馈,沉默了片刻说,当年父母“刮姜”、“裹皮蛋”(长期的家庭零工)也顶不住他年复一年的复读,后来只能把房子卖了。人是江湖,来去如水…柳州的粉,还是在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也许是天时地利,柳州自古以来是西南地区交通枢纽,百货百客、兼容性强,柳州的人像柳江的水,在壶形的历程中逆境是常态,人被磨久了韧性足,柳州的螺丝粉也是如此,熬了四十年熬出了头。 </p><p class="ql-block"> 啥出名了人都会争,就像狗抢💩一样。关于柳州螺丝粉是谁发明的争执近年不断涌起,就像广西人争刘三姐一样。记忆中嗦第一碗螺蛳粉是1986年,当时枴(女友)在工人俱乐部上班,夜班时经常去接她,顺便在对面大排档夜宵。那时鱼峰山一带,一到晚上人山人海,这边猜码声、叫卖声、夹杂着谢莉斯王洁实歌声,那边蛊惑女一手端着一碗螺丝粉、一边吼声猜码、大碗搞白酒,到处人声鼎沸、夜夜有古惑仔上演的武打片、夜夜能听到碎啤酒瓶的炸声,晚上带坚枴(美女)在粉摊夜宵压力挺大、经常被撩盆(骚扰),狗鼓仔像众猎犬一样盯着你的靓枴,现在想起来挺后怕,如果当年不机灵,现在估计是残协的人。前几天朋友圈里老友九哥讲,当年那家螺蛳粉是他开的,难怪我还踩着经常掉链条的永久自行车马伍(上班)时,经常见九哥骑着他的500cc的本田赛车、后座上总有翘臀波妹贴着背,轰鸣地擦身而过…&nbsp;“吊!有码峦!~那天我也会有的!”我不爽地一口气吸掉半支银杉(烟)…</p><p class="ql-block"> 毕业那年,每当夜色勾勒出柳州的哈斯特地貌山景时,会突然非常念想起上戏的日子,想起苏联电影《安德烈.卢布廖夫》、想起毕业后要回柳Pk张帝、邓丽君,就像螺蛳粉一样,五味杂陈。</p><p class="ql-block"> 八、九十年代是柳州粉摊的战国春秋、各路争雄的年代,云南米线、南宁老友粉、桂林米粉、东北粉皮…闪亮登场,就像夜场的嗨仔一样互抢口(地盘),够力够猛的才能做得下去,于是各显神通,什么招都用。火车站铁路立交桥口有一家桂林米粉一开张生意就非常好,每天排队队伍都有50-100米,一直到中午歇业,每天如此。我搞过第一碗后就开始有瘾,每天必须去嗦一次,雷打不动,最多时一天三碗。这家生意如日中天粉摊,某日不知何故突然就关门走人了,自从没得嗦这家粉后我如热火蚂蚁,每天饭点就心痒,后闻谣言传是因为汤料放了那种东西的壳,所以香味让人难以自拔…柳州的每碗粉,都有它的故事,每个柳州人版古(吹牛)米粉,都可以上百家讲坛。<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以前只知道柳州的粉好吃但江湖上没有名份,百炼成金,螺蛳粉终于熬出了头。</span></p> <p class="ql-block">  记得上戏老师余秋雨当年来柳州搞《泥马泪》这个戏时,称柳州具有“流放”的人文、民俗特征…螺丝粉给人的体会是粤、川黔的厨味特点,夹杂着本地的螺丝肉汤、腐竹、豆角酸、花生米等,三教九流捞堆。混搭也许是这个时代的潮流。</p><p class="ql-block"> 女儿也是上戏校友师妹,07年入沪读书、工作,成家一转眼十五年过去了,岁月是一瞬间。柳州对于女儿而言,会渐而久远。我想,以后她留下柳州记忆是有限的,应该是家人们、还有柳州的粉。女儿每次回家都喜欢逛逛金鱼巷、看看雅儒路J姐螺蛳粉长龙、荣军路的猪脚粉…喜欢青云菜市的糯米饭、黄竹巷的煮粉,她<span style="font-size: 18px;">喜欢柳州的市井味,</span>她不仅是寻找儿时的记忆,更眷念家乡温暖的炊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