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华沧桑地主庄园——榆阳古塔“张家大院”手机摄影

👁崔溦.视觉👁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摄影、文字:崔溦</b></p> 地主庄园“张家大院”坐落于榆阳区古塔乡赵庄村…… 古塔乡赵庄村位于榆阳区城郊东南15公里处,属典型的黄土丘沟陵壑区,西接刘官寨、北靠青云、南临鱼河、余兴庄。三余公路穿境东西。乡村道路纵横南北。全乡总土地面积122.9平方公里,农作物播种面积30285亩,辖20个行政村,53个村民小组,2179户,8366人,历年累计栽植大扁杏仁4690亩,人工种草23100亩。生态林业部650亩。 近年来,榆阳区古塔镇大力发展以“杏文化”为主题的旅游项目。显著的地域特色,悠久的农耕文明,宏大的产业规模与优美的生态环境一道,为古塔赢得了“中国最美田园”的称号。古塔旅游,已是成效显著,硕果累累。但就在这“榆林的后花园”中,却还有一处“待字闺中少人识”的历史文化村落,翘首期盼着全社会对其的关注、保护与开发。这就是赵庄村! 赵庄,地处古塔镇最西端的刘千河北畔,因明万历年间赵氏始祖赵登由晋入陕,定居村北赵家梁而得名。迨至明末清初,又有张氏族人张家畔村(今属余兴庄办事处)迁入,这便形成了今日赵庄两大主要家族并存的格局。 沙地得金 富甲一方“万姓张”…… 赵庄张家大院外部轮廓 张家大院大门口 “万姓张”沙地得金的故事,发生在清代中叶,距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至于“万姓张”的来历,因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当地村民一直都无法说清。张斌老人推断说:“当年这户人家开设的商号名为‘万盛张’,但随着一代代的口头传说,可能便将‘万盛张’讹传成了‘万姓张’。” 张家大院大门口雕刻 <p>照壁所对上院大门的砖雕、木雕、彩绘也十分精美。其墀头下方墙体镶嵌的砖雕高近半米,束腰须弥座造型,系整体烧制而成;正面主体图案左为莲花,右为梅花,两侧为老虎;四棱为精美的串球形样式,下方四角为狮子造型,周边还有如意、钱币、瑞草等装饰图案。</p> <p>张家大院格局严整 气势恢弘</p> “万姓张”先祖因浮财发迹后,一边农商并举苦心经营,一边又延请晋陕各地能工巧匠,开始修建家宅。而这家宅,这便是我们今日所见的张家大院。 至于张家大院因何衰败,当地人向记者讲诉说,“万姓张”因浮财陡然而富,后人却大多不思进取,千亩良田、水陆商铺均化为烟尘。之后的“大炼钢铁”和“破四旧”运动,庄园的各类雕塑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全部铁件则被拆下化成了铁水…… 文化浸润 遗落明珠待人识 徜徉在这座久已无人居住的古院中,记者无时无刻不被这里宏大的建筑格局震撼着,无时无刻不被这里精美的砖雕、木雕吸引着…… 从塑造美丽田园的示范品牌,到打造榆林后花园,再到全力建设美丽古塔,围绕生态立镇,不断增强古塔的经济实力和发展的承载力、带动力与辐射力。在美丽古塔的实践中,我们的思路不断明晰、内涵不断提升、成效不断明显,正日益建设成为“生活美、生态美、精神美、人文美”,宜居、宜农、宜游的“美丽古塔”。 近年来,古塔镇政府围绕该镇实际情况,提出了“文化强镇,旅游兴镇,产业富镇”的发展方针,“政策指引,领导重视,设施配套,群众支持”已经成为古塔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强力支撑。对于遗落风尘已久的张家大院,古塔镇目前已基本完成道路、踏步的建设工作,并与“万姓张”后人达成了一致,着手吸收社会力量,在做好文物保护的前提下对古院进行旅游开发,努力将其打造成榆林旅游的一张新的靓丽名片。 <p>崔溦,陕西榆林人,中共党员,工程师,高级摄影师,现为中国旗袍会榆林分会副会长;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士;榆林市传统文化交流协会党支部书记(常务副会长);榆林市社区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榆林篮协艺术顾问;陕西民俗摄影协会、陕西省艺术摄影学会、榆林市摄影家协会、艺术摄影学会、青年摄影家协会、青年艺术家协会、榆林市国学文化研究会、易学文化研究会、孔子文化研究会、陕北文化研究会理事、会员;《人民摄影》《陕西市政》特约摄影师。作品曾多次入选中,省、市摄影展览并获奖。现从事于文化旅游建设领域行业。</p><p>摄影感悟:影像之道、学无止境、与日俱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