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3年正月初二,我回到了老家坪上镇时荣桥。新年,心纳吉,万事欣,岁安平。热爱旅游的我,走过了万水千山,却总是走不出家乡的山山水水。家乡在我眼中有着看不够的风景,剪不断的乡情,讲不完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时荣桥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时荣桥是一座神奇而有故事的桥。历经五百年沧桑的时荣桥,始建于明代嘉靖五年(1526年),至今古韵犹存。古老的青石板与碑文正在默默地向我们诉说着那些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当时主修桥的总负责人是我们石家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这些故事在石家族谱里面有记载。相传建桥时每天有一百人出工,却只有九十九人吃饭。几个大力士在抬一块大青石去压墩时怎么也抬不动,只见一位手持稻草绳的老者用竹鞭轻轻一抽,大青石便稳稳当当落在了桥墩上。又传清朝一巡抚骑马过此桥时,马脚总是后退,巡抚只好下马,马便立即前行。巡抚当即下令立了禁止骑马过桥的禁碑,此石碑至今保存完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五百年来,时荣桥遭受过几次洪水冲击,在清朝乾隆年间又重新修建。非常时期桥又遭到破坏,几经修复,得以保留。1998年洪水猛兽般扑来,从上游漂来许多大树堵在桥墩下面,洪水已上桥面,危机四伏时坪上部队的战士们及时排险保住了古桥。</b></p> <p class="ql-block"> 这两块碑分别是明朝嘉靖5年首修桥和清朝乾隆年间复修桥时立的,曾被埋在河底(上世纪七十年代村里建水电碾米房时用此碑做垫脚石),幸亏我父亲在世时将此事告诉过我弟弟,才用挖掘机从河底将其挖出,上面的纹路是挖烂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周家院子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桥的一头是石家,另一头是周家,当时石、周两家是当地家境最为殷实的两个大户,自然也就联姻了,我爷爷的爷爷娶的是周家院子里叔川先生的姐姐。周家院子是邵阳地区最早的反清活动地,也是中共湘中特委大同镇学校支部、新化县第三区农民协会、新化县老虎岩游击支队所在地。</b></p> <p class="ql-block"> 见过这种门槛石吗?外方内圆,寓意为出门走四方,进门团团圆圆。</p> <p class="ql-block"> 周家院子里英杰辈出,从反清运动到大革命、土地革命时期,周氏一门涌现出了周叔川等九位忠烈。周叔川(1856一1905)为何人?他是新化(坪上镇原叫大同镇,属新化县)著名的维新志士。曾与谭人凤、陈天华等革命志士联络湘西和西南几省会党领袖筹划起义,推翻封建满清王朝。时荣桥的一字山庄就是他们召开秘密会议的基地。后因事泄,周叔川遭清廷通缉,不得不东渡日本,谒见孙中山、黄兴,加入了同盟会,被孙中山任命为长江上游招讨使,谭人凤副之,委其回国发动西南会党起义,不幸因肝癌亡故于日本神户。</p><p class="ql-block"> 叔川先生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是湖南近代新式教育的奠基者之一。1901年在家乡大同镇创办了大同高小(今新邵二中),后其女周范华创办大同女校,是湖南女学之先躯。从大同学校走出去的一师校长张干、著名作家谢冰莹、享誉中外的《大公报》主编李抱一……都顺着历史潮流,走上了社会前台。蔡锷将军的成名,也与叔川先生的慧眼识才分不开。蔡锷九岁入学就有神童之称,叔川先生得知其家境贫寒,施以援手,资助其成才。父女俩毁家兴学,为家乡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坪上被称为文化之乡,家家户户条件再差都要想方设法送子女进学堂。教育最为鼎盛之时,坪上填人口占全县的十分之一,考上大学者占全县三分之一。</p> <p class="ql-block"> 救国救亡一门忠烈,兴邦兴学两代人师。历经了五百年风风雨雨的时荣桥时刻在诉说着从这里走出去的人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