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四、抗洪抢险</p><p class="ql-block"> 我当年下乡在辽河下游入海口一个原来叫“九道湾”的地方,那里有大片的湿地、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和整齐的水稻田。现在那里是辽宁盘锦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是一处著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p><p class="ql-block"> 但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这里却不是这样,大片的盐碱荒地、泛滥的辽河洪水将这里冲刷成东北的“南大荒”。当年,辽宁省政府为解决全省的粮食问题决定开发这里,于是,有了我们这些知青创业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辽河是中国的七大河流之一,它滋养了辽河两岸的人民,但也时常洪水泛滥,威胁着集体财产和人民群众的安全。所以,一到雨季我们既盼下雨又怕下雨。</p><p class="ql-block"> 盼下雨是因为下雨天就是我们的“星期天”,农村干农活没有星期天,只有下雨地里不能干活了,才能趁机休息一下。怕下雨是如果连续下几天,辽河水一上涨,那我们可要遭殃了,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因此,每年的修坝护堤是我们的主要任务。</p><p class="ql-block"> 大概是一九七五年的初夏季节,我们“插秧大会战”接近尾声,正赶上下雨天,疲惫不堪的我们趁机休息。大雨连下了两天,我们就在炕上睡了两天,除了到吃饭的时间,派个人把全宿舍的人饭菜都打回来睁开眼吃口饭外,其余的时间就是睡觉。到了第三天早晨,发现这雨还在下,我们也没想那么多接着睡。</p><p class="ql-block"> 突然,外面响起急促的哨声,连长边吹哨边喊:“全体集合,快点起来”。我们睁开朦胧的双眼,互相询问“怎么了?”“不知道,快起来吧!”待我们穿好衣服、披上雨衣,冲进雨里集合时,连长才告知:“小五连堤坝决口了,我们要立即上坝,抢险救灾”。</p><p class="ql-block"> 全连的男女知青跟随连长跑步来到出事地点,此时,堤坝上己经有许多人在那里忙碌。洪水将堤坝冲开近十米的口子,正湍湍的流入附近的稻田。我们立即分工,女知青往草袋里装土,男知青往堤上扛土袋,还有一部分男知青打木桩扔土袋。谁知由于水流湍急,扔下的土袋瞬间就被水冲走,情急之下,我们像样板戏《龙江颂》里的英雄人物那样,手挽手跳进洪水里用身体筑起一条抗洪人墙,减缓水流速度。岸上的男知青急忙将土袋扔下,筑起层层堤坝墙,随着堤坝的逐渐升高,河水也慢慢的变缓。</p><p class="ql-block"> 站在齐腰深的河水里,我觉得脚底似在漂浮,我从小学会游泳还不太怕水,紧紧拉住别人的手,心里默念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出万难、去争取胜利!”。但有的女知青不会游泳天生怕水,一紧张松了手,瞬间被洪水冲出七、八米远,岸上的男知青手急眼快,立即扑进水里将她拉起救回。</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我们真勇敢!谁都没有惧怕,谁都没有怨言,只想到快点将堤坝的缺口堵上,保护我们的稻田。在全体知青的共同努力下,堤坝的缺口终于堵住了。</p><p class="ql-block"> 等我们爬上岸,就觉得腿发软身发虚,也不管地上脏不脏,一屁股坐在泥泞的土坝上,望着河水喘着粗气,但我们的神情是愉悦的,好似我们也做了一回英雄。</p><p class="ql-block"> 谁说知青悲哀?谁说知青没给国家做出贡献?当年我有幸劳动、生活在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中,是我们全大队先后一千二百多名知青,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和稚嫩的肩膀,在辽河的盐碱滩上开垦出四千多亩良田,建立起以知青为主体的育新村,是我们将这个美丽的家园建设成为亩产千斤,每年向国家上交几千吨优质水稻当地的产粮大户,我们将青春和汗水留在了那片土地上,历史会记住这一切!</p><p class="ql-block">文字:陈秀儿</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