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准备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间:2023年2月2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地点:红山一中会议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主持:张卫锋副书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点评:冷万杰校长、张卫锋副书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督导:刘晓无馆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参加人员:红山一中全体教师</p> 交流分享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书,可以让我们看见自己,了解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它使人的思维活跃,聪颖智慧,增加一个人谈吐的质量和深度且使人胸襟开阔,目光远大,志存高远。 读书,也可以宽阔我们的眼界,让我们了解更多的人和物。伴随一个学期的时光,读书、研修、观察孩子撰写观察案例,透过对孩子的观察我们不断地在认知学生领域拓展自己,也是借于此,我们悦纳心灵,分享爱陪伴的成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赵宇老师分享的《做一个神情内敛的人》,讲述自己和朋友之间发生的事情,探讨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赵老师分析说,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需要具备控制情感和教授能力才行,直到他在生活中读到曾奇峰的书,了解一种叫做神情内敛的人,因此联系到要从普通老师到名师,也就是一个从情感涣散到一个神情内敛的人的过程。这需要在教学中整合自己的各部分能力,使其达到一种协调、相互制约的境地,才能逐步生成一种超超我的状态,形成神情内敛的外部特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冷校长评:神情内敛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需要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反思,让自己成为教学熟手,再去不断的提高,乃至专家,学者的水平,从而形成一种神情内敛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佳璠老师分享的《法外狂徒张三》,讲述网课期间,不同情绪下的教师处理学生问题给课堂带来的影响。一条消息“张三”,老师愤怒情绪与平和情绪的课堂完全不同。张老师分析到:教师承担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责任,应该平和宁静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抱有偏见。正是因为自己经历过了不平不宁静的焦躁,才有了坚定的内心去达到平和宁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冷校长评:没有一朵花,一开始就是花,没有一朵花,到最后依然是花。能看到你逐渐转向了儿童立场,希望你在这同时关注孩子内心的成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郭海如老师分享的《做一名元气满满的老师》讲述到学生在状态不佳时老师要接纳学生的状态,调节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元气满满,工作时才能富有创造力,上课时才能有激情,与人相处时才能带给人愉悦的感受,面对学生时,也能够带动提升他们的情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冷校长评:教师要有意识的让工作、生活达到一个平衡状态,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工作、生活就是最好的修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金立老师分享《拖延》看到自己拖延交观察案例背后的原因,拖延的背后有很多原因,是害怕失败,是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不认同。从认知上来看,王老师认为他自己写的观察案例不是一份优秀的作品,因此他也不期待和它见面;当觉察到了这一点,他通过问自己“我害怕的是什么”发现了自己内心的冲突,于是他马上梳理了一下自己的想法,才没有了纠结的心态,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冷校长评:可以看出王老师对自己要求很高,内心想做一个完美的人,怕别人发现自己不够完美的地方,我们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悦纳自己。 可以思考一下写观察案例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罗玉会老师分享的《学会接纳学生》,通过分析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表达自己的读书感受。青少年好多想法很幼稚,决定了其行为有很多不确定性;也特别有个性,爱面子,喜欢表现。面对诚实而又冲动的他,喜欢来自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钦佩,他就真的认为自己是个成功者。就这样的孩子,学生需要的是不断给予良好刺激,不断引导他找到成功,他就会向着人们所期望的目标攀登。面对孩子们的问题,我们要学会接纳,学会改变自己。爱我们的孩子,先从接纳开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冷校长评: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育问题也非常复杂,佛系状态可以很好的宽慰老师的情绪,让老师去调整自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胡莉芳老师分享的《沟通比指责更重要》讲到了学生在大课间跑步时学生身体出现的问题。分析:为孩子们的坚持点赞,被孩子们的拼搏感动,作为老师应多抽时间和学生聊天,对孩子多一些了解,多一些关心,有一颗包容心和仁爱心,包容孩子们的毛病和惰性,关爱孩子们的点点滴滴,在孩子面前多些微笑和鼓励,少些批评和指责,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孩子的身体。《线上考试风波》疫情下的线上考试也是老师们万般无奈采取的一种测试手段,感谢智学网的无所不能,感谢孩子们的诚信考试,感谢家长朋友的监考。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会犯错误,都值得去谅解,这次考试给我敲响了警钟,以后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感受,学会换位思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冷校长评:作为班主任老师能多和孩子交流沟通,是非常好的做法,班主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同时老师们也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金梦老师分享的《自性化道路》,通过解读荣格理论中的“自性化”理论,表达自我成长,就是不断完善人格的过程。通过认知学习,通过不断地实践,由意识到潜意识,日积月累逐渐改变认知,直至改善我们的人格。而这其间最重要的学习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学习。金梦老师认为:觉得参加每周一次的心理培训最宝贵的地方不在于学了多少知识,而是接触到很多优秀的人,她们每个人的经历都会给我很多思考。我们的教育最重要的也应该是人格的教育,只有具备健康人格的人,才能更好地迎接挑战,也才能更好的享受人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冷校长评:看到了你经历一年多的心理培训后一点一滴的成长,这体现在你的交流发言,处理学生问题以及课堂等许多方面。归根到底,立德树人是根本宗旨,它贯穿每一位老师的课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刘会广老师分享《网课,需要较真的家长》谈到,疫情之下难免会有焦虑、担心、害怕等消极情绪,而我们需要做的也只能是直面现实,接纳,不回避、不抗拒。网课还将继续,老师、学生、家长都必须调整心态,接受这种学习方式。家长要扮演好合伙人的角色,必要的时候进行提醒监督,做好补台的准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冷校长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合作,互相配合,有利于形成教育内容的互补。家校联手,共促成长,我们不是在孤军奋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宁老师分享的《存在感》,讲述篮球赛的故事,帮助学生寻找自己的闪光点,看到自己的存在感,感受到自己的变化,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张老师分析到:在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特别对于后进生,我们要去思考,学生需要什么?学生可以做些什么?找到他们的闪光点,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存在感,让孩子认可自己、接受自己,以点带面,从而带动身边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冷校长评:我们要关注优秀生,更要看到后进生的慢慢成长,做有温度的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们爱的陪伴,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自我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义道老师分享的《学生的“眼前一亮”》讲述到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精彩的表现。王老师分析到:课堂上对于学生的精彩瞬间,教师要不失时机的给与表扬和肯定;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要创设融洽的上课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冷校长评:课堂上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支撑非常重要,评价用语要贴切有内涵;教师要认真把控和对待课堂上的内容,保护学生的求知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赵阿丽老师分享的《渴望被关注的孩子》讲述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些违反课堂纪律的表现,观察到孩子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是寻求过度关注。通过每一节下课后和孩子一起对课堂情况的反馈交流,给予他倾诉的机会,帮助他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冷校长评:我们的孩子获得的帮助和教育主要来自学校,我们要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眼中有我,孩子才能够真正的接受我们。</p> 会后总结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活动是一种需要不断追求和高度智慧的创造性劳动。她像一股涓涓溪流,无时无刻不浸润着人文精神,无时无刻不充满着知识魅 力,我们对于她的追求永无止境,而读书就是一切教育追求和教育 智慧得以成长的沃土。通过读书交流,老师们在静心聆听之下,互相学习,互相体会,促进自身专业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