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农历九月初九为什么叫重阳节吗?你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什么把谷雨定为中国语文日吗?你知道二十四节气中有小暑大暑、小雪大雪、小寒大寒,为什么只有小满没有大满吗?你知道露从空中来霜从地上起吗…… 最近,看了央视的一台节目《一丹说节气》,著名主持人敬一丹站在长城上解说二十四节,欣赏、述说一年二十四节气中长城的景观变化和风土人情。 最初,吸引我看这台节目的是主持人讲解八达岭、居庸关的地理位置。八达岭,我曾去过两次,并多次开车经过,只知道其方位,其它就说不清了。 八达岭位于京北太行山脉的西山和燕山山脉的军都山之间的一条南北走向二十公里长的峡谷关沟北端,峡谷中有居庸关和上关城等关隘,关沟的南端出口就是南口城关(南口镇)。这让我弄清了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的分界点,以前我一直稀里糊涂的认为北京地区的群山都属于燕山山脉。 <p class="ql-block"> 说起二十四节气,大多数中国人都能随口说出:</p><p class="ql-block"> 春雨惊春清谷天,</p><p class="ql-block"> 夏满芒夏暑相连,</p><p class="ql-block"> 秋处露秋寒霜降,</p><p class="ql-block"> 冬雪雪冬小大寒。</p><p class="ql-block"> 这是历代华夏先民接续观察记录大自然的发展变化规律,总结出来的精准指导、服务农耕生产生活的历法。有人说它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二十四节选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就让我们跟随敬一丹的讲说,去了解一部流传了数千年的历法,隐藏着中华民族怎样的智慧。 </p><p class="ql-block"> 二十四节始于立春。立春,暖意渐回,春意尚弱。春为一岁之首,是一个很有仪式感的节气,官府和民间都有祭春的仪式。“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话人们说了一代又一代。立春,北方吃春饼,南方吃春卷。</p> “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季的起始,“两分”(春分、秋分)“两至”(夏至、冬至)为四季的中点。一年四季的变化是连绵不断的过程。也是阴阳转换,此消彼长、量变产生质变的过程。在这个渐变的过程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并称“四立”,都是季节的开启,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转折点。 鞭打春牛,这一活动广泛流行于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预示休闲一冬天了,应该活动活动准备春耕了。春牛多用纸糊制,身长三尺六寸五分,含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之意,四肢牛蹄暗指一年四季,牛尾长一尺二寸,为一年之十二个月。而打牛的鞭子要用柳条为材质以示春天,鞭长二尺四寸,表示二十四节气。 我想,人们之所以用代表二十四节气的鞭子来打春牛,关键是人们常说的那句话“节气不饶人”,提醒人们不可误了农时。 七九河开,冰雪消融,”雨水“来了。雨水节气的含义是降雨开始,但降雨量级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大雁北飞,春燕筑巢,南方菜花开放。正月是人们走亲探友密集的社交月。 <p class="ql-block"> 惊蛰一声春雷响,唤醒世间万物。人们擂鼓祭天,以示天人合一。人们说,春姑娘的脚步迈过了长江,跨过了黄河,悄悄的来到了长城脚下。惊蛰这个节气,原名为启蛰,后因避讳汉景帝刘启的名讳而改为惊蛰。</p> <p class="ql-block"> 春分至,昼夜平,白昼始长。据说春分是最早被确定的节气。早在尧帝时期,就广派贤能观察天象、农时,算出了春分的确切时间,指导农事。春分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春分时节,民间有放风筝、吃春菜等风俗。</p> <p class="ql-block"> 清明,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节日清明节。清明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百花盛开,自然界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清明祭祖,怀念先人。清明时节长城上可看到满眼的山花了。人们收起冬衣换春装。茶农在清明前采集第一茬茶树嫩芽,制成明前茶,非常珍贵。</p> <p class="ql-block"> 谷雨,雨生百谷,寒潮已去。告别了寒潮天气,迎来了种植和生长的好时光。南方清明下种谷雨下秧;北方的松花江上巨大冰块顺江而下,人们说这是春天的入场式。清明断雪,谷雨断霜,随着谷雨的到来,倒春寒终于偃旗息鼓了,春也走到尽头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仓颉,面生四目,善观世间万物,遍察飞禽走兽昆虫,依理造字,功德始成。玉皇大帝为表彰仓颉造字,特奖励人间普降谷子雨。人们定谷雨节气以纪念仓颉。</p><p class="ql-block"> 联合国官方语言有六种既:汉语、英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和西班牙语。联合国把谷雨定为汉语语文日。</p> <p class="ql-block"> 立夏,是人们到南边去迎候的节气,夏从南来(东边迎候立春,西边迎候立秋,北边迎候立冬)。万物生长的盛大场景从立夏展开,立夏是大地万物生长的成人礼,如果说在百花盛开的春天我们领略到的是风景,那么炎炎夏日我们领略到的就是年景。立夏天地始交,万物并秀。</p> <p class="ql-block"> 小满到来,居庸叠翠,长城内外郁郁葱葱。北方农作物颗粒开始饱满,南方河满湖满。在二十四节气中我们看到有小暑大暑、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唯独有小满没有大满,这里边充满了中国先民的哲学思想”水满则溢,月盈则亏“。</p> <p class="ql-block"> “杏子黄 麦上场,收割栽秧两头忙。”农谚道出了芒种节气的鲜明特性,三夏大忙开始了。三夏忙在一个抢字上,麦子要抢收,否则,阴雨天一长麦粒就会生芽或发霉;夏季播种的农作物也要抢时间播种,“芒种不种,再种无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农忙时节端午节到了,人们忙里偷闲不忘纪念爱国诗人屈原,长江流域各地龙舟竞渡,热闹非常。然而,端午吃粽子是南方北方共同的习俗。吃粽子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南甜北咸是被广泛认可的南北饮食习惯,可偏偏这粽子是南咸北甜。</p> <p class="ql-block"> 斗转星移,当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正南方时,夏至到了。白昼最长,日影最短,称之为夏至。“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夏至吃过水面,清爽通透。夏声,蝉鸣不绝于耳。</p> <p class="ql-block">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表示炎热刚刚开始。在小暑的节气里要开始入伏了。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中国多地自小暑起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小暑时节,天气炎热、雷暴频繁,是万物狂长的时节。</p> <p class="ql-block"> 古人历法不仅干支纪年,而且月、日、时都用干支纪。如公元2023年1月1日0点,农历是二零二二年腊月初十日子时,干支历为壬寅年壬子月己未日壬子时。“丑末寅初”说的是清晨5点左右。“夏至三庚数伏”,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天干一轮回十天,也就是说夏至后二十至二十九天内入伏,夏至半月后小暑,所以要在小暑节气内入伏。</p> 所谓”热在三伏“,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这几个节气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期。“处暑”是出暑的意思,等到了处暑,暑热才能过去。 大暑,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空气中湿度大,让人感觉闷蒸湿热。“小暑大暑灌死老鼠”,北方雨水较大的季节。然而物极必反,高温达到极致的时候出现拐点,立秋到了。 <p class="ql-block"> 七夕立秋两相连,立秋至始觉清凉。立秋虽至,数伏尚在,秋老虎仍然炎热,但是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已开始转变,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瑟成熟。立秋是四时八节(四时:春、夏、秋、冬;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的重要节气,苦夏已过,人们开始贴秋膘了。</p> <p class="ql-block"> 处暑,暑气将止,萧瑟初起。“处”的本义是“止息”、“停留”的意思。“禾乃登”庄稼熟了。处暑节气后,作物很快要收获了。</p>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露,夏日残留的暑气逐渐消散,天地的阴气上升扩散,夜晚渐凉,昼夜温差拉大,寒生露凝。白露节气夜寒昼热,水露苍茫。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成熟。白露时节,正是秋收大忙时节。各地民俗,主要有祭祀大禹、酿五谷酒、喝白露茶等。农谚“过了白露长衣长裤”,“白露无雨,百日无霜”,“白露晴,寒露阴;白露阴,寒露晴”。 <p class="ql-block"> 秋分,“分”即为“平分”的意思,除了指昼夜平分外,还有一层意思是平分了秋季。秋分日后,昼短夜长,昼夜温差加大,气温逐日下降。三秋大忙之季,“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秋分节气如同一支彩色画笔,给大自然画出了斑斓色彩。</p><p class="ql-block"> 我国气象学中入秋的定义:连续五昼夜平均温度低于22摄氏度。</p> 悠久的农耕文化,记录着先民对日、月、天、地的推崇,人们在二十四节气中分时祭祀:春分祭日;秋分祭月;夏至祭地;冬至祭天。 九九重阳节,一般在秋分和寒露之间。先民以奇数为阳数,偶数为阴数,九是个位数中最大的阳数,为至阳之数,农历九月初九是两阳相重,被视为九九归真,一元复始的吉祥日。九九(久久)象征长寿与尊崇,所以,重阳节被赋予了敬老爱老之意。丰收时节人们登高祭拜上天,逐渐形成重阳节登高的习俗。 <p class="ql-block"> 寒露,是深秋的节令,暑去凉来万物结实成形,收获的季节到了。鸿雁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菊有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霜叶红于二月花”说的也是这个季节,该上香山赏红叶去了。</p>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是一年中昼夜温差最大的节气。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 霜降时节,北方大部分地区已在秋收扫尾。 <p class="ql-block"> “霜”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下霜了”只是霜冻的一种说法,并不真是像雪一样从空中飘下霜来。“霜”是地面的水气由于温差变化遇到寒冷空气凝结而成的。农谚说“寒霜打低不打高”,是说低洼处含水量大,夜间气温骤降,凝结成霜,所以低洼处作物易遭霜打。一般来说,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称做“早霜”或“初霜”,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p> 立冬,冬季之始,万物敛藏。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冬季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季节。立冬后,气候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过渡,北方大部地区将出现雨雪降温天气。北方地区,有立冬节气吃饺子的习俗。<div> 气象学入冬定义:连续五天平均气温低于10度。</div> <p class="ql-block"> 小雪,雪势未盛,闭塞无通。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东北根河开始结冰,河水中出现冰盘。“小雪收葱,不收就空;萝卜白菜贮藏窖中”。</p> <p class="ql-block"> 大雪,气温显著下降、降水量增多。冬天的北方地区白茫茫一片,冰天雪地,基本上没办法种植作物,大雪时节,还会出现降温、暴雪、冻雨、雾凇、流凌等天气灾害。文人咏雪“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p> <p class="ql-block"> 冬至,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将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九寒天”了。冬至吃饺子“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p> 冬至大过年,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四季的节日:春节既过年(现在的春节);端午节是夏节;中秋节是秋节;冬至是冬节。 <p class="ql-block"> 民谚云:“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数九,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习俗。数九即是从冬至逢壬日算起(亦有说法从冬至算起),为了方便数九,从冬至日开始算起,即冬至当日叫“交九”,每九天为“一九”,依次类推。数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p> 中国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廿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北斗七星会指向不同的方位,即所谓“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与干支时间以及八卦等联系在一起,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 <p class="ql-block"> 小寒,三九数尽,大雁始迁。小寒节气的特点就是寒冷,北方地区小寒节气比大寒节气更冷,北方有“小寒胜大寒”一说。冬至之后,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持续降低。“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足以说明了小寒的寒冷程度。</p> <p class="ql-block"> 腊八节,即每年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有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 大寒,寒气至极,春意始生。民谚云:“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大寒,是一个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然大寒冷到极致立春也就到了。大寒在岁终,冬去春来,大寒一过,就是立春,又开始新的一个轮回了。大寒一到年味渐浓,人们开始忙着除旧饰新,腌制腊味年肴,准备年货,因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就要到了。</p> <p class="ql-block">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耕文化智慧的集中体现,是历代先民不断观察、记录总结出来用以指导农事经典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璀璨的一页。</p>